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概述
頸椎骨折脊髓損傷病人,傷後大多發生四肢癱、尿瀦留和肋間肌麻痹、呼吸無力,尤其是高位頸髓損傷,呼吸更加困難,而且由於頸椎不穩定,還可加重頸髓損傷,致使傷情更趨嚴重。爲了迅速穩定病情,需及早進行顱骨牽引,同時行膀胱留置導尿和氣管切開等應急措施。顱骨牽引自Crutchfield 1933年報告以來,臨牀應用已很普遍,牽引後脫位頸椎可以復位,因而減輕或消除脊髓的受壓,並可防止骨折椎骨移動而加重脊髓損傷。此法仍是目前頸椎骨折脊髓損傷的有效治療方法(圖4.15.1-1)。
11 手術步驟
11.1 1.鑽孔位置
兩側外耳孔之間,沿脊柱的縱軸,經頭頂連一直線,在距矢狀中線兩側各3~4cm處,以尖刀將頭皮戳一小口,以特製的有保護緣的鑽頭在兩側各做一顱骨鑽孔,深達顱骨板障內(圖4.15.1-2A)。鑽孔的位置亦可根據牽引軸線過伸或過屈的需要,將鑽孔的位置向前或向後移動。
11.2 2.安置牽引鉗
將克氏顱骨牽引鉗(Crutchfield tong)的兩個齒釘各置於一個鑽孔內,然後擰緊螺旋固定齒釘(圖4.15.1-2B)。
11.3 3.牽引
將牽引架掛於牀頭,牽引繩繞過牽引架上的滑車,懸掛好重量錘,墊高牀頭兩個腳做好反牽引(圖4.15.1-3)。
11.4 4.頸椎復位
牽引重量開始用4kg,並在牀旁攝頸椎側位片,觀察牽引後復位情況;如不能復位,可每隔15min增加2kg,直到復位(一般需10kg左右),總重量不超過15~20kg。證實復位後,可改用維持重量3~5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