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泄

中醫病證名 中醫診斷學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hòu xiè

2 英文參考

diarrhea[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概述

後泄爲病證名[1]。即泄瀉[1]。見《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一。簡稱泄或瀉[2]

4 症狀

黃帝內經素問·平人氣象論》:“尺寒脈細,謂之後泄。”

奇效良方·泄瀉門》:“泄者,泄漏之義,時時溏泄,或作或愈;瀉者,一時水去如注泄。”

大便稀薄,甚至水樣,次數增多,但一般無膿血和裏急後重[2]。也有將泄瀉分開者,大便質薄而勢緩者爲泄;大便如水而勢急者爲瀉[2]

5 病因病機

黃帝內經素問·舉痛論》:“寒氣客於小腸小腸不得成聚,敵後泄腹痛矣。”

類經》卷五:“脾腎虛寒,故爲後泄。”

外感六淫飲食不節勞倦過度,情志失調,以致脾胃運化失常,或元氣不足,脾腎虛衰,皆可引起泄瀉[2]

7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73.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15.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