-
圣惠方
概述:《太平圣惠方》为官修中医方剂著作,简称《圣惠方》。卷100,明堂灸经及小儿灸经。其中第九十九卷载针经十二人形图,并介绍290个穴位的位置、主治、针法等;每一病证,皆冠以《诸病源候论》的有关论述。其中外科的五善七恶之说,小儿急慢惊风的分辨,眼科所载白内障针拨手术之详细过程等,皆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记录。
-
蜣螂
《全国中草药汇编》:蜣螂:拼音名:QiānɡL nɡ别名:推粪虫、推屎爬、屎蛒螂、粪球虫、铁甲将军、牛屎虫、推车虫来源:鞘翅目金龟子科昆虫蜣螂CatharsiusmolossusL.的干燥全虫。触角4节,前胸背板表面均匀分布细圆疣状刻纹,在中部稍后高高突出成锐形横脊。雌虫头部中央及前胸背板横形隆脊的两侧无角状突。
-
芭蕉叶
《*辞典》:芭蕉叶:出处:《纲目》拼音名:BāJiāoY 来源:为芭蕉科植物芭蕉的叶片,全年可采。原形态:植物形态详芭蕉根条。性味:甘淡,寒。归经:《本草再新》:入心、肝二经。治热病,中暑,脚气,痈肿热毒,烫伤。②《现代实用中药》:利尿。(《圣惠方》)②治烫伤:芭蕉叶适量,研末。
-
白粱米
②孟诜:患胃虚并呕吐食及水者,用米汁二合,生姜汁一合服之。除胸膈中客热,移五脏气,续筋骨。以水三大盏,煮荆芥、薄荷、豉,取汁二盏,澄滤过,入米煮作粥,空腹食之。(《圣惠方》粱米粥)②治蓐劳:猪肾一具(切,去筋),淡豆豉五合(绵裹),白粱米三合,葱白(切)一升,人参、当归各一两。
-
柏枝节
《*辞典》:柏枝节:出处:《唐本草》拼音名:BǎiZhīJi 来源:为柏科植物侧柏的树枝。还有倍半萜酮α-及β-叩巴萜酮,麦由酮,韦得醇α-环氧化物和单萜酸等。功能主治:《唐本草》:煮以酿酒,主风痹历节风。附方:①治霍乱转筋:先以暖物裹脚,然后以柏树木细锉,煮汤淋之。(《圣惠方》)摘录:《*辞典》
-
碧桃干
《*辞典》:碧桃干:出处:《饮片新参》拼音名:B T oGān别名:桃枭(《本经》),鬼髑髅(《雷公炮炙论》),桃奴、枭景(《别录》),干桃(《圣惠方》),气桃(《草木便方》),阴桃子(《分类草药性》),桃干(《现代实用中药》),瘪桃干(《中药志》)。(《圣惠方》)⑤治妊娠下血不止:桃枭烧存性,研,水服。
-
鳖头
《*辞典》:鳖头:出处:《唐本草》拼音名:BiēT u别名:鳖首(《中药志》)来源:为鳖科动物中华鳖的头。功能主治:治久痢脱肛,产后子宫下垂,阴疮。上四味末之,蜜丸如大豆。(《圣惠方》)③洽产后阴下脱:鳖头五枚。(《千金方》)⑤治男子阴头痈不能治者,及妇人阴疮脱肛:鳖甲头烧灰,以鸡子白和敷之。
-
蚕退纸
《*辞典》:蚕退纸:出处:《嘉佑本草》拼音名:C nTu Zhǐ别名:蚕子故纸(《千金方》),蚕纸(《近效方》),蚕布纸(《日华子本草》),蚕蜕纸(《圣惠方》),蚕连(《本草衍义》),蚕连纸(《纲目》),蚕沙纸(《本草求原》)。功能主治:治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带下,喉风,喉痹,牙疳,牙痈,疔肿,疮疡。
-
蟾头
《*辞典》:蟾头:出处:《纲目》拼音名:Ch nT u来源: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等的头部。功能主治:治小儿疳积。(《圣惠方》蟾头丸)②治小儿奶疳,体瘦烦热,毛发干瘁,乳食减少:蟾头一枚(烧灰),蛇蜕皮灰一分,蝉壳一分(微炒,去足),麝香一钱,青黛半两,蜗牛子二七枚(炒微黄)。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
鸱骨
《*辞典》:鸱骨:出处:《纲目》拼音名:ChīGǔ来源:为鹰科动物白尾鹞的翅骨。功能主治:《圣惠方》:治鼻衄不止。老鸱翅关大骨,微炙,捣细罗为散,少少吹入鼻中。摘录:《*辞典》
-
鸱头
《*辞典》:鸱头:出处:《别录》拼音名:ChīT u别名:鹦头(《唐本草》)来源:为鹰科动物白尾鹞的头。尾上覆羽纯白,中央一对尾羽与背同色,次二对亦灰而具暗灰横斑,外侧尾羽大都白色,亦杂以灰暗横斑。(《千金方》)②治风头旋,毒发眩冒:鸱头一枚(炙令黄),闾茹一两,川椒一两(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去汗)。
-
赤铜屑
《*辞典》:赤铜屑:出处:《唐本草》拼音名:Ch T nɡXi 别名:热铜末(《圣惠方》),铜末(《朝野佥载》),铜落、铜花、铜粉、铜砂(《纲目》),红铜未(《本草汇言》)。②《本草拾遗》:主折伤,能焊人骨,取细研,酒中温服之。③《日华子本草》:明目,治风眼,接骨焊齿,疗女人血气及心痛。
-
楮茎
《*辞典》:楮茎:出处:《别录》拼音名:ChǔJīnɡ来源:为桑种植物构树的树枝。功能主治:治风疹,目赤肿痛,小便不利。①《别录》:主癌疹痒,单煮洗浴。②《纲目》:捣浓汁饮半升,治小便不通。附方:治暴赤眼痛,碜涩者:嫩楮枝去叶,放地上火烧.以碗覆之一日,取灰泡汤,澄清温洗。(《圣惠方》)摘录:《*辞典》
-
楮皮间白汁
《*辞典》:楮皮间白汁:出处:《本草经集注》拼音名:ChǔP JiānB iZhī别名:谷枝汁(《近效方》),谷树汁、五金胶漆(《日华子本草》),构胶、楮树汁(《纲目》)。来源:为桑科植物构树茎皮部的乳汁。性味:《本草汇言》:味甘,气平,无毒。功能主治:治水肿,癣疾。4分深,俟破口流出白稠汁,即取汁涂于患处。
-
地黄花
出处:《本草图经》拼音名:D Hu nɡHuā别名:蜜罐(《植物名实图考》)来源: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花蕾。功能主治:治消渴,肾虚腰痛。②《纲目》:治肾虚,腰脊痛,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圣济总录》地黄花粥)②治坠睛风热所攻:猪肝一具,黑豆花(曝干),槐花(曝干)、地黄花(曝干)各一两。
-
地浆
《*辞典》:地浆:出处:《本草经集注》拼音名:D Jiānɡ别名:土浆(陶弘景),地浆水(《会约医镜》)。性味:甘,寒。④《本草备要》:治泄痢冷热赤白,腹内热毒绞痛及虫蜞入腹。或代水煎药。(《圣惠方》)②治干霍乱病,不吐不利,胀痛欲死:地浆三、五盏,服。(《梅师集验方》)⑤治中野芋毒:土浆饮之。
-
冬瓜瓤
《中医大辞典》·冬瓜瓤:冬瓜瓤为中药名,出自《本草图经》。性味:甘,平。化学成分:本品含腺嘌呤,葫芦巴碱,组氨酸,维生素B、C及E。杀三虫,止眩冒。附方:①治消渴热,或心神烦乱:冬瓜瓤一两,曝干捣碎,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圣惠方》)②治水肿烦渴,小便少者:冬瓜白瓤水煎汁,淡饮之。
-
葛粉
《*辞典》:葛粉:出处:《开宝本草》拼音名:GěFěn来源:为豆科植物葛的块根经水磨而澄取的淀粉。化学成份:葛粉的一般分析为淀粉76.144%,蛋白质0.082%,纤维素0.36%,灰分0.224%和水分19.546%。归经:《品汇精要》:行足阳明经。治烦热,口渴,热疮,喉痹。(《圣惠方》葛根粉粥)摘录:《*辞典》
-
葛蔓
《*辞典》:葛蔓:出处:《唐本草》拼音名:GěM n别名:葛藤蔓(《卫生易简方》)。原形态:形态详葛根条。功能主治:治痈肿,喉痹。或烧存性研末。(《千金方》)②治妇入吹乳:葛藤蔓烧灰,酒服二钱。(《卫生易简方》)③治小儿口噤,其病在咽中,如麻豆许,令儿吐沫,不能乳哺:烧葛蔓灰细研,以一字和乳汁,点口中。
-
蛤蜊粉
《*辞典》:蛤蜊粉:出处:《本草会编》拼音名:G L Fěn别名:蛤粉(《圣惠方》)。治痰饮喘咳,水气浮肿,胃痛呕逆,白浊,崩中,带下,瘿瘤,烫伤。同香附末,姜汁调服,主心痛。②《纲目》:清热利湿,化痰饮,定喘嗽,止呕逆,消浮肿,利小便,止遗精白浊,心脾疼痛,化积块,解结气,消瘿核,散肿毒,治妇人血病。
-
狗头骨
⑤《医学入门》:补虚壮阳,治头风眩,主崩中带下,血痢,烧灰,酒下。(《圣惠方》紫笋茶散)②治久痢、劳痢:狗头骨(烧灰为末)、干姜、莨菪(焦炒见烟)。(《千金方》)④治妇人赤白带下久不止:狗头烧灰细研,每于空心及晚食前,以暖酒调下一钱。(《仁斋直指方》)⑨治鼻中息肉:狗头灰方寸匕,苦丁香半钱。
-
鲎壳
《*辞典》:鲎壳: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H uK 别名:鲎鱼壳(《圣惠方》),鲎甲(《泉州本草》)。功能主治:治咳嗽,跌打损伤,创伤出血,烫伤。外用:研末敷。附方:①治咳嗽,喉中呀呷作声,积年不瘥者:鲎鱼壳半两,猪牙皂荚一分(去黑皮,涂酥炙焦黄,去子),贝母一分(煨微黄),桔梗一分(去芦头)。
-
狐胆
《*辞典》:狐胆:出处:《本草图经》拼音名:H Dǎn来源:为犬科动物狐的胆。将狐杀死后,剖腹,取出胆囊,阴干。功能主治:治癫痫,心气痛,疟疾。或入丸剂。附方:治疟,寒热发作无时:砒霜半两,朱砂半两,麝香一分,阿魏一分,狐胆一枚,黄丹一分,绿豆面一分。(《圣惠方》狐胆丸)摘录:《*辞典》
-
槲叶
(《简要济众方》)②治大衄,口耳皆出血不止:槲叶捣绞取汁,每服一小盏,频服即止,(《圣惠方》)③治初得肠风,及血痔热多者:槲叶微炙,炒槐花减槲叶之半,同为末。(《本草衍义》)④治冷淋,小肠不利,茎中急痛:槲叶捣筛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入葱白七寸,煎至六分,去滓,每于食前温服之。
-
槐耳
《*辞典》:槐耳:出处:《唐本草》拼音名:Hu iěr别名:槐糯(《千金方》),槐菌(《唐本草》),槐鸡(《蜀本草》),槐鹅(《圣惠方》),槐蛾、赤鸡(《纲目》)。②《唐本草》:主五痔,心痛,女人阴中疮痛。或烧存性研末服。附方:①治肠痔下血:槐树上木耳,为末,饮服方寸匕,日三服。食前热洒服二钱。桑黄亦可。
-
槐胶
归经:《得配本草》:入足厥阴经。附方:①治破伤风,口眼偏斜,四肢拘急,腰背强硬:槐胶二两,白花蛇二两(酒浸,去皮骨,炙令微黄),独活一两,白附子一两(炮裂),防风一两(去芦头),干蝎半两(微炒),干姜半两(炮裂),天南量半两(炮裂),天麻一两,麝香一分(细研)。(《圣惠方》辟宫子丸)摘录:《*辞典》
-
黄矾
《*辞典》:黄矾:出处:《唐本草》拼音名:Hu nɡF n别名:金线矾(《海药本草》),鸡矢矾(《本草蒙筌》)。化学成份:主要含硫酸铁;③李杲:治阳明风热牙疼。附方:①治痔瘘肿痛,脓血不止:黄矾三两,乌蛇六两(酒浸,去骨、皮,炙令黄),黄耆三两(锉),枳壳二两(麸炒微黄,去瓤),骆驼胸前毛三两半(烧灰)。
-
鸡肠
(《圣惠方》)《*辞典》:鸡肠出处《本经》拼音名JīChánɡ来源为雉科动物家鸡的肠。功能主治治遗尿,遗精,白浊,痔漏。(《圣惠方》)③治痔漏生管:鸡肠子一挂(带粪),棉花子半斤,地龙半斤。后药装入鸡肠内,用阴阳瓦焙金黄色,研为细末,看药面多少,外加槐花若干,合匀。(《奇效良方》鸡肠散)摘录《*辞典》
-
棘针
《*辞典》:棘针:出处:《本经》拼音名:J Zhēn别名:白棘(《本经》),棘刺、枣针(《别录》),赤龙爪(《普济方》)。治痈肿有脓,心腹痛,尿血,喉痹。(《小品方》腐棘刺漱汤)各家论述:《本草述》:《准绳》治溲血,有鹿茸丸,用棘刺逐队于诸补剂中,且有桂、附,是则《别录》所云疗丈夫虚损云云,非无据也。
-
鲫鱼胆
《全国中草药汇编》:鲫鱼胆:拼音名:J Y Dǎn别名:空心花、嫩肉木、丁药来源:紫金牛科鲫鱼胆Maesaperlarius(Lour.生境分布:福建、台湾、广东、广西、贵州。肝经功能主治:清热明目;阴蚀疮用法用量:外用:适量,点眼、滴鼻或调涂。(《本事方》神效散)各家论述:1.《纲目》:取汁涂疳疮。点喉中,治骨鲠、竹刺不出。
-
珂
《*辞典》:珂:出处:《唐本草》拼音名:Kē别名:马珂、马珂螺(徐表《异物志》),珬(《通典》),马鹿贝(《动物学大辞典》)。壳顶光滑,位于背缘中部,稍靠前方,高出背缘。生境分布:生活于浅海海底。附方:治眼亦痛后生肤翳,远视不明,痒涩:马珂三分,白龙脑半钱,白矾灰一钱。
-
苦壶卢花
《*辞典》:苦壶卢花:出处:《纲目》拼音名:KǔH L Huā来源:为葫芦科植物苦葫芦的花,7~8月采。功能主治:《纲目》:治一切鼠瘘。附方:治鼠瘘:苦壶卢花曝干,捣罗为末,敷之。(《圣惠方》)摘录:《*辞典》
-
苦壶卢子
《*辞典》:苦壶卢子:出处:《纲目》拼音名:KǔH L Zǐ来源:为葫芦科植物苦葫芦的种子。秋后采取成熟果实,剖取种子,晒干。功能主治:治水肿,小便不通,鼻塞,鼻息,龋齿,聤耳。③治鼻塞,眼昏头疼,胸闷:苦壶卢子一两,以童子小便一中盏浸之,夏一日,冬七日。⑥治齿匿口臭:苦壶卢孑,为末,蜜丸,半枣大。
-
狼喉靥
《*辞典》:狼喉靥:出处:《纲目》拼音名:L nɡH uY 别名:狼喉结(《圣惠方》)来源:为犬科动物狼的甲状腺体。功能主治:《圣惠方》:治噎病。曝干,捣罗为末,入半钱于饭内食之。摘录:《*辞典》
-
梨枝
《*辞典》:梨枝:出处:《纲目》拼音名:L Zhī来源:为蔷薇科植物白梨、沙梨或秋子梨等的树枝。功能主治:《圣惠方》:治霍乱吐利,煮汁饮。摘录:《*辞典》
-
狸肉
《*辞典》:狸肉:出处:《本草经集注》拼音名:L R u来源:为猫科动物豹猫的肉或全体。肩部和体侧有数行大而不规则的黑斑,腰、臀及四肢下部亦有较小的黑斑。每于食前,以温粥饮调下二钱。(《圣惠方》)②治肠风下血,或诸般痔漏:腊月野狸一枚(盘在瓦罐子内),大枣半斤,枳壳半斤,甘草四两(寸截),猪牙皂角二两。
-
栗壳
《*辞典》:栗壳:出处:《食疗本草》拼音名:L K 来源:为壳斗科植物栗的外果皮。性味:《纲目》:甘涩,平,无毒。功能主治:治反胃,鼻衄,便血。①孟诜:煮汁饮之,止反胃消渴。附方:①治膈气:栗子黑壳煅,同舂米槌上糠等分,蜜丸桐子大。每服二钱,以粥饮调服。(《圣惠方》)③治痰火瘰疬:粟壳和猪精肉煎汤服。
-
芦叶
《*辞典》:芦叶:出处:《唐本草》拼音名:L Y 别名:芦箬(《本经逢原》)。21.35%,戊聚糖15.21~50.79%,灰分11.33~功能主治:治上吐下泻,吐血,衄血,肺痈,发背。①《纲目》:治霍乱呕逆,痈疽。③《玉楸药解》:清肺止呕。或烧存性研末。(《圣惠方》)②发背溃烂:陈芦叶为末,以葱、椒汤洗净,敷之。
-
芦竹箨
《*辞典》:芦竹箨:出处:《药对》拼音名:L Zh Tu 别名:芦荻外皮(《圣惠方》)。31.06%、戊聚糖15.75~35.35%、灰分14.00~8.00%、水分7.87~性味:《药对》:寒。功能主治:《药对》:主金疮,生肉,灭瘢。附方:治吐血不止:芦荻外皮,烧灰,勿令白,为末,入蚌粉少许,研匀,麦门冬汤服一、二钱。
-
驴蹄
附方:①治肾脏风毒,下注生疮:驴蹄二十片(烧灰),密陀僧(研)一分,轻粉一钱匕,麝香半钱匕。(《圣济总录》驴蹄散)②治天柱毒疮,生脊大椎上,大如钱,赤色出水:驴蹄二片,胡粉(熬)一分,麝香少许。(《圣惠方》)③治疟:白驴蹄二分(熬),大黄四分,绿豆三分(末),砒霜二分,光明砂半分,雄黄一分。
-
驴脂
《*辞典》:驴脂:出处:《食疗本草》拼音名:LǘZhī别名:驴膏(张文仲)。功能主治:治咳嗽,疟疾,耳聋,疮疥。狂癫不能语,不识人者,和酒服三升。附方:①治卒咳,亦疗上气:温清酒一升,驴膏一升。上件药,相和令匀,纳蒌葱管中,七日后倾出,每用少许,滴于耳中(《圣惠方》)③治目中息肉:驴脂、石盐末。
-
绿盐
《*辞典》:绿盐:出处:《唐本草》拼音名:LǜY n别名:石绿(《海药本草》),盐绿(《纲目》)。①《唐本草》:主目赤、泪,肤翳眵暗。②《海药本草》:主明目消翳,点眼;及小儿无辜疳气。注意:不宜内服。(《圣惠方》)②治齿漏疳,虫蚀齿疼痛,出脓水不绝:盐绿、麝香(细研)、黄连(去须)各一分,石胆一钱。
-
麻皮
《*辞典》:麻皮:出处:《纲目》拼音名:M P 来源:为桑科植物大麻茎皮部的纤维。性味:《本草汇言》:入手阳明、足太阴经。①《唐本草》:沤麻汁(浸泡大麻秆的水),止消渴,治瘀血。②《纲目》:破血,通小便。(《王仲勉经验方》接骨方)②治热淋,小腹胀满急痛:麻皮一两,甘草三分(炙微赤)。
-
马齿苋子
《中医大辞典》·马齿苋子:马齿苋子为中药名,出自《开宝重定本革》。功能主治:《开宝本草》:"明目。"附方:①治青盲白翳,除邪气,利大小肠,去寒热:马齿苋实一大升,捣为末,每一匙.(《食医心镜》)②治漏睛脓汁出,经年不绝:马齿苋子半两,人苋子半合。凡熨眼之时,须药热熨透眼三五十度,脓水自绝。
-
马肝
《*辞典》:马肝:出处:《本草经集注》拼音名:MǎGān来源:马科动物马的肝。功能主治:《圣惠方》:治妇人月水不通,心腹滞闷,四肢疼痛。赤马肝一片,炙令干(燥),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热酒调下一钱。
-
马骨
《*辞典》:马骨:出处:《食疗本草》拼音名:MǎGǔ来源:马科动物马的骨头。功能主治:治头疮,耳疮,阴疮,瘭疽。附方:①治胆热多眠:马头骨灰一两,铁粉一两,朱砂半两(研、水飞过),龙脑半分,上药同研令匀,炼蜜和为丸,如梧桐子大。(《圣惠方》)②治臁疮溃烂三四年:马牙匡骨烧研(先以土窖过),搽之。
-
马陆
《中医大辞典》·马陆:马陆为中药名,出自《神农本草经》。别名:千脚虫、大草鞋虫来源及产地:圆马陆科动物约安巨马陆Prospirobolusjoannsi(Brolemann)或其他马陆类动物的全虫。长约12厘米,宽约7毫米,全体由多数环节组成,从颈板到肛节,约有体节64个。附方:①治鼻息肉:马陆醋炙研末,棉花蘸塞鼻孔中。
-
马皮
《*辞典》:马皮:出处:《食疗本草》拼音名:MǎP 来源:马科动物马的皮。功能主治:①《圣惠方》:治小儿赤秃,以赤马皮、白马蹄烧灰,和腊猪脂敷之。②《滇南本草》:烧灰调油搽铜钱牛皮癣。摘录:《*辞典》
-
马肉
四肢细长,下部有距毛,前肢腕骨上方和后肢跗骨下方,有一部分无毛而有坚固的灰白色胼胝体,俗称夜眼。第2,第4趾均退化。性味:甘酸,寒。③《本经逢原》:辛,温。④《医林纂要》:甘酸,寒。功能主治:①《别录》:主除热下气,长筋,强腰脊。②《食疗本草》:主肠中热。注意:①《千金 食治》:下利者,食马肉必加剧。
-
猫头
性味:①《纲目》:甘,温,无毒。①《纲目》:治心腹痛,杀虫治疳,及痘疮变黑,瘰疬鼠瘘,恶疮。②《陆川本草》:生肌收口,治痔疮。附方:①治瘰疬:猫脑(《圣惠方》作 猫脑骨,炙黄 )、莽草二昧等分。(《便民食疗》)④治走马牙疳:黑猫头烧灰,酒服方寸匕。(《寿域神方》)⑤治小儿阴疮:猫头骨烧灰敷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