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病名·涼燥
涼燥(cool dryness[1][2])爲病名[3]。亦稱燥涼[3]。爲外感燥證之一[3]。
《中醫藥學名詞》(2004):涼燥是指感受燥邪而偏兼寒邪者,與溫燥相對而言[3][3]。
《中醫藥學名詞》(2010):涼燥是指感受秋燥偏寒之邪,以初起頭痛身熱,惡寒無汗,鼻塞流涕,狀類風寒,惟脣燥咽乾,乾咳連聲,苔薄白而幹,脈浮弦緊等爲常見症的秋燥證候[3]。與溫燥相對而言[3][3]。
4.1 病因病機
《重訂通俗傷寒論·秋燥傷寒》:“秋深初涼,西風肅殺,感之者多病風燥,此屬燥涼,較嚴冬風寒爲輕。”
《溫病條辨》卷四:“蓋燥氣寒化,乃燥氣之正。……蓋以燥統於寒,而近於寒。”
4.2 症狀
涼燥初起多見頭痛身熱,惡寒無汗,鼻塞流涕,狀類風寒,然又見脣燥咽乾,乾咳連聲,舌苔薄白而幹,脈浮弦緊[3]。
4.3 治療
治宜辛開溫潤,用杏蘇散、蔥豉湯[3]。如寒熱已解,肺燥移於大腸,證見胸滿腹脹便祕,咳嗽不爽而多痰,治宜當肅肺化痰,潤腸通便,用五仁橘皮湯[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