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齿牙
颊车位于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中指)。主治病症:颊车穴主治口眼 斜,颊肿,牙痛颊肿,齿痛,下齿神经痛,三叉神经痛,下颌关节炎,咬肌痉挛,腮腺炎,口噤不语,牙关紧闭,流涎,项强,面肌痉挛,痄腮,口疮,癫狂等。颊车配地仓、合谷,阳白、攒竹,有祛风活血通络的作用,主治口眼歪斜,颊肿,齿痛。
-
虫牙痛
虫牙痛为病名。牙齿疼痛,其因有四:1.因于火者,系阳明伏火与风热之邪相搏,风火上炎致牙齿疼痛。用清胃散、玉女煎等酌加薄荷、防风、蝉衣等。2.因于寒者,风寒之邪客于牙体,致齿牙疼痛,患牙得热痛减。治宜滋养肝肾。可选用左归饮、大补阴丸、知柏地黄汤等加减。可选用温胆汤、甘露消毒丹酌加细辛、蜀椒等。
-
牙龈肿痛
风热与胃火牙龈肿痛均有红肿疼痛及火热熏灼表现,但前者为外感风热,邪毒侵袭牙龈,伴外感风热症状,治宜疏风清热,银翘散加减。后者由胃肠积热,久郁化火,循阳明之经郁于牙龈,伴胃热炽盛症状,治宜清胃泻火,清胃散加减。《医宗金鉴》卷六十五:“牙宣初起肿牙龈,日渐腐颓久露根,恶热恶凉当细别,胃经客热风寒侵。”
-
牙痛
治宜滋养肝肾。或湿热熏蒸手、足阳明二经,龈肿腐臭,齿牙蛀蚀宣露,疼痛时作时止。《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齿龋风热客阳明,牙龈肿痛出臭脓,遇风痛甚,久宣露…”方二:治则:疏风清热,通络止痛处方:合谷颊车下关方义:手足阳明经脉循行入上下齿,阳明郁热,循经上扰而发牙痛。④用拇指指端按揉陷谷1~
-
风毒牙痛
风毒牙痛为病证名。牙齿疼痛,其因有四:1.因于火者,系阳明伏火与风热之邪相搏,风火上炎致牙齿疼痛。2.因于寒者,风寒之邪客于牙体,致齿牙疼痛,患牙得热痛减。可选用清胃散、甘露消毒丹、三仁汤、温胆汤等加减。或可用生地黄汁一杯,皂角数片,将皂角烧热,淬地黄汁内,再烧再淬,以汁尽为度,将皂角晒干,研末敷之。
-
大叶菜
出处:《贵州民间药物》拼音名:D Y C i别名:梭罗草(《贵州民间药物》),山扁柏、水柏枝、山棍草(《广西药植名录》),石上柏(《新医学》(6、7):58,1971)。来源:为卷柏科植物深绿卷柏的全草。秋后采收,晒干。侧叶上半部为半矩圆状披针形,基部圆,包被枝上,下部有缘毛状的微齿牙,上部的齿牙疏稀;
-
齿痛
出《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齿痛的病因病机:牙齿疼痛,其因有四:因于火者,系阳明伏火与风热之邪相搏,风火上炎致牙齿疼痛。齿痛的辨证治疗:风寒之邪客于牙体:症状:齿牙疼痛,患牙得热痛减。肝肾两亏,虚火上炎:症状:牙齿浮动隐痛,脉细数。可选用左归饮、大补阴丸、知柏地黄汤等加减。
-
七冲门
《难经·四十四难》:“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故曰七冲门也。”形容口唇的张合如门扇,饮食由此而入,故称。古人谓消化系统有七个要冲,齿牙如门户,称为户门。《黄帝内经灵枢·忧恚无言》:“会厌者,音声之户也。”贲门:贲门指胃上口。
-
牙疼
牙疼为病证名,见《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四,即牙痛。牙齿疼痛,其因有四:1.因于火者,系阳明伏火与风热之邪相搏,风火上炎致牙齿疼痛。2.因于寒者,风寒之邪客于牙体,致齿牙疼痛,患牙得热痛减。3.因于虚者,多属肝肾两亏,虚火上炎,致牙齿浮动隐痛,脉细数。治宜滋养肝肾。可选用左归饮、大补阴丸、知柏地黄汤等加减。
-
风牙痛
风牙痛为病名。风为百病之长。牙齿疼痛,其因有四:1.因于火者,系阳明伏火与风热之邪相搏,风火上炎致牙齿疼痛。用清胃散、玉女煎等酌加薄荷、防风、蝉衣等。2.因于寒者,风寒之邪客于牙体,致齿牙疼痛,患牙得热痛减。可选用左归饮、大补阴丸、知柏地黄汤等加减。可选用温胆汤、甘露消毒丹酌加细辛、蜀椒等。
-
虫齿
虫齿为病名。或湿热熏蒸手、足阳明二经,龈肿腐臭,齿牙蛀蚀宣露,疼痛时作时止。《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齿龋风热客阳明,牙龈肿痛出臭脓,遇风痛甚,久宣露…”治宜内服清热止痛之剂,可选用黄连温胆汤、清胃散等加减。常以银花、连翘、薄荷、甘草煎汤漱口。《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齿龋,刺手阳明。”
-
齿龂肿痛
齿龂肿痛病证名。见《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四。本病多由阳明毒火炽盛,上冲齿龈所致。证见齿龈部肿胀,疼痛,或见齿、龈间时时脓汁溢出,其味甚臭,甚者因之而致齿牙摇摇欲坠。治宜解毒泻火,方用清胃散加减。热重者,可选黄连解毒汤加减。参见牙宣条。
-
牙齿历蠹
牙齿历蠹为病名。又名齿 、齿蠹。或湿热熏蒸手、足阳明二经,龈肿腐臭,齿牙蛀蚀宣露,疼痛时作时止。《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齿龋风热客阳明,牙龈肿痛出臭脓,遇风痛甚,久宣露…”治宜内服清热止痛之剂,可选用黄连温胆汤、清胃散等加减。《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齿龋,刺手阳明。”
-
火牙痛
火牙痛为病证名。治宜泻火解毒,可选用清胃散、玉女煎等加减。因于虚火者,多由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治宜滋阴降火。牙齿疼痛,其因有四:1.因于火者,系阳明伏火与风热之邪相搏,风火上炎致牙齿疼痛。2.因于寒者,风寒之邪客于牙体,致齿牙疼痛,患牙得热痛减。可选用左归饮、大补阴丸、知柏地黄汤等加减。
-
珍珠风
《*辞典》:珍珠风:出处:《草木便方》拼音名:ZhēnZhūFēnɡ别名:珍珠柳(《草木便方》),鱼子、漆大白(《四川中药志》),鲤鱼下子(《浙江中药资源名录》)。单叶对生,具柄;8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为小齿牙或齿牙状,下面密布单生及分枝的短柔毛、星状毛及腺点,上面毛较疏而单毛居多,侧脉每边6~
-
老鸦糊
别名:鱼胆、猴草、米筛花。功能主治:功在散瘀止血,祛风除湿。取叶、果实研末外敷,或鲜叶捣敷;10月采,鲜用或晒干。①《植物名实图考》:"截疟。(《福建民间草药》)②治跌打损伤:鲜老鸦糊叶捣烂后敷伤部。⑤治尿血:老鸦糊叶、白茅根、活血丹各一两,檵木叶五钱,水煎服。煎汤熏洗,不断擦患郎,日洗一两次。
-
牙
概述:牙:1.解剖学同名器官;肾气健旺则齿牙坚牢,反之肾气虚衰则齿牙浮动,作痛不已。牙的形态、构造牙齿嵌于牙槽中共分三部冠根颈牙质构成牙主体根颈骨质包一层釉质覆于牙冠上瓷白光亮最坚硬牙髓位于牙腔中根尖小孔牙槽通龋洞加深及牙髓三叉神经传剧痛牙的名称及排列:乳牙(图2-13)共20个,上、下颌左右各5个。
-
齿龋
系指龈肿腐臭,齿牙蛀蚀宣露,疼痛时作时止的病证。出《内经·寒热病篇》。又名齿(匿^虫)、齿蠹。本病多由口腔不洁,齿牙被腐蚀蛀空,或湿热熏蒸手,足阳明二经所致。正如《证治准绳·杂病》认为:“有齿龋者,亦以阳明入风热之邪,搏齿龈气血,腐化为脓出臭汁,谓之齿龋。”治宜清热止痛,可用清胃散加减。
-
胡桐泪散
《医宗金鉴》卷六十五:胡桐泪散:处方:胡桐泪细辛川芎白芷各4.5克寒水石(煅)6克生地3克青盐0.6克制法:共研细末。功能主治:骨槽风痛,龈肿齿疏。足阳明胃经虚,风热所袭,传流齿牙,攻注龈肉,则至肿结妨闷,甚者与龈间津液相博,化为脓汁。主治:牙齿历蠹,齿根黯黑。用法用量:常用揩齿。
-
走马疳
不数日间,以致穿腮破唇。”《景岳全书·杂证谟》:“走马牙疳,牙床腐烂,齿牙脱落,谓之走马者,言其急也,此盖热毒蕴蓄而然。”病因病机:多因胎毒、大病后、时行疫疠或疹痘余毒未清,复感外邪,积毒上攻齿龈所致。《焦氏喉科枕秘》:“此症食炙煿醇酒肥甘,以致阳明胃经火动而生湿热,故发。可选用芦荟消疳饮加减。
-
牙宣
《医宗金鉴》卷六十五:“牙宣初起肿牙龈,日渐腐颓久露根,恶热恶凉当细别,胃经客热风寒侵。”辨证论治:常见以下几种类型:1.阳明胃经积热与风寒之邪相搏,致热欲宣而不得,邪欲行而复止,壅滞牙龈,则龈肉日渐腐颓,久则宣露其根。如《证治准绳·杂病》“血从齿缝中或齿龈中出谓之齿衄,亦曰牙宣”即是。
-
奇效海上良方秘本
《奇效海上良方秘本》医方著作。旧题孙真人著,实系托名之作。撰年不详,1914年曾予刊印。本书分为头面、耳目、口鼻、喉舌齿牙、身体、四肢、胸胃心腹、杂症、妇女、胎产、小儿、痘疹、痈疽疮毒及中毒急救等类、各类病证皆先列述其主要证候,然后分别汇选单方验方。
-
内伤牙衄
《症因脉治》卷二:“内伤牙衄之症,身无表邪,牙龈出血,一涌而上,来血甚多,此阳明经牙衄之症;因多进膏粱厚味,或饮酒过量,嗜食辛辣炙煿,使肠胃积热,血中伏火或肾阴不足,水中之火上炎所致。肠胃积热者,治宜清胃,用升麻清胃散加酒制大黄;《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
-
穿牙疔
穿牙疔病名。指疔生于两牙缝中,初起如粟米,有较大之疮头,形状如钉。相当于今之“急性牙周脓肿”。症见牙根龈肿,色紫疼痛,甚则色黑臭腐,溃腐较深则齿牙摇动。多因阳明胃火炽盛,太阳经湿热熏蒸而成。治宜清热解毒,泻火凉血为主,方选犀角地黄汤、五味消毒饮。
-
崩沙
崩沙病名。指患牙疳而见有上下唇破,鼻穿且牙落者。《幼幼集成》卷四:“牙疳者,初作臭气,次则齿牙黑,甚则龈肉烂而出血,名为宣露,此由肾热。其气直奔上焦,故以走马为喻,宜速治之;证治可参见走马牙疳、牙疳等条。
-
小通圣散
《得效》卷十三:方名:小通圣散组成:当归1两,薄荷1两,羌活1两,防风1两,栀子1两,粉草1两,大黄1两,川芎1两,防己1两,桔梗1两。主治:风热上攻,目赤头痛咽疼,齿牙两颊肿满,口干烦躁,溺脉挛急;用法用量:每服4钱,水1盏半,加灯心20茎,青竹叶7片煎,食后服。制备方法:上锉散。
-
牙龈胬肉
牙龈胬肉为病证名,即齿壅。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多由阳明湿热熏蒸所致。症见齿龈间渐生胬肉,致齿牙壅叠不齐。治宜清热除湿。可选用清胃散、甘露消毒丹、三仁汤、温胆汤等加减。或可用生地黄汁一杯,皂角数片,将皂角烧热,淬地黄汁内,再烧再淬,以汁尽为度,将皂角晒干,研末敷之。
-
孙真人海上方
《孙真人海上方》为《海上方》的别名。托名唐·孙思邈撰(据《郑堂读书记》记载,当为宋·钱竽撰)。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内容分头面、耳目、口鼻、喉舌齿牙、身体、四肢、胸胃心腹、杂证、妇女、胎产、小儿、痘疹、痧症霍乱、便淋泻痢、痔漏脱肛、损伤、痈疽疮毒、中毒急救等门。各门分记民间单验方。
-
曲周
概述:曲周:1.经穴别名;《黄帝内经灵枢·杂病》:“顑痛,刺足阳明曲周动脉见血,立已。”颊车为经穴名,代号ST6。位置:位于面部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咬肌附着部,用力咬牙时,当咬肌隆起处是穴(《针灸甲乙经》)。刺灸法:直刺0.3~图123(图出自《中医大辞典》)人体部位名·曲周:曲隅又称曲角、曲周,俗称鬓角。
-
曲隅
概述:曲隅:1.经穴别名;《黄帝内经灵枢·杂病》:“顑痛,刺足阳明曲周动脉见血,立已。”别名曲牙、机关、鬼床、齿牙。位置:位于面部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咬肌附着部,用力咬牙时,当咬肌隆起处是穴(《针灸甲乙经》)。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腮腺炎等。刺灸法:直刺0.3~为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等所过。
-
户门
户门为七冲门之一。指牙齿。古人谓消化系统有七个要冲,齿牙如门户,称为户门。食物在口内首先要通过牙齿的咀嚼,如门户一样,因称。出自《难经·四十四难》。《难经·四十四难》:“唇为飞门,齿为户门。”
-
寒牙痛
寒牙痛病证名。系指齿牙疼痛,时恶风寒,得热痛减的病证。其病因多为素体阳虚,复感风寒所致。治宜疏风散寒,可选用麻黄附子细辛而加减治疗。参见牙痛条。
-
穿牙毒
穿牙毒病名。又名穿牙疔。指牙疔生于两旁牙缝中,齿龈红肿、牙缝流脓、齿牙松动、身有寒热诸证的疾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性牙周脓肿。”参见穿牙疔条。
-
齿壅
齿壅病证名。系指齿龈间生胬肉,以致齿牙壅叠不齐的病证。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又名牙龈胬肉。本病多由阳明湿热熏蒸所致。治宜清热除湿。方用清胃散加减。
-
齿槁
概述:齿槁(witheringteeth)为症状名。《黄帝内经素问·痿论》:“肾热者,色黑而齿槁。”衰老象征之一·齿槁:齿槁是指年老齿牙枯槁的表现。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治宜滋补肝肾。方用肾气丸等加减。热邪熏蒸之象·齿槁:热病若见齿槁,则为热邪熏蒸之象。治宜清泻热毒。可用黄连解毒汤、白虎汤之类治疗。
-
苍玉潜龙汤
《医醇剩义》卷二:苍玉潜龙汤:处方:生地1.2克龟版18克石膏9克龙齿6克石斛9克花粉6克丹皮4.5克羚羊角4.5克沙参12克白芍4.5克功能主治:养阴清热,凉血止血。主阴虚阳亢,龙雷之火冲激胃经,血热上涌,齿缝出血,面红目赤,烦扰不安者。用法用量:用藕90克,茅根15克,同煎汤代水,再煎诸药。
-
固齿散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化腐生肌,收敛止血。用法用量:时时擦牙。《回春》卷五:方名:固齿散组成:鼠骨1副(将鼠1个,不用毒死,只用打死者,面裹炮熟去肉,将面身等骨,放新瓦上焙干,以黄色为度,研末),花椒(炒)2两,乳香2两(以竹叶焙),香附1两(炒),白蒺藜仁(微炒)1两,青盐1两(面包煨)。
-
黑铅丹
处方:(出山)黑铅1斤(将2蚕砂炒成末),青盐6两,没食子4两,升麻2两,石膏8两,香附子4两(炒焦黑),槐角子6两(炒为末)。制法:先将柳木作锤,擂炒铅砂成灰末,加药6味共为末,铅盒收起。功能主治:乌须发,坚齿牙。主用法用量:每日擦牙,擦过须含半晌,以酒汩出更妙,否则,用汤亦可。摘录:《遵生八笺》卷十八
-
黑铅散
《圣济总录》卷九十九:黑铅散:别名:青金散处方:黑铅沙子(画家银涂是也)。摘录:《圣济总录》卷九十九《幼幼新书》卷二十五引《茅先生方》:黑铅散:别名:紫金散处方:黄丹半两,蛇床子(炒令黑)半两,地龙(炒令黑)半两,青矾1分(煅过)。功能主治:小儿走马牙疳。功效:乌髭鬓,明目,牢齿牙。
-
郁李根汤
《外台》卷二十二引《广济方》:方名:郁李根汤组成:郁李根5两,芎2两,细辛2两,生地黄4两。主治:齿牙风,挺出疼痛。用法用量:以水6升,煮取2升半,去滓。先以盐汤漱口,然后温含之,冷即吐,更含取愈。
-
五灵至圣散
处方:五灵脂9克(研极细末)白薇9克细辛1.5克骨碎补1.5克功能主治:治多食肥甘,齿牙破损作痛,时作时止者。用法用量:上药各研为细末,先用滚水含漱齿至净,然后用前药末1.5克,滚水调如稀糊,含漱齿,半日至气急,急吐出,如是者三次。摘录:《辨证录》卷三
-
毛蕨属
中文名毛蕨属拼音名maojueshu拉丁名Cyclosorus中国植物志04(1):167属下物种矮毛蕨、百色毛蕨、棒腺毛蕨、苍南毛蕨、糙叶毛蕨、梣叶毛蕨、长尾毛蕨、朝芳毛蕨、程氏毛蕨、齿片毛蕨、齿牙毛蕨、慈利毛蕨、粗齿毛蕨、大毛蕨、大明山毛蕨、倒披针毛蕨、德化毛蕨、蝶羽毛蕨、蝶状毛蕨、顶育毛蕨、东方毛蕨、独龙江毛蕨、短柄毛
-
走马牙疳
坏疽性口炎(gangrenousstomatitis)为急性进行性病变,是某局部组织发生急性坏死后,合并腐败菌感染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病理过程,即组织的腐败性坏死,病变主要发生在颊部,使颊部组织形成腐肉而脱落,露出颌骨及牙齿,造成面部缺损,称为坏疽性口炎(gangrenousstomatitis)或走马牙疳(noma)、口颊坏疽。
-
牙断宣露
牙断宣露为病证名。《疮疡经验全书》卷一:“牙宣,谓脾胃中热涌而宣露也。《医宗金鉴》卷六十五:“牙宣初起肿牙龈,日渐腐颓久露根,恶热恶凉当细别,胃经客热风寒侵。”治宜表散寒邪,清胃泻火。可选清胃散、玉女煎等加减化裁。如《证治准绳·杂病》“血从齿缝中或齿龈中出谓之齿衄,亦曰牙宣”即是。
-
大巢菜
1.治肾虚腰痛,遗精,黄疸,浮肿,鼻衄,月经不调,便秘。巢菜碱苷可抗心律失常。16个,矩形或倒披针形,顶端截形或凹,并具细尖,基部楔形,两面均被稀疏的黄色短柔毛,长8~性味:甘辛,寒。治肾虚遗精,腰痛,湿热黄肿。(《四川中药志》)④治夜梦遗精,心慌心跳:野麻豌、黄精、天冬、朱砂、仙茅、杜仲。
-
等宽鳞毛蕨
拼音名:DěnɡKuānLínMáoJué别名:喀西鳞毛蕨来源:药材基源:为鳞毛蕨科植物厚叶鳞毛蕨的根茎。中部羽片长13-14cm,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最宽,2.5-3cm,有短柄,羽状深裂;孢子囊群背生于小裂片上,每裂片上有4-6对;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300-2500m的山地阔叶林下。功能主治:驱虫。
-
滇白芷果
拼音名:DiānBáiZhǐGuǒ英文名:HeracleumscabridumFranch.别名:土蛇床子来源:药材基源:为伞形科植物糙叶独活的果实。
-
费菜
出处:《救荒本草》拼音名:F iC i别名:养心草、倒山黑豆(《福建民间草药》),马三七、白三七、胡椒七(《湖南药物志》),七叶草(《闽东本草》),晏海豆丬、回生草(《福建中草药》),血草(福建晋江《中草药手册》)。(福建晋江《中草药手册》)③治咳血,吐血,鼻衄,齿衄:鲜费菜全草三两。
-
黄蜀葵花
《*辞典》:黄蜀葵花:出处:《嘉佑木草》拼音名:HuánɡShǔKuíHuā来源:为锦葵科植物黄蜀葵的花朵。原形态:黄蜀葵(《香奁集》),又名:黄葵(《说文》),侧金盏、秋葵(《群芳谱》),棉花葵(《植物名实图考》),黄秋葵、金花捷报、水棉花、棉花七、棉花蒿、小棉花、溪麻、野芙蓉、野甲花。性味与归经:甘、寒。
-
黄水藨叶
《*辞典》:黄水藨叶:出处:《贵州民间药物》拼音名:Hu nɡShuǐPāoY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山泡刺藤的叶。叶互生,卵形至长椭圆状卵形,长7~生境分布:生于山沟、林缘、路边,分布陕西、四川、浙江、江西、贵州、云南、湖北等地。②治小儿口角周围腐烂流黄水:黄水藨叶捣敷之,干则另换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