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鳍
背鳍指沿水生脊椎动物的背中线而生长的正中鳍,为生长在背部的鳍条所支持的构造。(刘权章译)背鳃dorsalgill腹足类中之裸鳃类,其本鳃退化、消失,体背面的部分外套膜变成羽状和树枝状的突起,构成二次注的鳃,称之为背鳃。
-
鲨鱼胆
拼音名:ShāYúDǎn别名:鲛鱼胆来源:药材基源:为皱唇鲨科动物白斑星鲨或其他鲨鱼的胆。第2背鳍稍小,上角钝圆,后缘深凹,下角延长尖突。眼椭圆形,无瞬膜,鼻孔中等大,几平横,口浅弧形,近于横列,上唇褶宽扁,下唇褶较短。喷水孔肾形,颇大,鳃孔5个颇小。尾鳍宽短,帚形,上叶发达,下叶后部无缺刻。性味:味苦;
-
姥鲨
姥鲨是鼠鲨目姥鲨科姥鲨属的1种。第二背鳍小,距尾基比距第一背鳍为近;栖息大洋上层,有时降入深处,有时来近海索饵,好群游,天气晴朗时,常静息水面,露出背鳍和尾鳍,或徐缓游泳,张口取食浮游生物,主要为甲壳动物,有时食中小型鱼类,有时翻身晒腹。颅骨可制明骨和胶片,肉供食用,内脏可制鱼粉;鳍可制鱼翅。
-
鲨鱼心
拼音名:ShāYúXīn来源:药材基源:为真鲨科动物阔口真鲨等多种鲨鱼的心脏。鼻孔宽大,斜侧位。背鳍2个,第1背鳍颇大,起点与胸鳍基底后端相对。后部有一缺刻。生境分布:生态环境:栖息于暖温性近海。性味:味甘;性微温功能主治:健脾益胃。主脾胃虚弱用法用量:内服:炒食,适量。摘录:《中华本草》
-
鲻鱼
鲻鱼栖息于浅沿海或河口咸淡水交界处,有时亦上溯至淡水的江河中,分布很广,我国从辽宁到广东沿海均有。性味①《开宝本草》:"味甘,平,无毒。"②《医林纂要》:"甘咸,平。"归经《本草撮要》:"入足阳明经。鲻鱼适合的人群一般人都可食用尤适宜体质虚弱,营养不良,脾胃气虚,不思饮食、小儿疳积、贫血等病症人群食用。
-
噬人鲨
噬人鲨是鼠鲨目鼠鲨科噬人鲨属的1种。纺锤形,躯干粗大。背鳍2个,无硬棘:第一背鳍大,起点对着胸鳍里缘中部;尾椎轴上翘,尾鳍短宽,叉形。吻中长,钝尖。瞳孔竖直,无瞬膜。胸鳍、背鳍和尾鳍后部暗色。大者长达12米,普通者长6~捕食各种大型动物。广泛分布于各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海区,在大洋洲海域最为常见。
-
文鳐鱼
《*辞典》:文鳐鱼: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W nY oY 别名:鳐(《吕氏春秋》),飞鱼(《本草拾遗》)。眼大,侧位而高。鼻孔每侧2个.10,起点约在背鳍第6鳍条下方,其后端与背鳍最末鳍条相对。尾鳍分叉,下叶长于上叶。生境分布:分布我国沿梅一带。性味:《纲目》:甘酸,无毒。②《纲目》:已狂已痔。
-
鰕虎鱼
《*辞典》:鰕虎鱼:出处:姚可成《食物本草》拼音名:XiāHǔY 别名:鲨、蛇(《尔雅》),吹沙(《临海异物志》),沙沟鱼、沙鳁、叼浪鱼(《纲目》),沙竹(《医林纂要》),光鱼、油光鱼(《黄渤海鱼类调查报告》)。体长约10余厘米;尾鳍有波状横纹7~归经:《本草求真》:入脾、胃。③《医林纂要》:利小水,通淋。
-
真鲨
真鲨是真鲨目真鲨科的1属,有30余种,通称真鲨,是现代鲨类中最大的1属。②沙拉真鲨,第二背鳍起点后于臀鳍起点,第二背鳍、尾鳍下叶前部和胸鳍端部黑色,分布于南海和东海。③阔口真鲨,第二背鳍纯褐色,起点与臀鳍起点相对,第一背鳍起点与胸鳍基底后部相对,常见于黄、渤海、东海;卵胎生或胎生。
-
麻鱼骨
唇发达,下唇表面具皱纹,左、右下唇叶在前方互相连接,未连接部分各自向内翻卷,无中间叶,唇后沟连续。臀鳞每侧23-27枚,行列前端到边腹鳞基部。口唇下位,口裂大。身体背部暗褐色或青灰色,背侧部具多数不规则白斑纹,背鳍和尾鳍常有褐色小斑点。甘肃、青海、四川与黄河邻近水系均有分布。归经:肾,膀胱经。
-
麻鱼胆
拼音名:MáYúDǎn来源:药材基源:为鲤科动物厚唇重唇鱼的胆囊。唇发达,下唇表面具皱纹,左、右下唇叶在前方互相连接,未连接部分各自向内翻卷,无中间叶,唇后沟连续。臀鳞每侧23-27枚,行列前端到边腹鳞基部。口唇下位,口裂大。身体背部暗褐色或青灰色,背侧部具多数不规则白斑纹,背鳍和尾鳍常有褐色小斑点。
-
七鳃鳗
拼音名:QīSāiMán英文名:lamprey别名:七星子鱼、八目鳗、七星鱼、七星鳗来源:药材基源:为七鳃鳗科动物七鳃鳗的全体。肌节自最后鳃孔至肛门红75节。前、后部渐低,后部与尾鳍相连,鳍条软而细密。生境分布:生态环境:部分时期栖息于海中成长后于4-5月回游至浅水河流中砂砾底产卵。鱼皮含维生素B1、B12。
-
鳕鱼鳔
拼音名:XuěYúBiào来源:药材基源:为鳕科动物鳕雪的鳔。眼中大,上侧位。背鳍3个,鳍条分别为13-15、16-20、15-21,第2背鳍基较其他两背鳍基为长。尾鳍后缘略凹。生境分布:生态环境:冷水性底栖鱼类,以无脊椎动物及小型鱼类为食。夏、秋季栖息于黄海冷水区,冬季回游于水深50-80m的沿海泥底区越冬。功能主治:止血。
-
绿鳍马面豚
概述绿鳍马面豚体长椭圆形,侧扁。第一背鳍的第1鳍棘很粗大,约为头长的1.3~胸鳍侧位,小刀状。左右腹鳍退化,只剩下一个短棘不能活动。尾柄细,尾鳍后缘截形、除吻前缘外,头、体全部被小鳞,并有细短绒状小刺,小刺大部排成横纹状。分布于太平洋西部,我国南海产量较多,主要渔场在北部湾和海南岛以东的陆架区。
-
猫鲨
猫鲨是真鲨目猫鲨科的1属。小型鲨鱼。牙细小而多,3齿头型或多齿头型。背鳍2个,第一背鳍大于第二背鳍,起点与腹鳍基底后部相对或后于腹鳍;尾鳍平直,尾椎轴不上翘,尾鳍下叶前部稍突出,后部有一缺刻。化石见于上白垩统至上新统。栖息近海浅水中,食小鱼与无脊椎动物。日本和朝鲜沿海也有分布。为冷温性,栖息在近海底层。
-
鳕鱼骨
拼音名:XuěYúGǔ来源:药材基源:为鳕科动物鳕鱼的骨。眼中大,上侧位。背鳍3个,鳍条分别为13-15、16-20、15-21,第2背鳍基较其他两背鳍基为长。尾鳍后缘略凹。生境分布:生态环境:冷水性底栖鱼类,以无脊椎动物及小型鱼类为食。夏、秋季栖息于黄海冷水区,冬季回游于水深50-80m的沿海泥底区越冬。功能主治:。
-
鳞鲀科
鳞鲀科是鲀形目的1科,有11属约40种,通称鳞鲀。眼小或中大,上侧位。第二背鳍及臀鳍相似,基底均较长。左右腹鳍合成一短棘,附在腰带骨的末端,短棘与肛门间常有膜状皮膜。肉食性,以甲壳类、贝类等为食,利用其楔状的牙齿可凿穿牡蛎和其他贝类的坚壳而食其肉。中国产11属18种,分布于南海,少数见于台湾海峡。
-
角鮟鱇亚目
背鳍第一鳍棘游离,形成发达的吻触手,吻触手构造复杂,形状依种类而异,有杆状、长丝状、穗状、树枝状、球茎状、流苏状、瓣片状、皮须状等,为分类依据之一,有些种类吻触手末端具发光器,以引诱食饵,雌鱼大多具吻触手,雄鱼一般无吻触手;有时一尾雌鱼体上附雄鱼多尾,雄鱼除生殖器官外,其他器官大部退化。
-
鲸鲨
体庞大,是世界上最大的鱼类,一般体长10米左右,最大者体长可达20米。鼻孔位于吻端两侧,出水孔开口于口内。第一背鳍起点前于腹鳍起点,基底后部与腹鳍基底相对,第二背鳍与臀鳍都很小。鲸鲨是中国沿海的经济鱼类,肝可制鱼肝油和工业用油,做肥皂、油漆、蜡烛等的原料;肉、骨和内脏可制鱼粉,用以喂养家禽和家畜。
-
红衫鱼
概述红衫鱼体延长,倒扁,背腹缘皆钝圆,一般体长19~150克、吻钝尖,口稍倾斜,上颌前端有五颗较大的圆锥形齿,上下颌两侧皆有细小的圆锥齿.体被薄栉鳞、全体呈深红色,腹部较淡,体两侧有6条明显的黄色纵带、背鳍长;若用来煲汤,最好先煎至金黄,才配合其他材料如豆腐同煲,如此,汤水呈奶白,且分外鲜甜可口。
-
扁头哈那鲨
扁头哈那鲨是六鳃鲨目六鳃鲨科哈那鲨属的1种。眼侧位,无瞬膜。背鳍1个,后位,起点与腹鳍后端相对;尾鳍长,尾椎轴低平,下叶前部突出,后部有一缺刻;分布于地中海、印度洋及太平洋西北部各海区。卵胎生,每产10余尾,胎儿的卵黄囊颇大,全长约150毫米。皮可制革,肉供食用,肝可制鱼肝油。
-
双髻鲨
双髻鲨是真鲨目双髻鲨科的1属。第一背鳍大,位于体腔前半部上方;二背鳍小,起点前于或后于或与臀鳍起点相对。胸鳍大或中大。卵胎生或胎生。化石见于白垩纪至上新世。路氏双髻鲨一般体长1米左右,重5千克,大者长达4米重达50千克。丁字双髻鲨头特别宽,呈“丁”字形,鼻孔距吻端中间比距眼为近,只见于南海,较罕见。
-
鱵鱼
《*辞典》:鱵鱼:出处:《纲目》拼音名:ZhēnY 别名:箴鱼(《山海经》),铜哾鱼(《临海异物志》),姜公鱼(《纲目》),针工鱼(《医林纂要》),针鱼(《动物学大辞典》),单针鱼、针扎鱼(《黄渤海伍类调查报告》)。原形态:体细长,略呈圆柱形,背腹缘微凸,尾部渐细。鳃孔宽,鳃盖膜分离,不与颊部相连。
-
银鲛
眼上侧位,鼻孔圆形,位于口前,前鼻瓣连合,伸达牙板,后鼻瓣宽扁,伸达口角,具鼻口沟。第1背鳍起点与鳃孔相对,具一扁长硬棘,第2背鳍延长低平,有一凹缺与尾鳍上叶相隔。生境分布:生态环境:为冷温性中小型鱼类,平时栖息于180-540m深水海域,冬季回游至近海,春季交尾,卵生,卵长20cm,壳黄褐色,产于淤泥海底。
-
灯笼鱼
灯笼鱼是灯笼鱼目灯笼鱼亚目的1科,因体上有能发出晶莹夺目光泽的小圆形发光器、形似灯笼而得名。有30余属230多种,从北极至南极所有大洋均有分布,通常生活在温暖海域的表层及次深层;通常臀鳍比背鳍长,起点约在背鳍末端的后下方;金焰灯笼鱼,体被圆鳞,鳃盖上方有锯齿状的突起,体侧后部的发光器在脂鳍的前下方。
-
土附
《*辞典》:土附:出处:《纲目拾遗》拼音名:TǔF 别名:土部、鲈鳢、荡部、荡鱼(《演繁露》),吐哺(《三才藻异》),土鲋鱼(姚可成《食物本草》),菜花鱼(《嘉兴县志》),鲋鱼(《湖州府志》),土鹜、土哺(《钱塘县志》),上鲋(《随息居饮食谱》)。生境分布:分布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湖北、湖南等地。
-
矛尾鱼
头大,口宽,牙齿锐利。颅骨具特殊的颅间关节。第二背鳍与胸鳍、腹鳍、臀鳍外形相似,呈柄状,鳍条着生在很厚的肉质鳍柄上。鳔很小,无呼吸功能,只起调节鱼体在水中比重的作用。为肉食性鱼类。总鳍鱼类的其他类群已全部在地球上绝灭,矛尾鱼是经历了漫长地质年代而残留的活化石,过去只能从化石了解它们。
-
锯鲨翅
拼音名:JùShāChì来源:药材基源:为锯鳐科动物尖齿锯鳐的鳍。下眼睑有瞬褶。鼻孔狭长,斜侧位。胸鳍宽大,腹鳍比背鳍小,尾鳍短宽,上下叶发达。生境分布:生态环境:为暖水性近海底栖鱼类。卵胎生,每产10余仔有时进入河口。功能主治:益肾;主虚劳用法用量:内服:煮食,适量。摘录:《中华本草》
-
锯鲨胆
拼音名:JùShāDǎn来源:药材基源:为锯鳐科动物尖齿锯鳐及其近缘种的胆。鳃孔5,颇小,斜列于头的后部腹面上,背鳍2个同形,无硬棘,第1背鳍起点对着腹鳍基底后端上方。生境分布:生态环境:为暖水性近海底栖鱼类。化学成份:胆汁含胆酸(cholicacid),牛磺胆酸(taurocholicacid),胆色素钙盐等。主风湿性关节炎;
-
锯鲨肝
拼音名:JùShāGān来源:药材基源:为锯负责制科动物尖齿锯鳐的肝脏。下眼睑有瞬褶。喷水孔位于口角上方。鼻孔狭长,斜侧位。胸鳍宽大,腹鳍比背鳍小,尾鳍短宽,上下叶发达。生境分布:生态环境:为暖水性近海底栖鱼类。卵胎生,每产10余仔有时进入河口。性味:味甘;性平功能主治:补虚。摘录:《中华本草》
-
锯鲨卵
拼音名:JùShāLuǎn来源:药材基源:为锯鳐科动物尖齿锯鳐的卵。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ristiscuspidatusLatham采收和储藏:于产卵期捕杀后,剖腹,将卵取出,晒干或烘干。生境分布:生态环境:为暖水性近海底栖鱼类。卵胎生,每产10余仔有时进入河口。性平功能主治:健脾止痢。主脾虚久痢用法用量:内服:煮食,适量。
-
勒鱼
《*辞典》:勒鱼:出处:《纲目》拼音名:L Y 别名:鳓(《篇海》),鲞鱼(《正字通》),鲙鱼、白鳞鱼、克鳓鱼、火鳞鱼(《黄渤海鱼类调查报告》)。原形态:体长而宽,很侧扁;背鳍短,15~生境分布:分布很广,北自辽宁,南达海南均有。性味:①《纲目》:甘,平,无毒。归经:《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阴经。
-
鲂鱼
《*辞典》:鲂鱼:出处:《食疗本草》拼音名:F nɡY 别名:鳊鱼(《日用本草》),平胸鳊(《脊椎动物分类学》),法罗鱼(《黑龙江流域鱼类》)。背鳍条3,7,起点至吻端的距离较至尾鳍基部的距离为小,具有强大而光滑的硬刺;腹鳍仅伸至肛门,腹鳍基部至肛门间有显着的腹棱。归经:《本草撮要》,:入足阳明经。
-
鲨鱼胎
拼音名:ShāYúTāi来源:药材基源:为六鳃鲨科动物扁头哈那鲨或白斑星鲨等雌性鲨鱼的胎。鼻孔中大,下侧位,前鼻瓣后部圆,突出。鳃孔7个,宽大,下部伸达腹面,向后渐小,最后1个位于胸鳍基底前方。背鳍1个,后位,起点与腹鳍基底后端相对。生境分布:生态环境:栖息于近海底层,主食中小型鱼类及甲壳动物。
-
鲨鱼油
拼音名:ShāYúYóu来源:药材基源:为六鳃鲨科动物扁头哈那鲨的油。鼻孔中大,下侧位,前鼻瓣后部圆,突出。背鳍1个,后位,起点与腹鳍基底后端相对。生境分布:生态环境:栖息于近海底层,主食中小型鱼类及甲壳动物。化学成份:鲨鱼油含角鲨烯(squalene),维生素(vitamin)A、D。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摘录:《中华本草》
-
锯鲨目
锯鲨目是软骨鱼纲板鳃亚纲的1目,本目只有锯鲨科1科2属5种,中国只有1种。鼻孔圆形,距口远。①锯鲨属鳃孔5个,共有4种。日本锯鲨体延长,前部稍宽扁,后部稍侧扁,亚圆筒形。3个小齿,吻基部宽阔,向前渐细狭,吻腹面中央有扁长皮须1对。眼大,上侧位,具一低平瞬褶。第一背鳍起点后于胸鳍里角上方,第二背鳍同形而较小。
-
锯鳐
尾粗大,尾鳍发达;化石见于上白垩纪至近代。锯鳐行动滞缓,常潜伏泥沙上,用吻锯掘土觅食,偶尔也上升至水面,露出背鳍。卵胎生,胎儿具大型卵黄囊,吻锯柔软,吻齿包于皮膜中。尖齿锯鳐为东海和南海次要经济鱼类、在中国产量不大。肉质鲜美,鳍可制鱼翅,皮可制革和刀鞘,肝可制鱼肝油。小齿锯鳐,第一背鳍起点前于腹鳍起点;
-
星鲨属
星鲨属是真鲨目皱唇鲨科的1属,有20种,中国有3种。背鳍2个,无硬棘;白斑星鲨体具白色斑点,主要分布于黄海和东海。前鳍星鲨第一背鳍起点前于胸鳍里角,约与胸鳍里缘中部相对,上唇褶比下唇褶长。灰星鲨为胎生,每产10余仔,胎儿具卵黄胎盘,连于母体子宫壁上,脐带很长,子宫分成多室,胎儿各居一室。
-
旗鱼
旗鱼是鲈形目旗鱼科旗鱼属的1种,又名芭蕉鱼。分布于印度尼西亚至太平洋中部诸岛,北至日本南部。眼小,侧位。前颌骨与鼻骨向前延长形成枪状吻部,长于下颌,上颌骨向后伸达眼后缘下方。头及体背侧青蓝色,背侧有横排列的灰白色圆斑,腹部银白色,除臀鳍灰色外各鳍为蓝黑色,第一背鳍鳍膜上密布黑色圆斑。产卵期约4~
-
明太鱼
明太鱼又名狭鳕。眼间隔小于眼径。侧线前部侧上位,到第二背鳍降为侧中位且呈断续状态。尾鳍凹叉状。下鳃盖骨与后匙骨很厚。3纵行暗黄斑。背鳍与胸鳍暗橄榄色,臀鳍与腹鳍灰色。分布于日本海南端到白令海峡北侧的楚科奇海及加拿大等沿海,沿寒流少数可达朝鲜半岛西侧,为冷水性海鱼,在日本海为重要经济鱼类之一。
-
杜父鱼
Sculpin别名:四鲶鲈、渡父鱼、舩矴鱼、伏念鱼来源:药材基源:为杜父鱼科动物松江鲈的肉。前鳃盖骨有4棘,上棘较大。背鳍Ⅷ-10-12,基部微连,鳍棘细弱。生境分布:生态环境:为近海底栖小型鱼类,肉食性。性味:味甘;性温归经:脾;胃经功能主治:健脾益气。主脾虚食少;大便溏泄;主治补脾胃,壮阳道、治噎膈。
-
狮子鱼
鳃盖骨无棘,间鳃盖骨细条状,鳃盖膜与鳃峡相连。③细纹狮子鱼和④河北狮子鱼,胸鳍后下缘均不凹入,前者背鳍和臀鳍最后一鳍条以膜连于尾鳍上下缘中央稍后,头部和身体具多纵纹;狮子鱼多为一群冷水性和冷温性底栖海鱼类,多数栖于浅水,腹鳍愈合为一吸盘,常吸附于岩礁上;管狮子鱼的雌鱼具输卵管,卵子产在蟹壳内。
-
玻甲鱼
身体完全透明,为玻璃状骨片所包,因而得名。臀鳍较大,扇形,位于肛门后。尾鳍位于第二背鳍与臀鳍之间。腹鳍甚小。游泳方式特殊,常常管状吻向上,腹缘向前直立游泳,也有时吻向下颠倒着游泳。中国玻甲鱼科另一种为条纹虾鱼,眼间凸而不凹,背鳍第一鳍棘与体躯最后骨板间关节能活动,分布于台湾省东南及西南珊瑚礁区。
-
小黄鱼
第三个种群主要分布于东海,在浙江温州外海越冬,产卵场在长江口外佘山东北海域。2.黄鱼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硒,能清除人体代谢产生的自由基,能延缓衰老,并对各种癌症有防治功效。小黄鱼的选购大黄鱼和小黄鱼的区分:大黄鱼和小黄鱼的外行很相似,但大黄鱼个头比小黄鱼大,其尾柄的长度为尾柄高度的3倍多;
-
大黄鱼
大黄鱼的别名大黄花鱼、黄鱼、大鲜、大王鱼、金龙、石首鱼、石头鱼大黄鱼使用提示每次约100克大黄鱼的营养价值1.黄鱼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对人体有很好的补益作用,对体质虚弱和中老年人来说,食用黄鱼会收到很好的食疗效果;而小黄鱼体背较高,鳞片圆大、尾柄粗短,口宽上翘,眼睛较小。
-
花鲈
花鲈是鲈形目叉鲈尾科Percichthyidae鲈属的1种。犁骨和腭骨具绒毛牙;前鳃盖骨后缘具细锯齿,隅角处具钝棘;背鳍2个,仅在基部相连;尾鳍叉状;分布于东亚中国、朝鲜及日本的近岸浅海;当成鱼体长达600毫米左右时,生殖腺成熟,秋末于河口处产卵。4.60毫米,体上色素甚浓,肌节1918=37。孵化5日左右,卵黄及油球吸收殆尽。
-
水晶鱼
《*辞典》:水晶鱼:出处:姚可成《食物本草》拼音名:ShuǐJīnɡY 别名:鳡鱼(姚可成《食物本草》)。来源:为银鱼科动物太湖短吻银鱼的全体。原形态:体细长,略呈圆筒形,后段较侧扁。背鳍Ⅱ12~24,位于背鳍后下方,背鳍后有一小而透明的脂鳍。生境分布:分布江苏太湖和沿长江中、下游的许多湖泊中,尤以太湖最着。
-
金线鱼
《*辞典》:金线鱼:出处:《滇南本草》拼音名:JīnXi nY 别名:洞鱼、波罗鱼(《中国经济动物志 淡水鱼类》)。体长约10余厘米。须2对,前、后对长约相等或后对稍长,向后可伸至前鳃盖骨边缘。腹鳍位于背鳍起点之前。生境分布:分布云南东部的昆明湖、阳宗海等湖泊中。功能主治:《滇南本草》:滋阴调元,暖肾添精。
-
鲃鱼
《*辞典》:鲃鱼:出处:姚可成《食物本草》拼音名:B Y 来源:为鲤科动物锯倒刺鲃的肉。背鳍条3,8、9,起点在腹鳍基部之后,硬刺强大,后缘有粗糙的锯齿,背鳍起点前有一平卧向前的倒刺。背部微黑色,腹部白色,多数个体的鳞片前缘呈黑色,近尾鳍基部有一黑斑,幼鱼更为明显,有时腹鳍和臀鳍末端稍带黑色。
-
长尾鲨属
长尾鲨属是鼠鲨目长尾鲨科的1属,有3种,通称长尾鲨。眼圆形,小或中大,无瞬膜。广泛分布在大西洋、太平洋的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各海区。化石见于第三纪至近代。中国有3种:①狐形长尾鲨,第一背鳍下角未伸达腹鳍起点上方;长尾鲨为上层鱼类,常成群以长尾击鱼,使其昏厥而捕食。卵胎生,幼鱼在夏季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