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辭典》:雞腳刺
2.1 出處
《貴陽民間藥草》
2.2 拼音名
Jī Jiǎo Cì
2.3 別名
刺黃芩、刺小檗、三顆針、壓妹刺(《貴州民間方藥集》),刺黃連(《貴陽民間藥草》)。
2.4 來源
2.5 原形態
常綠或落葉灌木,高約2米左右。小枝有凹陷的溝,黃色或幼時爲紅黃色,有疣狀突起;第二年後變爲灰色,老莖栓皮灰黃色,有縱紋理,內部呈黃色;棘計呈三叉狀,粗壯,長約1~2釐米,基部粗約1~2毫米。葉堅硬,橢圓狀倒卵形,長2~5.5釐米,寬0.8~1.5釐米,先端尖或鈍,有刺,邊緣有2~8個刺狀細齒牙,上面略有光澤,下面白色或灰黃色,有白粉,基部逐漸狹縮成長約8毫米的葉柄,或幾乎無柄。總狀花序腋生,下垂,花梗長5~12毫米;萼片6,下部有2~3片小苞;花瓣6,鮮黃色,較萼片爲小,基部具有2蜜腺;雄蕊6,有敏感性,藥二瓣開裂;雌蕊1,子房卵圓形,柱頭無柄。漿果橢圓形,或長圓狀卵形,長約6~10毫米,有白粉,花柱宿存。花期春季。
2.6 生境分佈
分佈安徽、江西、貴州等地。
2.7 性狀
乾燥根,甚粗壯,圓柱形,微彎曲,外表土褐色,有細密縱皺,四周叢生多數硬質的鬚根。斷面白黃色,木質堅硬。
2.8 性味
《貴陽民間藥草》:"苦,寒,無毒。"
2.9 功能主治
②《貴陽民間藥草》:"清火,解毒,健胃,明目。治溼熱黃疸。"
2.10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5錢(鮮者0.5~1兩)。外用:煎水洗、研末撒或調敷。
2.11 附方
①治痢疾:三顆針五錢,委陵菜五錢,青藤香一錢。煎水,每天三次分服。(貴州《常用民間草藥手冊》)
②治急性胃腸炎:三顆針根或莖一至二兩,水煎服或代茶飲。(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
③治肝炎:三顆針三錢,地星宿一兩,石菖蒲三錢,小木邁三錢。煎水內服。(貴州《常用民間草藥手冊》)
⑥治風火眼赤腫痛:三顆針一兩,鐵掃帚尖葉一兩,十大功勞一兩,黃連一錢,硼砂一錢,上冰片二分。將前四味藥放入素砂鍋中,加清水三斤,煎一小時,再將硼砂加入,文武火煎半小時後,用白細布濾除藥渣,加冰片入藥水中,用玻璃瓶封裝,一星期後取用。用白燈草一條,調藥水點眼。
⑦治毒瘡發癢:三顆針五錢,千里光五錢,薄荷五錢,食鹽三錢,一級青茶五錢。開水浸,蓋緊,取浸液溫洗傷處。
⑧治黃水瘡:三顆針葉,乾燥研末,撒於瘡上能收黃水,如發庠,可加麻油或菜油調敷。(④方以下出《貴陽民間藥草》)
⑨治腫毒,丹毒,溼疹,燙傷,跌打損傷:三顆針根莖適量,去粗皮,焙乾爲末,用水或麻油、凡士林調敷。(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
2.12 摘錄
《*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