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燥证
燥证为证候名。指外感燥邪或体内津液不足,以口鼻、肌肤、毛发、大便干燥等为特点的证候,可分为外燥证和内燥证两类。
-
润燥
润燥治法之一。即用滋润药以治疗燥证的方法。《素问·至真要大论》:“燥者润之。”外燥是外感燥气致病,内燥是内脏津液亏损之证。故润燥分为轻宣外燥和滋润内燥两大类,具体又有轻宣润燥、甘寒滋润、清肠润燥、养阴润燥等。
-
燥者濡之
出《素问·至真要大论》。指燥证要用滋润的方药治疗。内燥是属于内脏津液亏损的病证,治宜滋阴润燥;外燥为秋天燥气所伤,又分温燥、凉燥两种,温燥宜清宣凉润或清燥润肺,凉燥宜轻宣温润。
-
燥毒清
方解:干燥综合征是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之一,根据临床表现可归属中医学“燥证”、“燥痹”、“虚劳”等范畴。中医理论认为本病的发生多由人体禀赋的缺陷和燥毒侵袭,使津液代谢障碍,敷布失调,脏腑筋脉、四肢百骸失于濡润所致。玉竹性味甘平,滋阴生津润燥,二药合为君药,阴阳相济,重在益气养阴而治其本;
-
化燥
化燥为病机。由于热伤津液或素体阴亏,内热亢盛等原因,都能使邪气化燥,出现口干口渴、唇焦咽燥、便秘尿少、干咳、咯血或衄血等阴液不足的证名。也有因营养障碍、瘀血内阻,致使津血不能滋润而起。临床表现为骨蒸潮热、心烦口渴、唇舌干燥、皮肤皲裂、毛发不荣、肌肉消瘦、大便秘结、小便短少等阴虚血少之证。
-
温燥
温燥的治疗:治宜辛凉解表,兼以润肺生津,用桑杏汤。燥热甚而劫津伤阴者,宜甘凉濡润,选用沙参麦冬汤、玉竹麦门冬汤、清燥救肺汤。亦称燥凉。《中医药学名词》(2010):凉燥是指感受秋燥偏寒之邪,以初起头痛身热,恶寒无汗,鼻塞流涕,状类风寒,惟唇燥咽干,干咳连声,苔薄白而干,脉浮弦紧等为常见症的秋燥证候。
-
凉燥咳嗽
定义:外感咳嗽·凉燥证(exogenouscoughwithcool-drynesssyndrome)又称凉燥咳嗽,是指凉燥袭表犯肺,以咳嗽,痰少或无痰,喉痒,咽干唇燥,头痛,恶寒,发热,无汗,苔薄白而干,脉浮紧等为常见症的外感咳嗽证候。出自《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咳嗽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
-
王普耀
王普耀清代医家。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博览群书,尤精于内科。因诊务繁忙而无暇著述,故由其口授门生,讲述医经,阐发临证心得,经弟子整理成医案、医论。其中之医论以《医学体用》之书名问世,并刊入《三三医书》中,于喻昌三燥证颇多发挥。另有《王香岩医案》,系近人整理发表于杂志者。
-
下燥治血
下燥治血为叶桂治疗下部燥证的经验。见《临证指南医案》。久病损及下焦肝肾之阴,每致虚火时炎,症见咽喉干痛,痰中混血,昼凉夜热,宜养阴滋肾,金水并调,用西洋参、玄参、生地、麦冬、百合、阿胶等药。肝肾阴伤、液燥生风者,宜阿胶、鸡子黄、牡蛎、龟甲、鳖甲、白芍、玄参等药,侧重血分治疗。
-
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为治疗基本法则之一。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我国国土辽阔,各个地区的气候不同,人群的生活习惯和体质特点、发病情况亦有差异。《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异论》中论述,北方地势高而寒,故“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
-
内燥
内燥为病机。与外燥相对,指体内津液耗伤而致干燥少津的病理变化。可导致燥证。多在热病后期,或吐泻、出汗、出血过多,损伤津液所致;也有因营养障碍、瘀血内阻,致使津血不能滋润而起。临床表现为骨蒸潮热、心烦口渴、唇舌干燥、皮肤皲裂、毛发不荣、肌肉消瘦、大便秘结、小便短少等阴虚血少之证。
-
凉燥
《中医药学名词》(2010):凉燥是指感受秋燥偏寒之邪,以初起头痛身热,恶寒无汗,鼻塞流涕,状类风寒,惟唇燥咽干,干咳连声,苔薄白而干,脉浮弦紧等为常见症的秋燥证候。病因病机:《重订通俗伤寒论·秋燥伤寒》:“秋深初凉,西风肃杀,感之者多病风燥,此属燥凉,较严冬风寒为轻。”用桑杏汤或清燥救肺汤。
-
人乳粥
处方:健康哺乳期妇女乳汁若干粳米50克酥油3克制法:先煮粳米粥,临熟去汤下乳,再煮片刻,加酥油调匀即可。功能主治:补虚养血,润肺通畅。治虚人便秘,症见身体羸瘦、面色少华、大便干燥者。摘录:《寿世青编》《寿世青编》卷下:组成:乳汁、酥油。主治:燥证。
-
生血润肤饮
别名:生血润燥饮(《医学六要·治法汇》卷四)。处方:川归身(酒洗)生地黄熟地黄(酒洗)黄耆(蜜炙)各3克天门冬4,5克麦门冬(去心)3克五味子9粒片芩(去朽,酒洗)1.5克栝楼仁1.5克桃仁泥1.5克酒红花0.3克升麻0.6克功能主治:生血润肤。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温服。如大便结燥,加麻仁、郁李仁各3克。
-
天一汤
处方:地骨皮15克,玄参15克,芡实15克,山药9克,牛膝9克,丹皮9克,熟地30克,肉桂3克。功能主治:滋阴润燥,清热填精。主肾阴虚损。主治:燥证。阴已萎弱,见色不举,强勉入房,耗竭其精,大小便牵痛,数至圊而不得便,愈便则愈痛,愈痛则愈便。用法用量:水煎服。
-
生血润肤汤
《证治宝鉴》卷三:组成:天冬、麦冬、生地、熟地、黄芩、黄耆、升麻、红花、瓜蒌、酒、桃仁。主治:里燥证。口燥舌干,小便多而浊。用法用量:水煎服。
-
人参固本汤
《寒温条辨》卷五:组成:人参2钱,熟地3钱,生地2钱,当归2钱,杭菊1钱5分,天冬(去心)1钱,麦冬(去心)1钱,五味1钱,陈皮1钱,知母1钱,甘草(炙)1钱。虚热清蒸,咳喘回食。用法用量:水煎,温冷服之。附注:温病乃火邪燥证,人参固为补元气之神丹,但恐偏于益阳,恣意投之,有助火固邪之弊,不可不知也。
-
消水汤
《集成良方三百种》卷下:方名:消水汤组成:熟地2两,山茱萸1两,麦冬1两,车前子5钱(布包),茯苓5钱,北五味2钱,牛膝3钱,刘寄奴3钱。主治:燥证干甚,小肠细小,不能出便,胀甚欲死。用法用量:水煎服。
-
润燥法
概述:润燥法为治法。指用具有养阴、生津、润燥作用的方药,治疗燥证的治法。清宣外燥法:清宣外燥法用于治疗外燥证。外感凉燥证,宜清宣温润,方如杏苏散;外感温燥证,宜清宣凉润,方如桑杏汤等。滋润内燥法:滋润内燥法用于治疗内脏津亏或感受温邪,化燥伤阴所致的各种内燥证。肺燥阴伤,宜清燥润肺,方如清燥救肺汤;
-
润燥五仁丸
《何氏济生论》卷五:方名:润燥五仁丸组成:郁李仁1两,火麻仁1两,柏子仁1两,瓜蒌仁1两,桃仁1两,生地黄2两,熟地黄2两,当归身、防风1两5钱,山药1两5钱,淮膝1两,陈皮1两5钱,远志8钱,独活8钱。主治:燥证秘结。
-
上燥治气
上燥治气为叶桂治疗上部燥证的经验。见《临证指南医案》。秋燥外袭,伤人肺气,症见身热头痛,干咳无痰,咽喉干痛,甚或痰中带血。宜辛凉润肺,或结合清气,用桑叶、杏仁、玉竹、沙参、梨皮、香豉等药,侧重气分治疗。
-
内经病机十九条之研究
《内经病机十九条之研究》为医经著作,秦伯未撰。分上、下篇。上篇着重将《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中之“病机十九条”予以逐一阐解,并予分析研究,联系临床、探讨其病机病理。下篇将“病机十九条”予以合并研究,综合统计其病因,并予审评。书末节录刘河间《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病机论”一篇,意在互相发明。
-
滋肺润肠
滋肺润肠为治法。指用具有滋阴养肺润肠作用的方药,治疗肺阴虚肠燥证的治法。
-
外感咳嗽·凉燥证
定义:外感咳嗽·凉燥证(exogenouscoughwithcool-drynesssyndrome)又称凉燥咳嗽,是指凉燥袭表犯肺,以咳嗽,痰少或无痰,喉痒,咽干唇燥,头痛,恶寒,发热,无汗,苔薄白而干,脉浮紧等为常见症的外感咳嗽证候。出自《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咳嗽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
-
脏躁·心脾两虚证
脏躁·心脾两虚证(hysteriawithsyndromeofdeficiencyofbothheartandspleen)是指思虑伤脾,化源不足,心神失养,以心中烦乱,悲伤欲哭,少寐多梦,头晕失眠,呵欠频作,心悸气短,倦怠乏力,不思饮食,舌淡,苔薄,脉细弱为常见症的脏燥证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