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內皮樣囊腫

神經外科 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nǎo nèi pí yàng náng zhǒng

2 註解

3 疾病別名

皮樣瘤,皮樣腫瘤,dermoid tumor

4 疾病代碼

ICD:D33.9

6 疾病概述

腦內皮樣囊腫是少見的先天性腫瘤,又名皮樣瘤。本病可發生在任何年齡,其發病年齡較表皮樣囊腫爲年輕,以20 歲以下多見,顱內者最常見於10 歲以下的小兒。多數病人以顱內壓增高爲常見症狀,位於顱後窩者可有共濟失調、走路不穩、眼球震顫小腦損害症狀。位於鞍區者可出現視力視野障礙,其他症狀癲癇偏癱等。

7 疾病描述

腦內皮樣囊腫是少見的先天性腫瘤,又名皮樣瘤。

8 症狀體徵

1.病程 病程較長,自出現症狀到就診時間多在1 年至數年之間,自出現症狀到確診平均約爲8 年。

2.多發性 多發性皮囊腫已有報道,以顱內和椎管內同時發生爲多見。並有家族性發病。

3.伴發畸形 皮樣囊腫可合併其他先天畸形,如頸枕區顱骨畸形顱骨裂、脊柱裂內臟轉位等。

4.症狀與體徵 多數病人以顱內壓增高爲常見症狀,位於顱後窩者可有共濟失調、走路不穩、眼球震顫小腦損害症狀。位於鞍區者可出現視力視野障礙,其他症狀癲癇偏癱等。皮樣囊腫常伴有皮瘻,這是皮樣囊腫的重要臨牀特點。皮瘻的瘻管可以是開放性,也可是閉鎖性,或僅有一纖維束帶。皮瘻多位於中線部位,偶發生側位。顱內皮囊腫以枕部皮瘻最常見,其次爲頂部、額鼻部。

9 疾病病因

皮樣囊腫起源於異位的胚胎上皮細胞,是胚胎髮育早期(3~5 周)在神經溝封閉時將部分皮膚組織帶入的結果。

10 病理生理

內皮囊腫2/3 發生在顱後窩,尤其是小腦中線部位,亦可發生在第四腦室、枕部的硬膜下或硬腦膜外,其次是腦橋、額葉下面,其他部位有垂體區、松果體區等。丁育基(1980)報道的10 例皮樣囊腫小腦蚓部3 例,大腦半球小腦半球各2 例,顱中窩、第四腦室、第叄腦室後部各1 例。羅世祺(1992)報道的9 例小兒皮樣囊腫,第叄腦室後部、小腦蚓部、顱後窩硬膜內外各2 例,顳部硬膜外、第四腦室小腦半球各1 例。皮樣囊腫一般呈球形或分葉狀,表面光滑,囊壁較厚,邊界清楚,偶與腦組織有牢固的粘連。少數有鈣化,囊內含有油脂樣物質,呈淡黃色或灰黃色,黏稠半固體狀態,其中可有毛髮牙齒罕見。囊壁外層爲少量的纖維組織,不僅有表皮而且有真皮及其毛囊、皮脂腺汗腺皮膚附件,瘤壁中偶可見到軟骨和骨組織

11 診斷檢查

診斷:根據發病年齡及臨牀特點,尤其是伴有皮瘻者,可做出診斷,無皮瘻者可藉助放射學檢查進行定位診斷,但術前定性診斷有一定困難。

實驗室檢查腦脊液檢查一般正常,蛋白含量不高,有感染腦脊液細胞數增多。

其他輔助檢查

1.顱骨平片 顱骨平片可見圓形骨缺損或侷限性骨質侵蝕,這對腫瘤定性診斷有重要價值。

2.腦血管造影 可顯示正常血管移位等佔位性病變的表現。

3.CT 皮樣囊腫由於含大量脂肪,平掃時可呈低密度區,CT 值達-100Hu,有時可有鈣化,而呈高低混雜密度影。一般邊界清楚,偶有呈高密度者,CT 值在20Hu 以上。強化掃描一般無增強。

4.MRI 皮樣囊腫呈短T1,在T1 及T2 加權像上均呈高信號。

12 鑑別診斷

本病需與表皮樣囊腫顱咽管瘤畸胎瘤脂肪瘤、其他囊腫等相鑑別。

13 治療方案

手術治療爲其惟一治療方法,伴有皮瘻者應連同瘻管一同切除。由於皮樣囊腫多位於顱底顱後窩,包膜與周圍組織粘連,因此,囊壁完全切除有困難。對於腦重要部位的皮樣囊腫,不必強求全部切除囊壁,可做部分切除。硬膜外皮樣囊腫伴有皮瘻者,勿切開硬膜以防顱內發生感染而導致死亡。整個手術過程中勿使囊內容物進入蛛網膜下腔,以免發生術後“無菌腦膜炎”,一旦發生要不斷腰穿放液或腦室引流,應用抗生素激素等。有皮膚竇時應一併切除。術後放療很少有效,既不能縮小腫瘤也不能預防腫瘤的復發。

14 併發症

皮樣囊腫爲開放性時,細菌侵入蛛網膜下腔引起化膿性腦膜炎腦膿腫,其發生率約爲3.1%。部分病人可因顱內感染而以突然高熱腦膜炎起病。隨腫瘤長大不僅可阻塞腦脊液循環,產生顱內壓增高,還可累及重要神經結構功能紊亂。例如腫瘤位於後顱窩多有步態紊亂、共濟運動失調等小腦症狀

15 預後及預防

預後:由於皮樣囊腫生長緩慢,即使部分切除,亦可長期緩解。手術死亡率在0%~2.6%。死亡原因主要爲術後無菌腦膜炎,因此,如果能防止這一併發症發生,預後多數良好。

預防:無特殊。

16 流行病學

皮樣囊腫表皮樣囊腫少的多,約爲表皮樣囊腫的1/10,佔顱內腫瘤的0.1%~0.7%。小兒皮樣囊腫佔小兒顱內腫瘤的0.45%。一般認爲男女發病無明顯性別差異,但也有人報告男性略多於女性。本病可發生在任何年齡,其發病年齡較表皮樣囊腫爲年輕,以20 歲以下多見,顱內者最常見於10 歲以下的小兒。

17 相關出處

內科學第五版》、《外科學第五版》、《兒科學第六版》、《內科學第六版》

治療腦內皮樣囊腫的穴位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