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药学
中医药学为学科名。其中,中医学是以传统医学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体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中药学是根据中医理论体系研究药物理论、方法和技术,包括药物来源、采集、炮制、性味、功用、配伍法则和临床应用等知识的系统学科。
-
中医文化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于1999年,已开展了中医哲学、中医学方法论、易学与中医学、儒道佛与中医学、北京市民养生、“太医院”文化、“同仁堂”文化、“药王庙”文化、宫廷医学、燕京学派、北京四大名医等研究。人们思维方式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会有很大不同。
-
中国传统医学
概述:中国传统医学:1.中医药学;其中,中医学是以传统医学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体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中药学是根据中医理论体系研究药物理论、方法和技术,包括药物来源、采集、炮制、性味、功用、配伍法则和临床应用等知识的系统学科。
-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简介:为了适应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需要,促进中医药学名词规范化,2000年经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简称全国科技名词委)批准,成立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简称中医药名词委)。2009年2月,国家科技部又将此项目列为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项目,第三次予以支持。
-
中医药膳学
中医药膳学的基本概念:药膳与药膳学:中医药膳是具有保健、防病、治病等作用的特殊膳食。故食疗不必…药学虽以中医药学理论为指导,但因其是药食结合之膳,故它有药食结合的理论系统;人体的不同情况需要不同的膳方,而众多的药膳原料在几千年中组合了无数的药膳方,研究不同的药膳组方,也成为药膳学的基本内容,等等。
-
中医药
中医药为中医药学的简称。其中,中医学是以传统医学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体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中药学是根据中医理论体系研究药物理论、方法和技术,包括药物来源、采集、炮制、性味、功用、配伍法则和临床应用等知识的系统学科。
-
台湾医学
吴沙(1731~在卫生行政方面,分设中央及地方卫生行政机关。(2)地方病、寄生虫病与毒蛇咬伤①甲状腺肿:此为台湾广泛分布的地方病之一,其病因与饮水中钙含量过高和碘含量过低有关,甲状腺肿在台北州浊水溪上游、新竹州大溪一带、台中州埔里地方、高雄州、台东及花莲港山地均有分布,山地人发生率最高,台湾本岛人次之。
-
汪受传
汪受传,1946年5月出生,江苏省东台市人。学医时间:1964年从医时间:1970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巢元方、钱乙、陈文中、徐小圃、江育仁。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内经》、《伤寒杂病论》、《诸病源候论》、《小儿药证直诀》、《小儿病源方论》、《幼科发挥》。
-
中医学
概述:中医学:1.学科概念;春秋时期出现医学理论,医和于公元前541年提出“六气致病说”;创造和发展了辨证论治体系,包括望、闻、问、切四诊,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辨证方法,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三因制宜等治则,以及方药、针灸、推拿、按摩、导引等多种治疗方法。
-
中药学
中医药学为学科名。其中,中医学是以传统医学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体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中药学是根据中医理论体系研究药物理论、方法和技术,包括药物来源、采集、炮制、性味、功用、配伍法则和临床应用等知识的系统学科。
-
龚丽娟
龚丽娟,1930年10月出生,江苏省无锡市人。学医时间:1945年从医时间:1956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张景岳、程钟龄、李时珍、王清任、张锡纯、叶天士。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内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临证指南医案》、《医学衷中参西录》。
-
北京市发展中医条例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医药学,保障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适应人民群众对中医医疗保健的需求,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鼓励医学高等院校和有关科研院所有计划地培养中医或者中西医结合学科高层次人才。鼓励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丰富临床经验的名中医药专家带徒授业,开展师承教育。
-
申春悌
申春悌,1949年3月出生,江苏省金坛市人。学医时间:1968年从医时间:1971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李时珍、王肯堂、叶天士、吴鞠通、费伯雄、马培之、丁甘仁。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本草纲目》、《妇科准绳》、《温病条辨》、《孟河四家医案》。
-
沈炳章
主要学术成就及获奖情况:沈炳章先后有《升阳散火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升阳法治疗慢性泄泻体会》、《妇女更年期综合征从肝论治》、《疏肝运脾法治疗特发性水肿200例》、《温病卫分证的证治体会》、《治胆七法》等10余篇论文在杂志上发表,近年来被授予“太仓市优秀科技专家”称号。
-
顾武军
顾武军,1942年7月出生,江苏省阜宁县人。学医时间:1960年9月从医时间:1966年7月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孙思邈、张景岳、李时珍、张石顽、王清任、叶天士、吴鞠通、张锡纯、徐汉江、曹筱晋、周仲瑛、陈亦人。对发展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事业建言献策:(1)中医药要发展,关键在继承,只有继承好,才能发展好。
-
云南省发展中医条例
第一条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医药学,发展中医事业,适应人民群众对医疗保健的需要,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鼓励国内外的社会组织和个人捐资发展中医事业。第二十八条未按规定办理批准手续,擅自设立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或者行医的,依照国务院发布的《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
林祖庚
学医时间:1952年从医时间:1957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李时珍、张锡纯、王清任、徐灵胎。“中药麻醉镇痛新药祖师麻甲素临床应用”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历代中医名家治疗经验电子计算机检索”课题获1990年江苏省科技进步奖,《疮疡证治》一书于1991年参加国际图书汇展获“优秀图书奖”。
-
涉及人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
已经伦理审查批准开展的涉及人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应当自本办法实施之日起9个月内在国家医学研究登记备案信息系统完成上传信息。(五)知情同意书;4)使用生物样本库来源的人源细胞株或者细胞系等开展研究,研究相关内容和目的在提供方授权范围内,且不涉及人胚胎和生殖性克隆、嵌合、可遗传的基因操作等活动的。
-
王靖
王靖,1957年7月出生,江苏省泰州市人。学医时间:1974年从医时间:1975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秦越人、华佗、张仲景、李时珍、傅山、王清任、叶天士。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温热论》、《中药大辞典》等。
-
张志坚
张志坚,1930年3月出生,江苏省江阴市人。学医时间:1946年从医时间:1950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叶天士。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内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临证指南医案》、《全国名医验案类编》。从医格言:习业不停,处事公道,服务精至,方可称之为合格的医生。
-
何焕荣
学医时间:1954年从医时间:1960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张景岳、叶天士、朱丹溪、张锡纯。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热经纬》。单位:苏州市中医医院(邮码:215003)最擅长治疗的疾病:中医内科疾病,对呼吸系统疾病、温热疾病诊治尤有体会。
-
谢昌仁
谢昌仁,1919年8月出生,江苏省南京市人。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伤寒杂病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儒门事亲》、《脾胃论》、《丹溪心法》、《本草备要》、《温病条辨》、《医林改错》、《医学心悟》、《医学衷中参西录》等。发展中医,应重视对中医的整体观念、辨证施治等基本特点的研究,发挥优势,突出特色。
-
火逆
《中医药学名词》(2004):火逆是指误用烧针、火熨、艾灸等治法而导致病情加重的病理变化。《中医药学名词》(2010):火逆是指太阳病误用火法治疗而引起的变证。病因病机及治疗:《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起卧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主之。”
-
徐福松
学医时间:1958年从医时间:1958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巢元方、李时珍、朱丹溪、程钟龄、王旭高、高锦庭、许履和。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内经》、《伤寒杂病论》、《诸病源候论》、《温病条辨》、《本草纲目》、《医学刍言》、《疡科心得集》、《柳选四家医案》、《阳痿论》、《秘本种子金丹》。
-
钮晓红
学医时间:1978年从医时间:1983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孙思邈、张景岳、吴鞠通、陈实功、李时珍。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本草纲目》。单位: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邮码:210014)最擅长治疗的疾病:中医外科疾病,对肺外结核、各种难治性窦道瘘管尤有体会。
-
姚寓晨
学医时间:1938年从医时间:1943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张景岳、陈自明、傅青主、张锡纯。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内经》、《金匮要略》、《景岳全书》、《傅青主女科》、《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医各家学说》、《方剂学》。主要学术成就及获奖情况:姚寓晨著有《姚寓晨女科证治选粹》一书,发表论文50余篇。
-
单兆伟
单兆伟,1940年10月出生,江苏省通州市人。学医时间:1959年从医时间:1965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张景岳、李东垣。对发展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事业建言献策:中医药以临床疗效为根本生命,中医工作者须树立临证第一的观点,坚定信念,加强基本功,多读书、多临证,衷中参西,为广大患者服务。
-
洪哲明
学医时间:1963年从医时间:1970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孙思邈、李东垣、王清任、张锡纯、陈可冀、吴咸中、沈自尹、邝安堃、贝淑英。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千金方》、《脾胃论》、《医林改错》、《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西医结合,无怨无悔;主要学术成就及获奖情况:发表医学论文30多篇,翻译医学文章(摘)10多篇。
-
中医文献学
这种记录在载体上的有关中医药学的文字、图形、声频、视频等,统称为中医文献。狭义的中医文献学是专指对中医古典文献进行编纂、校勘、注释等研究和整理的学问,其基本任务是运用校雠学家的方法、经验和成就,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古典中医文献进行考校订正、复原存真、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
膝内
出《针灸大成》(《针灸大成》作百虫窠),《中国针灸全书》、《针灸学》作百虫窝,《中医药名词(2004)》名膝内,《针灸集成》名血郄。主治风湿痒疹,下部生疮,风疹,荨麻疹,虫积,蛔虫病等。膝内穴的配伍:配曲池、支沟、阳溪、阳谷、大陵、合谷、后溪、委中、足三里、阳辅、昆仑、行间、三阴交,治疥癣疮。
-
膀胱癌
《中医药学名词》(2004):膀胱癌是指发生于膀胱的癌病类疾病。膀胱癌·气阴两虚证:膀胱癌·气阴两虚证(bladdercancerwithsyndromeofdeficiencyofbothqiandyin)是指气阴两虚,以尿血,疲乏无力,纳少气短,口干喜饮,五心烦热,大便干结,舌红,苔薄腻,脉象沉细为常见症的膀胱癌证候。
-
中医影象学
概述:中医影象学是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影象学在理论和临床上相互渗透而出现的边缘学科。(2)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影象诊断学;(2)中医超声诊断学;中医影象学专业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下设有医学影象学专业委员会,贵州省中医多学科研究会下设有中医影象学研究组,曾多次召开过有关中医影象学研究的学术会议。
-
产后小便失禁
产后小便失禁·肾虚证:产后小便失禁·肾虚证(postpartumenuresiswithkidneydeficiencysyndrome)是指肾虚开合不利,膀胱失约,以产后小便不能自制,频数,夜尿尤多,睡中自遗,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面色晦暗,舌淡,苔白滑,脉沉细无力,两尺尤弱为常见症的产后小便失禁证候。
-
合成龙脑
化学成分:天然品成分是右旋龙脑,常夹杂有葎草烯、β-榄香烯、石竹烯等倍半萜类和齐墩果酸、麦珠子酸(Alphitolicaeid)、积雪草酸(Asiaticacid)、龙脑香醇酮(Dipterocarpol)、龙脑香二醇酮(Dryobalanone)、古柯二醇(Erythrodiol)等三萜类的杂质。水分:取本品lg,加石油醚10ml,振摇使溶解,溶液应澄清。
-
小儿蛲虫病
概述:《中医药学名词》(2004):小儿蛲虫病(infantileoxyuriasis)是指发生于小儿的蛲虫病。出《诸病源候论》卷五十。蛲虫病的病因病机:《太平圣惠方》卷第九十二:“夫小儿蛲虫者,此是九虫内之一虫也。蛲虫病的治疗:治以杀虫止痒为主。内服可用苦楝根皮、百部、榧子煎剂;肛门湿疹,可用青黛散调黄连油膏外敷。
-
口噤
见《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又称撮口。口噤可见于中风、痉病、惊厥等疾患。口噤的病因病机:口噤可因内有积热,外中风邪,痰凝气滞,瘀阻经络所致。由气血凝结于牙关筋脉,不能活动,以苏合丸或生南星为末擦牙或以郁金、藜芦末搐鼻或针人中颊车。”风邪乘虚人其筋则挛,故令口眼斜,牙关急而口噤也。
-
中风后遗症
中风后遗症的症状:中风后遗症以中风后言语不利,口眼 斜,半身不遂为主要表现。选用大秦艽汤、大活络丹、小活络丹、补阳还五汤、八珍汤、地黄饮子等方。《类证治裁·中风》:“治偏枯,宜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从右引左,从左引右,使气血灌注,周流不息,莫如养血温经,补中汤少加附子,下七味地黄丸…又名舌缓。
-
贝母
概述:贝母为中药名,川贝母、浙贝母的简称。功能主治:润肺止咳,化痰散结。1.治肺热咳嗽,肺虚久咳,咯血,肺痿,肺痈,胸膈胀痛。使用注意:反川乌头、草乌头、附子。贝母及其成分可镇咳、平喘、祛痰。性味归经:苦,寒。治风热感冒,咽喉肿痛,肺热咳嗽痰多,肺脓疡,消化道溃疡,心胸郁闷,瘰疬,瘿瘤,痈疖肿毒。
-
稚阴
概述:《中医药学名词》(2004):稚阴(tenderyin)是指小儿形神未充,阴精未盛的生理特点。稚是指幼稚,尚未成熟;阴是指体内精血津液等具有物质性的东西。说明小儿机体柔嫩,气血未充,经脉未盛,神气怯弱,内脏精气未足,卫外功能未固的生理特点。清·吴鞠通《解儿难》中则总结为“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
-
稚阳
概述:《中医药学名词》(2004)稚阳(tenderyang)是指小儿形神未充,阳气未盛的生理特点。稚是指幼稚,尚未成熟;阳是指体内各种功能的活动,阴未足则不足以充养阳气,故小儿既为稚阴之体,也是稚阳之体。说明小儿机体柔嫩,气血未充,经脉未盛,神气怯弱,内脏精气未足,卫外功能未固的生理特点。
-
血脱
出《黄帝内经灵枢·决气》。《杂病源流犀烛·诸血源流》:“脱血,冲脉病也。病因病机:血脱因先天禀赋不足,或思虑、劳倦、房室、酒食所伤,或慢性出血后,以至真阴亏损,血海空虚而成。治疗:治疗宜益阴补血,可用四物汤,补荣汤,加减四物汤等方。如见大量出血,可用独参汤,参附汤。
-
脑鸣
《中医药学名词》(2004):脑鸣又称“头中鸣响”。辨证论治:《杂病源流犀烛·头痛》:“有头脑鸣响,状如虫蛀,名曰天蚁者,宜茶子末吹鼻,效。”《张氏医通·诸痛门》:“头内如虫蛀响者,名天白蚁,多属于火,亦有因痰湿在上者。肥人皆属湿痰,半夏、茯苓、枳实、黄连、天麻、胆星、苍术、黄柏、芽茶之类。
-
传统剂型
主要有汤剂、散剂、丸剂、酒剂、锭剂、胶剂、膏药、茶剂、曲剂、糕剂、露剂、棒剂、线剂、条剂、钉剂,灸熨剂,膏剂、丹剂等。
-
下志室
主治腹痛,腰痛,泄泻,膀胱炎,肠炎,下肢酸痛,小便不利,遗尿,膀胱寒,腹泻等。拼音:xiàjíshù代号:EX-B5下极俞的别名:十五椎(《千金翼方》)下极之俞(《针灸经外奇穴图谱》)下志室(《中医药学名词(2004)》)出处:《备急千金要方》:第十五椎下名下极俞。下极俞配肾俞、中极、气海、三阴交,治遗尿。
-
头围
《中医药学名词》(2010):头围(headcircumference)是指小儿头部自双眉上最突出处,经过枕后结节绕头一周的长度,新生儿约为34厘米,生后半年增加9厘米,后半年增加3厘米,第二年又增加2厘米,第三~《WS/T476—2015营养名词术语》:头围(headcircumference)是指右侧齐眉弓上缘经过枕骨粗隆最高点水平位置头部周长。
-
王灿晖
王灿晖,1937年8月出生,江苏省如东县人。学医时间:1951年从医时间:1955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刘河间、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医宗金鉴》、《温疫论》、《温热经纬》、《临证指南医案》、《温病条辨》。
-
人工喂养
《中医药学名词》(2010):人工喂养(artificialfeeding)是指以牛乳、羊乳或其他代乳品为主要食物的喂养方式。《WS/T476—2015营养名词术语》:人工喂养(artificialfeeding)是指用母乳代用品如牛乳、羊乳或配方乳、代乳粉等对6个月以内的婴儿哺喂。
-
外感高热
《中医药学名词》(2004):外感高热(exogenoushighfever)是指感受时行疫毒引起的以高热不退,烦渴身热,便秘,尿黄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中医药学名词》(2010):外感高热(exogenoushighfever)是指感受外邪或时行疫毒,以高热不退,身灼热,烦渴,便秘,尿黄为主要表现的危急重证。
-
暴喘
概述:暴喘(suddendyspnea)病证名。出《中藏经》。马脾风又名风喉。暴喘的病因:多由“胸膈积热,心火凌肺,痰热壅盛”(《幼幼集成》)所致。暴喘的症状:症见胸高气壅,肺胀喘满,两胁抬动,鼻翼扇动,大小便秘,神气闷乱。暴喘的治疗:因寒邪客闭肺经,郁而化热,肺气不通者,治宜宣肺清热,先用五虎汤;
-
胰癌
胰癌的症状:以脘腹痛,纳呆,消瘦,黄疸等为主要表现。胰癌·肝胆湿热证:胰癌·肝胆湿热证(pancreascancerwithsyndromeofdamp-heatinliverandgallbladder)是指肝胆郁热,以脘胁胀满,腹痛拒按,身目发黄,烦燥易怒,身热,纳呆,嗳气恶心,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红燥,苔黄厚腻,脉弦数或滑数等为常见症的胰癌证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