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鮅魚

中醫學 中藥材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shí bì yú

2 《*辭典》:石鮅魚

2.1 出處

本草抬遺》

2.2 拼音名

Shí Bì Yú

2.3 別名

桃花魚(《脊椎動物分類學》),寬鰭鱲魚(《魚類分類學》)。

2.4 來源

爲鯉科動物寬鰭鱲魚的全體。

2.5 形態

體長而側扁。腹部圓。體長約18釐米,頭短,吻鈍。口端位,稍向上傾斜,上頜稍長於下頜,上下頜平整無缺口。脣厚,上頜骨後延至眼後緣。眼位於頭側稍近吻端。下嚥齒3行,頂端尖而微彎。鱗較大,腹鰭基部有一延長的腋鱗。側線鱗41~50。背鰭Ⅱ7,起點在腹鰭前或相對。臀鰭Ⅲ8~9,生殖季節雄體臀鱅第1~4根不分枝,鰭條延長達到尾基;頭部和臀鰭上都出現珠星。體色鮮豔,背部灰黑,腹部銀白,體側有12~13條藍色的垂直條紋,在條紋間具多數不規則粉紅色斑點,腹鰭淡紅色,胸鰭上有黑色小斑,背鰭尾鰭灰色,尾鰭後緣黑色。

多棲於江、河的支流中,喜遊於水流較急、底質爲砂石的淺灘。產卵期4~6月。

2.6 生境分佈

黑龍江、長江及珠江流域均有分佈

2.7 性味

味甘,平,有小毒

2.8 功能主治

主瘡疥癬。

2.9 摘錄

《*辭典》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