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人
平人指气血调和的健康人。古代诊法上利用健康人平静的呼吸和脉象等,与病人进行对比,作为判别病证的依据之一。《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一平人。
-
胃气
4.胃中的水谷之气。如脾气主升,胃气主降。胃的精气·胃气:胃气指胃的精气,表现胃受纳和腐熟饮食的功能活动,也指胃之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脾胃论》:“胃气者,谷气也,荣气也,运气也,生气也,清气也,卫气也,阳气也。”《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
-
有胃则生
有胃则生为病因病理学术语。胃为仓廪之本,胃气尚存,则化源不致枯绝,尚有生机。参见胃气、无胃则死:胃气指脾胃的功能在脉象的反映,即带和缓流利的脉象。《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无胃则死指脉无胃气,表示正气衰竭,邪气独胜。
-
平人气象论篇
《平人气象论篇》为《黄帝内经素问》篇名。平人,谓气血平调无病之人;气象,为脉气之动象。文中论脉首重胃气,有胃气为平脉,胃气少为病脉,无胃气为死脉;并从人与自然界与四时气候变化的关系,具体讨论了四时五脏的平脉、病脉和死脉的脉象。
-
驻车丸
主治:《外台秘要》卷二十五引《延年秘录》之驻车丸主治久痢伤阴,湿热未尽,下痢脓血,腹痛后重,亦治休息痢。鉴别:(1)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纤维束鲜黄色,壁稍厚,纹孔明显。(2)取本品粉末0.2g,加甲醇5ml,超声处理15分钟,滤过,滤液加甲醇至5ml,作为供试品溶液。
-
闰以太息
闰以太息生理学术语。指正常呼吸中,时有一次较长的呼吸。《素问·平人气象论》:“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张景岳注:“闰,余也,犹闰月之谓。言平人常息之外,间有一息甚长者,是谓闰以太息。”
-
脉以胃气为本
脉以胃气为本脉学术语。脉诊内容之一。《素问·平人气象论》指出平人之常气禀于胃,五脏四时之脉,皆以胃气为本。“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有胃气的脉象,在平脉指不浮不沉,不急不徐,从容和缓,节律一致;在病脉指不论浮、沉、迟、数,皆不失冲和之象。《望诊遵经》:“凡诊脉有胃气者生,无胃气者死。”
-
战栗
见于外感热病、疟疾、暴受寒冷、饮酒、恐惧等情况。“或平人冒极寒而战栗者,由寒主闭藏,而阳气不能散越,则怫热内作故也。”“或平人极恐而战栗者,由恐为肾志,其志过度,则劳伤本藏,故恐则伤肾,肾水衰则心火自甚,而为战栗也。《张氏医通·寒热门》:“亦有暴感寒邪,恶寒脉伏而战栗者。”参见寒栗、振寒、寒战条。
-
寒战
又曰,阳明所谓洒洒振寒,阳明者,午也,五月盛阳之阴也,阳盛而阴气加之,故洒洒振寒,当泻阳也。补阳,黄芪建中汤。若夫真阳虚证,但寒栗耳,不作振也,或兼风寒则振,桂枝加附子汤。”或平人冒极寒而战栗者,由寒主闭藏,而阳气不能散越,则怫热内作故也。亦有暴感寒邪,恶寒脉伏而战栗者,麻黄汤发散之。”
-
居
《素问·平人气象论》:“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⑤脉象牢实。《灵枢·平人绝谷》:“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伤寒论·序》:“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灵枢·癫狂》:“骨癫疾者,顑齿诸腧分肉皆满,而骨居,汗出烦悗。”
-
久头痛
如头风、偏头风、气虚头痛、血虚头痛、郁热头痛、痰厥头痛等,多属久头痛。《明医杂著》薛立斋注:“久头痛…出《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凡六淫外感,脏腑内伤,导致阳气阻塞,浊邪上踞,肝阳上亢,精髓气血亏损,经络运行失常者,均能发生头痛。除服药治疗外,还可根据病机,配合针灸疗法,常可提高疗效。
-
平人绝谷是
《平人绝谷是》为《黄帝内经灵枢》篇名。平人,即健康人;绝谷,就是不食东西。本篇着重说明健康人七天不进饮食就要死亡的原因,故名。说明肠胃的消化和吸收作用,是补给营养、维持生命的源泉。
-
食积头痛
注解:食积头痛为病证名。又称头痛·食积证(headachewithfoodretentionsyndrome),是指食积胃脘,升降失常,浊气上冲,以头痛,脘痞胀满,噫气泛酸,臭如败卵,或饱食则痛甚,脉滑等为常见症的内伤头痛证候。凡六淫外感,脏腑内伤,导致阳气阻塞,浊邪上踞,肝阳上亢,精髓气血亏损,经络运行失常者,均能发生头痛。
-
无胃则死
概述:无胃则死:1.推测疾病预后的纲要;《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疾病发展到严重阶段,不能饮食,表示胃气衰败,生化之源已竭,故死。指脉无胃气,表示正气衰竭,邪气独胜。《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
-
胃、神、根
指正常脉象的三个要素。胃、神、根是判断正气虚实的重要方法。《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藏论》:“脉弱以滑,是有胃气。”《素问·平人气象论》:“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尺脉沉取应指有力,是有根之脉。《脉诀》:“寸、关虽无,尺犹不绝;
-
血黄
《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临证指南医案·疸》:“黄疸,身黄目黄溺黄之谓也,病以湿得之,有阴有阳,在腑在脏。阳黄之作,湿从火化,瘀热在里,胆热液泄…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历代又有五疸、三十六黄、黄疸二十八候等分类法。
-
虚里
虚里即心尖搏动处,相当于左乳根穴。人以胃气为本,宗气源于胃气,而虚里则为宗气汇聚之处,虚里的搏动能直接反映胃气盛衰及气血变化。《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胃之大络,名日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诊虚里为切诊中按胸腹的内容之一。如果虚里搏动微弱无力为不足,是宗气内虚。
-
弦
《素问·平人气象论》:“死肝脉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素问·玉机真脏论》:“真肝脉至,中处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③月亮半圆之称。《标幽赋》:“弦不夺而朔不济。”④脉象名。见“弦脉”条。
-
厌厌
厌厌(yānyān)即指安缓貌。《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平肺脉来,厌厌聂聂,如落榆荚。”
-
厌黄
厌黄为病证名。治用灸烙法,内服大黄汤等方。《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临证指南医案·疸》:“黄疸,身黄目黄溺黄之谓也,病以湿得之,有阴有阳,在腑在脏。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历代又有五疸、三十六黄、黄疸二十八候等分类法。
-
厌
厌倦,厌恶·厌:厌(yàn)即厌倦,厌恶。《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夜卧早起,无厌于日。”《脉经》:“善魇寐,黑色物来掩人上,刺足太阳经。”《曹集诠评·说疫气》:“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是故生疫,而愚民悬符压之,亦可笑也。”《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平肺脉来,厌厌聂聂,如落榆荚。”
-
正头痛
概述:正头痛为病证名。有内伤头痛,可由气虚、血虚、阳虚、阴虚、肝阳、伤食、瘀血致痛等。从经络分,有三阳头痛(太阳头痛、阳明头痛、少阳头痛)、三阴头痛(太阴头痛、厥阴头痛、少阴头痛)等。从病情轻重,病程长短,发作规律及疼痛部位分,有真头痛、头风、偏头痛、雷头痛、脑风、巅顶痛、久头痛等。
-
诊虚里
诊虚里为切诊中按胸腹的内容之一。人以胃气为本,虚里又为宗气汇聚之处,故诊虚里可以了解胃气和宗气的盛衰,病之虚实,预后之吉凶。搏动过速,多为胸腹积热,邪气亢盛,或虚阳外脱;《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
-
脏度
脏度为五度之一。即测度脏腑的坚脆、大小、位置,以及功能虚实情况。脏度具体内容见《黄帝内经灵枢》“本脏”、“胃肠”、“平人绝谷”诸篇,记载颇详,可供参考,但限于历史条件,其中有些不免穿凿臆测,应予正确对待。《黄帝内经素问·方盛衰论》:“诊有十度,度人脉度、脏度、肉度、筋度、俞度…”
-
天行头痛
出《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有内伤头痛,可由气虚、血虚、阳虚、阴虚、肝阳、伤食、瘀血致痛等。从经络分,有三阳头痛(太阳头痛、阳明头痛、少阳头痛)、三阴头痛(太阴头痛、厥阴头痛、少阴头痛)等。从病情轻重,病程长短,发作规律及疼痛部位分,有真头痛、头风、偏头痛、雷头痛、脑风、巅顶痛、久头痛等。
-
水
《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古代称水、水气,水病、水胀。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王冰注:“三阴结,谓脾肺之脉俱寒结也,脾肺寒结,则气化为水。”有众羽、桎羽、上羽、大羽、少羽五种类型。水形之人为阴阳二十五人的一种。
-
神
概述:神为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狭义的神,是指心所主的神,即人的精神、思维活动。《黄帝内经灵枢·平人绝谷》:“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若神气涣散,说明脏精将竭而气机衰败。《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粗守形,上守神。”针刺时,须注意调神。
-
少阳头痛
概述:少阳头痛为病证名:伤寒少阳病而见头痛者·少阳头痛:少阳头痛指伤寒少阳病而见头痛者。指头痛而在少阳经脉循行部位者。《冷庐医话·头痛》:“属少阳者,上至两角,痛在头角。”关于三阳头痛:三阳头痛是太阳头痛、阳明头痛、少阳头痛的合称。属阳明者,上连目珠,痛在额前;出《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
-
青脉
青脉①脉学名词。指肝脏脉象。肝与青五行同属木,故称肝脉为青脉。《素问·五脏生成》:“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参肝平条。②解剖结构名。指肌肤表层的青筋。《素问·平人气象论》:“臂多青脉,曰脱血。”
-
气虚头痛
指气虚不足,以头痛隐隐,时发时止,遇劳加重,头晕,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自汗,面色晄白,舌淡红或淡胖,边有齿印,苔薄白,脉细弱或脉大无力等为常见症的内伤头痛证候。气虚头痛的治疗:治宜健脾益气,可用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加黄芪、蔓荆子等。除服药治疗外,还可根据病机,配合针灸疗法,常可提高疗效。
-
气厥头痛
气厥头痛为病证名。有内伤头痛,可由气虚、血虚、阳虚、阴虚、肝阳、伤食、瘀血致痛等。从经络分,有三阳头痛(太阳头痛、阳明头痛、少阳头痛)、三阴头痛(太阴头痛、厥阴头痛、少阴头痛)等。从病情轻重,病程长短,发作规律及疼痛部位分,有真头痛、头风、偏头痛、雷头痛、脑风、巅顶痛、久头痛等。
-
平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论言人迎与寸口相应,若引绳小大齐等,命曰平。”正常脉象:平指正常脉象。气血平和、饱满,阴阳平衡:平指生理学名。《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神气乃平。”《黄帝内经灵枢·根结》:“上工平气。”性味平和的剂型为平剂。古通便、辩(辨)。如平脉法,即辨脉法;平虚实,即辨虚实。
-
脾平
脾平脉学名词。指脾脏的平脉,脉象平缓调和。《素问·平人气象论》:“平脾脉来,和柔相离,如鸡践地,曰脾平。”
-
聂聂
聂聂(nièniè,音涅涅)轻浮无力。《素问·平人气象论》:“平肺脉来,厌厌聂聂,如落榆荚。”
-
内伤黄疸
内伤黄疸为病证名。包括谷疸、酒疸、女劳疸、阴黄在内。治宜健脾、化湿、温肾、利胆为主。《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阳黄之作,湿从火化,瘀热在里,胆热液泄…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历代又有五疸、三十六黄、黄疸二十八候等分类法。
-
火冲眩晕
火冲眩晕为病证名。实火上冲,脉多洪数,宜用导赤各半汤、栀子清肝散、龙胆泻肝汤、火府丹、栀连导赤散、家秘泻白散、干葛清胃散等方。阴虚火旺、虚火上冲者,脉多细数,宜用天王补心丹、家秘肝肾丸、知柏天地煎、二冬二母丸等方。肝火眩晕为病证名。盖蒂固则真水闭藏,根摇则上虚眩仆,此阴虚之运也。”治宜温阳补气。
-
横
②满实胀溢。《灵枢·论勇》:“怒则气盛而胸胀,肝举而胆横,眦裂而目扬。”《素问·平人气象论》:“寸口脉沉而横,曰胁下有积。”姚止庵注:“脉道本直,其有不直而横者,乃有积块伏匿于其内,脉虽但言横,而有力可知矣。”吴崑说:“横,横格于指下也。”《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此肝乘肺也,名曰横。”
-
骨髓
《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脏真下于肾,肾藏骨髓之气也。”髓由肾的精气与水谷精微所化生,有充养骨骼、补益脑髓的作用。八会穴中,髓会绝骨。约从六岁起,长骨骨髓腔内的骨髓逐渐为脂肪组织所代替,变为黄红色且失去了造血功能,叫做黄骨髓。《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络脉治皮肤,…
-
肝平
肝平脉学名词。指肝脏的正常现象。《素问·平人气象论》:“平肝脉来,软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
-
干黄
《此事难知》:“干黄,燥也,小便自利,四肢不沉重,渴而引饮者,栀子柏皮汤。”瘀热在里,宜下。”《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临证指南医案·疸》:“黄疸,身黄目黄溺黄之谓也,病以湿得之,有阴有阳,在腑在脏。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
-
风壅头痛
治宜祛风清热,如羌活汤、芎芷汤等方。有内伤头痛,可由气虚、血虚、阳虚、阴虚、肝阳、伤食、瘀血致痛等。从经络分,有三阳头痛(太阳头痛、阳明头痛、少阳头痛)、三阴头痛(太阴头痛、厥阴头痛、少阴头痛)等。从病情轻重,病程长短,发作规律及疼痛部位分,有真头痛、头风、偏头痛、雷头痛、脑风、巅顶痛、久头痛等。
-
肺死
肺死脉学名词。指肺脏的死脉。《素问·平人气象论》:“死肺脉来,如物之浮,如风吹毛,曰肺死。”
-
反四时
脉逆四时指脉象不能随着四时气候的改变而相应变化的病脉。所谓逆四时者,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秋得心脉,冬得脾脉;其至皆悬绝沉涩者,命曰逆四时。”脉证相反·反四时:反四时指脉证相反。《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风热而脉静,泄而脱血脉实,病在中脉虚,病在外脉坚涩者,皆难治,命曰反四时也。”
-
短气不足以息
指呼吸短促、上气微喘。《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盖短气有从素虚宿痰而来者,有从新邪暴遏而得者,二端并否,其为里实无疑。”临床上此证之虚实,当结合病史、体质、兼证等不同情况予以判定。参见短气、喘证等条。
-
喘喘
喘喘脉象名。谓脉来急迫而连续不断,即急数之象。《素问·平人气象论》:“病心脉来,喘喘连属,其中微曲,曰心病。”
-
长
《素问·至真要大论》:“气血正平,长有天命。”《素问·平人气象论》:“平肝脉来,软弱招招,招揭长竿末梢。”《灵枢·四时气》:“长太息。”《张氏医通·凡例》:“历代名医,选艺各有所长。”《素问·上古天真论》:“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
辟辟
辟辟指脉象促而坚。《素问·平人气象论》:“死肾脉来,发如夺索,辟辟如弹石,曰肾死。”王冰注:“辟辟如弹石,言促又坚也。”
-
白黄
《圣济总录》卷六十一:“病人颜色干枯,目下赤、口干舌缩,心中恍惚,四肢烦重,此是白黄。”《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临证指南医案·疸》:“黄疸,身黄目黄溺黄之谓也,病以湿得之,有阴有阳,在腑在脏。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
-
固本泻火汤
处方:生牡蛎5钱,生龙骨5钱,当归3钱,川芎2钱,白芍4钱,生地1两,生龟版4钱,金银花6钱,玄参3钱,知母3钱,寸冬3钱,黄连2钱,生甘草1钱,羚羊角5分。两眼黑珠与平人无异,不疼不红,自视火光乱飞,视物昏花。忽觉头晕、目昏,视有红花,确诊为眼底出血。六脉洪大。改服平肝泻火汤,三月余视力上达1.2。
-
苏子汤
《外台》卷九引《深师方》:组成:苏子1升,干姜3两,半夏4两(洗),桂心1两,人参1两,橘皮3两,茯苓3两,甘草1两(炙)。加减:若虚热,去干姜,用生姜6两,加黄芩2两。痰结而黄,平人加黄芩1钱5分,虚寒人,则加姜汁炒贝母。主治:风火锁喉、缠喉、乳蛾。主治:忧思过度,致伤心脾,腹胀喘促,呕逆肠鸣,二便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