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術前準備
1.術前全身檢查,包括肝、腎功能,心肺狀況及頭顱正側位或斷層X線片、頭顱CT掃描等,以瞭解額竇、顱底情況;鼻漏液的生化檢查。
2.備血。
4.術前用抗生素,並按全麻的要求做必要準備和用藥,如術前留置導尿管、硫酸阿托品肌注等。
6.剪鼻毛、剃鬚和眉毛。
11 手術步驟
分兩步進行:第一,先行前額切口,切取帶血管蒂肌-帽狀腱膜-骨膜瓣(具體方法同經前額進路用帶蒂組織瓣的方法),然後根據額竇發育情況選擇帶蒂組織瓣進入鼻內的通道。額竇發育良好者,可用電鑽或骨鑿開放額竇前壁,清除竇腔黏膜,打開額竇底(圖9.4.13.4-1)。
額竇發育很小或不發育者,可在額骨開骨窗,骨窗可開在正中或眉弓中點與中線之間,在硬腦膜外分離,顯露一側顱前窩底前部或篩骨水平板,用電鑽或骨鑿將顱底前部打開,通向鼻腔頂或篩竇頂,其大小恰能通過帶蒂組織瓣(圖9.4.13.4-2)。
第二,行鼻外篩竇手術進路切口,切除篩竇前壁和上部氣房,顯露額竇底和顱前窩底;向後至蝶竇前壁,顯露和擴大蝶竇開口,開放蝶竇前壁。此時,即可在顯微鏡下看到清亮的液體自瘻孔溢出。清除竇腔黏膜,術腔經抗生素溶液沖洗後,將前額帶血管蒂組織瓣經額竇或顱前窩底送入鼻內,沿鼻頂導入蝶竇,修補漏孔(圖9.4.13.4-3,9.4.13.4-4)。此後的處理分別同經前額進路和經篩竇進路腦脊液鼻漏修補手術。
除了以上4種手術方法外,鼻內鏡腦脊液鼻漏修補術已越來越多地被採用,方法是在鼻內鏡下找到鼻漏部位,清除漏口周圍黏膜,將修補組織送入漏孔,鼻側用筋膜覆蓋,鼻腔用碘仿紗條填壓,亦取得良好效果。神經外科醫師還採用經顳部翼點進路和前額進路經視交叉前方至蝶竇途徑的方法來修補鞍區腦脊液鼻漏。
12 術中注意要點
1.移植物經過和覆蓋處的黏膜組織務必徹底清除,黏膜殘留將導致局部及顱內感染、移植物壞死和手術失敗。
2.在額骨中間開骨窗和分離硬腦膜時注意勿損傷矢狀竇,以免導致出血,如有損傷或採用硬腦膜內修補法時可將矢狀竇結紮。
13 術後處理
1.大劑量抗生素及磺胺類藥靜脈滴入,以控制和預防顱內感染。可用青黴素320萬U加入100ml生理鹽水中靜滴,每日2次,磺胺嘧嘧啶鈉2.0~3.0g加入100ml生理鹽水中靜滴,每日2~3次,對青黴素過敏者改用其他有效抗生素,5~7d後改口服直到抽完鼻腔紗條。
2.應用脫水劑 術後前3d可用20%甘露醇250ml,12h 1次,快速靜滴。以後改成每日1次,持續4~5d,一方面可減輕病人頭痛症狀,因腦脊液漏病人顱壓常較低,一旦漏孔修補,腦壓相對增高,可能引起頭痛。另一方面有利於移植物與硬腦膜瘻孔癒合,使瘻孔修復。
3.用可的松類激素,如地塞米松5mg靜滴1或2次,可改善腦細胞水腫及全麻插管對喉部黏膜的機械刺激,減輕聲帶水腫。
4.霧化吸入,以減輕上呼吸道麻醉插管後的黏膜反應,術後最初數天應儘量臥牀休息,半臥位,防止咳嗽,便祕,以免增高顱壓,影響瘻孔癒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