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风
病风患风邪引起的病证。《素问·平人气象论》:“尺不热,脉滑曰病风。”
-
乌荆丸
功能主治:《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一方之乌荆丸主治诸风缓纵,手足不遂,口眼 斜,言语謇涩,眉目 动,头昏脑闷,筋脉拘挛,不得屈伸,遍身麻痹,百节疼痛,皮肤瘙痒,抓成疮疡;妇人血风,浑身痛痒,头疼眼晕,及肠风脏毒,下血不止。功能主治:《苏沈良方》卷二方之乌荆丸主治病风挛抽,颐颔宽亸不收;
-
小儿风瘙
小儿风瘙为病证名。《备急千金要方》卷五上:“小儿病风瘙,痒痛如疥,搔之汁出,遍身 ,如麻豆粒,年年喜发,面目虚浮,手足干枯,毛发细黄,及肌肤不光泽,鼻气不利,此少时热盛极,体当风,风热相搏所得也。”参见小儿风疾瘾疹:小儿风疾瘾疹为病证名。小儿皮肤作痒,遍身疙瘩的病证,即荨麻疹。
-
王克明
王克明为南宋医家(11-12世纪)(1069~自幼体弱多病,读《难经》、《黄帝内经素问》,专心研究医学,以医术闻名江浙一带,尤擅长针灸。治疗风痿、气秘腹胀、风噤不语等,每多良效。后尝任医官,并升迁翰林医官。其治病理论多宗法《内经》、《难经》,立方有据,尤擅长治疗痿痹、中风不语等症。
-
许胤宗
许胤宗(约540~常州义兴(今江苏宜兴)人。以专长治疗骨蒸病(结核病)而著名。他诊治疾病重视切脉识病,批判那种“不能别脉,莫识病源,以情臆度,多安药味”的医生。据载陈国柳太后病风不语,口噤不能下药,名医皆不能治。他用熏蒸疗法,以黄芪防风汤数十剂,置于床下,使药气如烟雾,令人腠理,达到治疗的效果。
-
双目睛通
《证治准绳·杂病》:“谓幼时所患目珠偏斜,视亦不正,至长不能愈者。3.风热、风痰。治法:健脾益气。风邪中络、风痰阻络:目偏视·风邪中络证(squintwithpatternofwindstrikingcollateral)是指风邪中络,以骤然眼珠偏斜,转动受限,视一为二,起病多有恶寒发热,头痛、舌苔薄白、脉浮等表证为常见症的目偏视证候。
-
疏
《素问·阳明脉解》:“阳盛则使人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不欲食。”《灵枢·五变》:“内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灵枢·终始》:“人迎一盛,泻足少阳而补足厥阴,二泻一补,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据《太素》卷十四人迎脉口诊及杨上善注,“疏”当作“躁”。如《素问·疏五过论》。
-
漉汗
漉汗即渗汗,汗出不止。《灵枢·五变》:“人之善病风厥漉汗者,何以候之。”
-
理
理①道理,法则。《素问·宝命全形论》:“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②皮肤:皮肤纹理。《素问·长刺节论》:“病风……先刺诸分理络脉。”《灵枢·五变》:“理者,粗理,粗理而皮不致者,腠理疏。”
-
过
《灵枢·经脉》:“足太阳过于外踝之上。”《素问·长刺节》:“病风且寒且湿,炅汗出,一日数过。”《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者死。”《灵枢·周痹》:“痛从上下者,先刺其下以过之。”《素问·五脏生成篇》:“咳嗽上气,厥在胸中,过在手阳明。”
-
风疟
《黄帝内经素问·刺疟篇》“风疟,疟发则汗出恶风。”但寒不热的称“牝疟”;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3.按诱发因素及流行特点分类,有劳疟、虚疟、瘴疟、疫疟等。
-
乌荆圆
处方:川乌(炮.功能主治:治诸风缓纵,手足不遂,口眼斜,言语蹇涩,眉目俽动,头昏脑闷,筋脉拘挛,不得屈伸,遍身麻痹,百节疼痛,皮肤瘙痒,抓成疮疡。又治妇人血风,浑身痛痒,头疼眼晕。又肠风脏毒,下血不止,服之尤效。备注:有少府郭监丞,少病风挛搐,头颔宽不收,手承颔,然后能食,服此六、七服即瘥。
-
祛风活络膏
《慈禧光绪医方选议》:方名:祛风活络膏组成:白花蛇1盘,全蝎5钱,僵蚕5钱,白附子8钱,川乌5钱,细辛5钱,川羌5钱,稀莶草1两,皂角5钱,南星5钱。各家论述:花蛇好食石南,生于土穴阴霾之处,秉受毒厉幽暗之气,所以透骨搜风,截惊定搐较宜,是以方中用为主药,继用乌、附祛风散寒止痛,其余药物均能祛风定风。
-
王彦昭
王彦昭即王克明。1135)为南宋医家,字彦昭。自幼体弱多病,读《难经》、《黄帝内经素问》,专心研究医学,以医术闻名江浙一带,尤擅长针灸。治疗风痿、气秘腹胀、风噤不语等,每多良效。据《宋史》载:有人病风痿,十年不起,克明施针而步履如初。后使金,屡任医官,曾救治军中大疫,活数万人。后迁至额内翰林医痊局。
-
六经形证
六经形证为证候名。出自《证治准绳》。指中风病风邪中于经脉出现的证候,如发热、恶寒、头痛、肢体酸痛、筋脉拘急等。临床上作为与类中风病的区别,具中风症状,无六经形证者属类中风,有六经形证者为真中风。
-
五宫
2.中央土位;《黄帝内经灵枢·九宫八风》:“太一居五宫之日,病风折杵木,扬沙石。”《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谓邪气化日也,灾五宫。”藏精神的五脏·五宫:五宫指藏精神的五脏。《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阴之五宫,伤在五味。”张志聪注:“五宫,五脏神之所舍也。”
-
天旋
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此症通睛偏昃,白眼斜觇,盖乾廓下倾,幼时所患者也,故曰天旋。属目偏视。《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八:“人腑藏虚而风邪入于目…多由婴幼儿时脾气虚,约束失权所致,治宜健脾益气,用补中益气汤或参苓白术散加减;常由风热、风痰等所致,宜平肝清热,祛风涤痰,用正容汤或通肝散加减;
-
上取
概述:上取为针灸治法术语。《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上取下取,内取外取,以求其过。”如《肘后歌》:“腿脚有病风府寻”;鹤膝风刺尺泽、曲池等。如气积胸中,针人迎、天突、廉泉等穴位。下病上取为一种与病气上下相反的治法。如癃闭因于中气不足者,用补中益气法;子宫脱垂,用蓖麻子仁捣碎敷百会穴等。
-
凉燥
《中医药学名词》(2010):凉燥是指感受秋燥偏寒之邪,以初起头痛身热,恶寒无汗,鼻塞流涕,状类风寒,惟唇燥咽干,干咳连声,苔薄白而干,脉浮弦紧等为常见症的秋燥证候。病因病机:《重订通俗伤寒论·秋燥伤寒》:“秋深初凉,西风肃杀,感之者多病风燥,此属燥凉,较严冬风寒为轻。”用桑杏汤或清燥救肺汤。
-
白玉蟾擦药
处方:白芷、草乌、南星、半夏、丢子杏仁、白及、白蔹、蛇床各等分。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病风,手足及遍身有肿块成疮,或冷麻者。用法用量:以姜片蘸药擦之,待皮活病退方止。摘录:《解围元薮》卷三
-
独活续命汤
处方:麻黄(去根节)1两,人参(去芦头)1两,黄芩1两,芍药1两,芎1两,甘草(锉,炙)1两,防己半两,杏仁(去皮,炒黄,细切)1两,桂1两,防风(去芦头)1两半,附子(炮,去皮脐,细切)3两,白花蛇肉3钱,独活3钱,干蝎3钱。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以水1盏半,加生姜5片,煎取1盏,去滓,食前稍热服。
-
芫菁酒
《千金翼》卷十六:组成:芫菁30个,巴豆(去皮心,熬)30个,斑蝥(去翅足,熬)30个,附子(去皮)1两,踯躅1两,细辛1两,乌头(去皮)1两,干姜1两,桂心1两,蜀椒(去目闭口者,汗)1两,天雄(去皮)1两,黄芩1两。制备方法:上切,以酒1斗渍10日。
-
枸杞浸酒
明 方贤着《奇效良方》:枸杞浸酒:处方:枸杞子(半升)晚蚕沙(炒.二升)茄子根(二斤.须要九月九日采)牛膝(酒浸.二两)羌活(去芦.二两)秦艽(去土.二两)炮制:上以夹绢袋盛,用好酒三斗浸,密封闭,勿令通气,七日方开,开时不得面对瓶口。主中风,身如角弓反张,及妇人一切血风,上攻下注。摘录:《圣济总录》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