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辭典》:江珧柱
2.1 出處
《本草從新》
2.2 拼音名
Jiānɡ Yáo Zhù
2.3 別名
馬甲柱(《閩中海錯疏》),角帶子(《本草求原》)。
2.4 來源
爲江珧科動物櫛江珧的後閉殼肌。全年都可捕捉。捕得後,剖取肉柱,鮮食;或加工爲乾製品,俗稱"乾貝"。
2.5 原形態
櫛江珧(《宛委錄》),又名:珧(《爾雅》),玉珧(《爾雅》郭璞注)。
貝殼2片,大型,長可達30釐米,略呈三角形或扇形。殼頂尖細,位於殼之最前端,殼後端寬大。背緣直或略彎;腹緣前半部較直,至後半部逐漸突出。後緣直,或略呈弓形。近腹緣的殼表光滑,其他部分均有放射肋,肋上有三角形小棘。幼小個體,殼質薄,透明,隨年齡增長而逐漸加厚。殼表顏色亦隨年齡而不同,幼小個體多呈白色或淡黃色;較大者呈淡褐或褐色;老者則呈黑褐色;頂部常被磨損而露出珍珠光澤。生長紋在殼背處細而不明顯,至腹面較粗,多呈褶襞狀。殼內面色與殼表略同。韌帶淡褐色,長與背緣相等。前閉殼肌痕小,長橢圓形,位於殼頂內面;後閉殼肌痕大,略呈圓形,位於貝殼中部。外套痕略顯,肉質部較殼小。足小,呈棒狀。足絲淡褐色,極細軟。
2.6 生境分佈
生活於淺海泥沙底。我國南北沿海都有分佈。
2.7 性味
甘鹹,平。
①《本草從新》:"甘鹹,微溫。"
2.8 功能主治
滋陰補腎,調中。
2.9 摘錄
《*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