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人
平人指气血调和的健康人。古代诊法上利用健康人平静的呼吸和脉象等,与病人进行对比,作为判别病证的依据之一。《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一平人。
-
胃气
4.胃中的水谷之气。如脾气主升,胃气主降。胃的精气·胃气:胃气指胃的精气,表现胃受纳和腐熟饮食的功能活动,也指胃之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脾胃论》:“胃气者,谷气也,荣气也,运气也,生气也,清气也,卫气也,阳气也。”《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
-
有胃则生
有胃则生为病因病理学术语。胃为仓廪之本,胃气尚存,则化源不致枯绝,尚有生机。参见胃气、无胃则死:胃气指脾胃的功能在脉象的反映,即带和缓流利的脉象。《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无胃则死指脉无胃气,表示正气衰竭,邪气独胜。
-
闰以太息
闰以太息生理学术语。指正常呼吸中,时有一次较长的呼吸。《素问·平人气象论》:“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张景岳注:“闰,余也,犹闰月之谓。言平人常息之外,间有一息甚长者,是谓闰以太息。”
-
平人气象论篇
《平人气象论篇》为《黄帝内经素问》篇名。平人,谓气血平调无病之人;气象,为脉气之动象。文中论脉首重胃气,有胃气为平脉,胃气少为病脉,无胃气为死脉;并从人与自然界与四时气候变化的关系,具体讨论了四时五脏的平脉、病脉和死脉的脉象。
-
驻车丸
主治:《外台秘要》卷二十五引《延年秘录》之驻车丸主治久痢伤阴,湿热未尽,下痢脓血,腹痛后重,亦治休息痢。鉴别:(1)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纤维束鲜黄色,壁稍厚,纹孔明显。(2)取本品粉末0.2g,加甲醇5ml,超声处理15分钟,滤过,滤液加甲醇至5ml,作为供试品溶液。
-
脉以胃气为本
脉以胃气为本脉学术语。脉诊内容之一。《素问·平人气象论》指出平人之常气禀于胃,五脏四时之脉,皆以胃气为本。“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有胃气的脉象,在平脉指不浮不沉,不急不徐,从容和缓,节律一致;在病脉指不论浮、沉、迟、数,皆不失冲和之象。《望诊遵经》:“凡诊脉有胃气者生,无胃气者死。”
-
战栗
见于外感热病、疟疾、暴受寒冷、饮酒、恐惧等情况。“或平人冒极寒而战栗者,由寒主闭藏,而阳气不能散越,则怫热内作故也。”“或平人极恐而战栗者,由恐为肾志,其志过度,则劳伤本藏,故恐则伤肾,肾水衰则心火自甚,而为战栗也。《张氏医通·寒热门》:“亦有暴感寒邪,恶寒脉伏而战栗者。”参见寒栗、振寒、寒战条。
-
寒战
又曰,阳明所谓洒洒振寒,阳明者,午也,五月盛阳之阴也,阳盛而阴气加之,故洒洒振寒,当泻阳也。补阳,黄芪建中汤。若夫真阳虚证,但寒栗耳,不作振也,或兼风寒则振,桂枝加附子汤。”或平人冒极寒而战栗者,由寒主闭藏,而阳气不能散越,则怫热内作故也。亦有暴感寒邪,恶寒脉伏而战栗者,麻黄汤发散之。”
-
居
《素问·平人气象论》:“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⑤脉象牢实。《灵枢·平人绝谷》:“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伤寒论·序》:“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灵枢·癫狂》:“骨癫疾者,顑齿诸腧分肉皆满,而骨居,汗出烦悗。”
-
脉法
古代有三部九候的遍诊法,人迎、寸口、趺阳三部诊法和寸口诊法等。1.《黄帝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脉法》日:天地之变,无以脉诊。”1984年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出土了竹简本《脉书》,经对比,马王堆帛书的《阴阳十一脉灸经》、《脉法》和《阴阳脉死候》与张家山《脉书》的第二部分内容大体相同,可以互相校勘。
-
平人绝谷是
《平人绝谷是》为《黄帝内经灵枢》篇名。平人,即健康人;绝谷,就是不食东西。本篇着重说明健康人七天不进饮食就要死亡的原因,故名。说明肠胃的消化和吸收作用,是补给营养、维持生命的源泉。
-
孕脉
孕脉即妊娠脉。常见滑而冲和,或滑数搏指有力,或尺脉滑数,寸脉微小等,与常人脉有所不同。《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别论》:“阴搏阳别,谓之有子。”《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濒湖脉学》:“滑而冲和,娠孕可决。”《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滑疾而散,胎必三月;
-
无胃则死
概述:无胃则死:1.推测疾病预后的纲要;《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疾病发展到严重阶段,不能饮食,表示胃气衰败,生化之源已竭,故死。指脉无胃气,表示正气衰竭,邪气独胜。《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
-
胃之大络
胃之大络指由胃直接分出的络脉。《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胃之大络,名日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参见虚里:虚里即心尖搏动处,相当于左乳根穴。人以胃气为本,宗气源于胃气,而虚里则为宗气汇聚之处,虚里的搏动能直接反映胃气盛衰及气血变化。
-
胃疸
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胆源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等均属“黄疸”范畴。《杂病源流犀烛·诸疸源流》:“如食已头眩,寒热,心中怫郁不安,久则身黄,谷疸也,因饥饱所致,亦名胃疸,以胃气蒸冲得之。”
-
胃、神、根
指正常脉象的三个要素。胃、神、根是判断正气虚实的重要方法。《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藏论》:“脉弱以滑,是有胃气。”《素问·平人气象论》:“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尺脉沉取应指有力,是有根之脉。《脉诀》:“寸、关虽无,尺犹不绝;
-
小
《素问·气穴论》:“肉之小会为溪。”《灵枢·刺节真邪》:“凡刺大邪,日以小,泄夺其有余,乃益虚。”《灵枢·卫气失常》:“六岁已上为小。”⑹指小针。⑺脉象名。《素问·平人气象论》:“脉小实而坚,病在内。《素问·至真要大论》:“君一臣二,制之小也。”《素问·方盛衰论》:“视其大小,合之病能。”
-
弦
《素问·平人气象论》:“死肝脉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素问·玉机真脏论》:“真肝脉至,中处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③月亮半圆之称。《标幽赋》:“弦不夺而朔不济。”④脉象名。见“弦脉”条。
-
吸
吸①气从口鼻引入体内。《素问·生气通天论》:“把握阴阳,呼吸精气。”②指吸气一次的时间。《素问·平人气象论》:“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再动。”《本草纲目·石部·慈石》引苏颂曰:“磁卅者岁贡最佳,能吸铁虚连十数针。”④喝,饮。《本草纲目·鳞部·乌贼》:“乌贼能吸波噀墨。”
-
子午流注针经
《子午流注针经》为书名,针灸著作。卷上为流注指微赋、流注经络井荥说、平人气象论经隧周环图及十二经脉的循行,主病图形;卷中论子午流注;强调人体经脉气血的流注、开合随干支配合的不同日时而变化。后世针灸发展上出现的飞腾八法或灵龟八法盖源于此。元·窦桂芳校刊,将其列为所辑《针灸四书》之一。
-
状
状①形状。《素问·平人气象论》:“目裹微肿如卧蚕之状。”②情形。《灵枢·百病始生》:“热气下于两股,如汤沃之状。”③症状。《素问·厥论》:“原闻六经脉之厥状病能也。”
-
爪黄
《圣济总录》卷六十一:“爪黄之病,口苦舌干,身体急强,面目俱黄,行履不得,言语狂乱,四肢疼痛,发即便走。”《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
-
正头痛
概述:正头痛为病证名。有内伤头痛,可由气虚、血虚、阳虚、阴虚、肝阳、伤食、瘀血致痛等。从经络分,有三阳头痛(太阳头痛、阳明头痛、少阳头痛)、三阴头痛(太阴头痛、厥阴头痛、少阴头痛)等。从病情轻重,病程长短,发作规律及疼痛部位分,有真头痛、头风、偏头痛、雷头痛、脑风、巅顶痛、久头痛等。
-
真头痛
真头痛的症状:《黄帝内经灵枢·厥病》:“真头痛,头痛甚,脑尽痛,手足寒至节。”症见剧烈头痛,连脑户尽痛,手足逆冷至肘膝关节。真头痛的治疗:病情危重,宜急灸百会穴,服黑锡丹及大剂参附汤或救脑汤等。凡六淫外感,脏腑内伤,导致阳气阻塞,浊邪上踞,肝阳上亢,精髓气血亏损,经络运行失常者,均能发生头痛。
-
脏真
脏真五脏真气。《素问·平人气象论》:“春胃微弦曰平……脏真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气也。春胃微钩曰平……脏真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也。”
-
脱血
脱血病证名。血液脱失之证。《素问·平人气象论》:“臂多青脉,曰脱血。”《类经·色脉类》:“血脱则气去,气去则寒凝,凝泣则青黑,故臂见青色,言臂则他可知矣。”“凡脉盛者邪必盛,邪盛者卧必不安。今脉盛而卧安,知非气分阳邪,而为阴虚脱血也。”
-
天行头痛
出《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有内伤头痛,可由气虚、血虚、阳虚、阴虚、肝阳、伤食、瘀血致痛等。从经络分,有三阳头痛(太阳头痛、阳明头痛、少阳头痛)、三阴头痛(太阴头痛、厥阴头痛、少阴头痛)等。从病情轻重,病程长短,发作规律及疼痛部位分,有真头痛、头风、偏头痛、雷头痛、脑风、巅顶痛、久头痛等。
-
水
《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古代称水、水气,水病、水胀。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王冰注:“三阴结,谓脾肺之脉俱寒结也,脾肺寒结,则气化为水。”有众羽、桎羽、上羽、大羽、少羽五种类型。水形之人为阴阳二十五人的一种。
-
肾平
肾平脉学名词。指肾脏的正常脉象。《素问·平人气象论》:“平肾脏来,喘喘累累如钩,按之而坚,曰肾平。”
-
少阴头痛
注解:少阴头痛为病证名,三阴头痛之一。《兰室秘藏·头痛门》:“少阴经头痛,三阴三阳经不流行而足寒,气逆为寒厥,其脉沉细,麻黄、附子、细辛为主。”《罗氏会约医镜·论头痛》:“太阴头痛,脉沉缓,身体沉重,或腹痛,必有痰也,以苍术、半夏、南星为主;厥阴头痛,脉浮缓,项痛,吐痰,以吴茱萸,川芎为主。”
-
弱
《灵枢·五变》:“小骨弱肉者,善病寒热。”③脉象名。脉搏软而无力。《灵枢·禁服》:“脉大以弱,则欲安静,用力无劳也。”《素问·平人气象论》:“长夏,胃微软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素问·上古天真论》:“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⑤指卑湿。
-
妊子
妊子即怀孕。《素问·平人气象论》:“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饪子也。”
-
妊娠脉
妊娠脉(pregnancypulse)为生理学名词。亦称胎脉。或尺脉滑数,寸脉微小等,与正常人之脉象有所不同。《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濒湖脉学》:“少阴动甚,谓之有子;尺脉滑利,妊娠可喜。”《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滑疾而散,胎必三月;按之不散,五月可别”等。
-
人黄
人黄为病证名,三十六黄之一。治宜灸烙法,内服赤箭散。《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临证指南医案·疸》:“黄疸,身黄目黄溺黄之谓也,病以湿得之,有阴有阳,在腑在脏。阳黄之作,湿从火化,瘀热在里,胆热液泄…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
-
青脉
青脉①脉学名词。指肝脏脉象。肝与青五行同属木,故称肝脉为青脉。《素问·五脏生成》:“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参肝平条。②解剖结构名。指肌肤表层的青筋。《素问·平人气象论》:“臂多青脉,曰脱血。”
-
平息
平息即正常、平静的呼吸。医生进行脉诊前必须达到的正常且平静的呼吸状态,医生一呼一吸及一次呼吸间隔为一息,用以计算病人的脉率。《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
-
平肾脉
平肾脉为脉学名词。指正常的肾脏脉象。其特点是脉来沉而滑利之象。《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平肾脉来,喘喘累累如钩,按之而坚。”
-
平脾脉
平脾脉为脉学名词。指正常的脾脏脉象。其特点是脉来柔和而起伏有节,从容均匀之象。《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平脾脉来,和柔相离,如鸡践地。”
-
平肝脉
平肝脉为脉学名词。指正常的肝脏脉象。其特点是舒缓软弱而微弦的脉象。《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平肝脉来,耎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
-
平肺脉
平肺脉为脉学名词。指正常的肺脏脉象。其特点是脉来轻浮虚软而和缓之象。《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平肺脉来,厌厌聂聂,如落榆荚。”
-
脾死
脾死脉象名。指脾脏的死脉,脉象坚硬无柔和之象,快慢不均,平至不鼓。《素问·平人气象论》:“死脾脉来,锐坚如鸟喙,如鸟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脾死。”
-
聂聂
聂聂(nièniè,音涅涅)轻浮无力。《素问·平人气象论》:“平肺脉来,厌厌聂聂,如落榆荚。”
-
面肿
《素问·平人气象论》:“面肿曰风。”《医学入门》卷五:“面肿乃食后冒风所致,能食者风虚,面麻木,牙关急搐、升麻胃风汤;内伤气促者,升麻顺气汤。”《景岳全书·杂证谟》强调辩别虚实,以肿者为实,浮者为虚。《杂病源流犀烛·面部病》谓面肿为胃风症,由阳明经络受风热毒气所致,治用犀角升麻汤等方。
-
毛
毛①动物体表上所生的丝状物。《素问·平人气象论》:“死肺脉来,如物之浮,如风吹毛,曰肺死。”《灵枢·决气》:“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灵枢·经脉》:“肝足厥阴之脉…入毛中,抵阴器。”⑤脉象名。指肺的常脉。《素问·宣明五气篇》:“肺脉毛。”
-
脉无胃气
脉无胃气脉学术语。脉来失去从容和缓及正常的节律,真脏脉现,表现为弦劲绷急,坚硬搏指,或浮散无根,杂乱不匀等。说明胃气将绝,五脏真气败露,生命垂危,预后不佳。《素问·平人气象论》:“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
-
劳
劳①指劳累过度。《素问·举痛论》:“劳则气耗。”《素问·经脉别论》:“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也。”《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木形之人…《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详虚劳条。
-
结
《灵枢·九针十二原》:“犹雪污也,犹解结也。”《灵枢·经筋》:“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指,上结于踝。”《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大寒乃至,川泽严凝,寒雰结为霜雪,甚则黄黑昏翳。”⑤指结脉。《素问·平人气象论》:“结而横,有积矣。”⑦气血郁滞。《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结而不通者,此于身皆为痛痹。”
-
火头痛
《医学六要·头痛》:“火头痛,寸口脉洪而大,证兼口干目赤等火证者,上焦实火也。”治宜清热泻火止痛,用白虎汤、清降玉女煎、一味大黄散等方。有内伤头痛,可由气虚、血虚、阳虚、阴虚、肝阳、伤食、瘀血致痛等。从经络分,有三阳头痛(太阳头痛、阳明头痛、少阳头痛)、三阴头痛(太阴头痛、厥阴头痛、少阴头痛)等。
-
火冲眩晕
火冲眩晕为病证名。实火上冲,脉多洪数,宜用导赤各半汤、栀子清肝散、龙胆泻肝汤、火府丹、栀连导赤散、家秘泻白散、干葛清胃散等方。阴虚火旺、虚火上冲者,脉多细数,宜用天王补心丹、家秘肝肾丸、知柏天地煎、二冬二母丸等方。肝火眩晕为病证名。盖蒂固则真水闭藏,根摇则上虚眩仆,此阴虚之运也。”治宜温阳补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