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練芽

中醫學 中藥材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huáng liàn yá

2 出處

《綱目拾遺》

3 拼音名

Huánɡ Liàn Yá

4 別名

黃楝頭、回味(《物理小識》),黃褳頭、藍香(《食物考》),黃連芽(《綱目拾遺》),黃鸝芽(《植物名實圖考》),黃兒茶黃連茶(《中國樹木分類學》)。

5 來源

漆樹科植物黃連木的葉芽

6 形態

黃連木(《廣西通志》),又名:黃楝樹(《救荒本草》),涼茶樹(《八閩通志》),勝鐵力木(《嶠南瑣記》),楷木(《淮南草木譜》),石連、黃膩芽樹、雞冠木、洋楊、爛心木、黃華。

落葉喬木,高可達25米。冬芽紅色,有特殊氣味;小枝有細柔毛。雙數羽狀複葉互生,小葉5~6對,有短柄,葉片披針形至卵狀披針形,長5~8釐米,寬約2釐米,先端漸尖,基部偏斜,兩面主脈間有微細柔毛。花單性雌雄異株;雄花成總狀花序,長5~8釐米,花的基部具小苞片2,萼片1~2,雄蕊3~5,花絲短;雌花成疏鬆的圓錐花序,長18~22釐米,基部亦具小苞片2,萼片2~5,子房上位,花柱短,3裂。核果倒卵狀圓球形,頂端有小尖,直徑約6毫米,初爲黃白色,成熟後變紅色、紫藍色。花期3~4月。果期9~11月。

7 生境分佈

生於低山、丘陵及平原。分佈河北、河南、安徽、湖北、湖南、貴州、四川、陝西、雲南、廣東、廣西、臺灣、江西、浙江、江蘇、山東等地。

8 化學成份

心材含非瑟素1.21%、黃顏木素0.015%、槲皮素0.01%、花旗松素0.005%、沒食子酸0.13%和β-谷甾醇0.03%。

9 性味

苦澀,寒。

①《救荒本草》:"味苦。"

②《食物考》:"苦微甘。"

③《食物宜忌》:"味苦澀,性寒。"

10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止渴。治暑熱口渴,痧症,痢疾,曬喉腫痛,口舌糜爛風溼瘡、漆瘡

①《物理小知》:"治痢、霍亂。"

②《食物考》:"鹽食酸甜解喉瘸哽,味如橄欖,消熱酒醒,舌爛口糜,嚼汁解柄。"

③《食物宜忌》:"解暑,止渴,利便。"

④《藥檢》:"生津明目,清積熱解毒。"

11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泡水或醃食。外用:搗汁塗或煎水洗。

12 附方

風溼瘡、漆瘡初起:黃連木葉或樹皮半斤,板栗根皮四、五兩。搗細,用初沸米湯沖泡,加蓋悶1~2小時,擦洗患處。(江西《草藥手冊》)

13 摘錄

《*辭典》

用到中藥黃練芽的中成藥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