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骨髓巨核細胞數和分類的醫學檢查
4.1 檢查名稱
4.2 分類
4.3 化驗取材
4.4 骨髓巨核細胞數和分類的測定原理
採用骨髓小粒豐富,製片厚薄均勻的塗片,經瑞氏-姬姆薩混合染色後於顯微鏡下檢查細胞質和量的變化。
4.5 試劑
(1)瑞氏染色液:瑞氏染粉1g,置潔淨乾燥的研鉢內,加甘油3~5ml,研磨片刻,使瑞氏染粉充分溶解,加甲醇約50ml,繼續研磨片刻後,收集上層染液;殘餘部分再加甲醇50ml研磨,再收集上層染液,重複幾次後,用甲醇沖洗研鉢,倒入同一瓶內,最後加甲醇至500ml。開始幾周應經常振搖染色液。染色液存放的時間越長,染色效果也越佳。此外,研磨時染粉內應先加甘油,以免染粉在研磨過程中結成塊,更易溶解。染粉未經研磨配成的染液不宜用作骨髓片染色。
(2)姬姆薩濃縮染液:將姬姆薩染粉3.8g放入純甘油250ml中,置60℃水浴2h,溶解後加60℃預熱的甲醇250ml混勻,於室溫,棕色瓶內保存,配後數天即可使用,可長期保存。
(3)pH6.5磷酸鹽緩衝液:磷酸二氫鉀1.5g,磷酸氫二鈉1.0g,加蒸餾水到5000ml。最後糾正pH6.5。
(4)姬姆薩稀釋液:取姬姆薩溶液50ml,加pH6.5磷酸鹽緩衝液到500ml,混勻。此液爲姬姆薩應用液,可直接作塗片復染用。作瑞氏稀釋液時,取此液10~20ml加蒸餾水至100ml,混勻即可。
4.6 操作方法
(1)骨髓取材:取材部位有胸骨、棘突、髂骨前嵴或後嵴等。兩歲以內小孩最好用脛骨,成人常取髂後上棘,此部位穿刺方便,病人也易接受。穿刺前要求嚴格消毒,杜絕細菌感染,除穿刺室紫外線消毒和皮膚消毒外,還應注意穿刺包和手套消毒時間有否過期。戴手套要熟練,避免手套接觸未消毒物品。穿刺針進入髓腔時常有脫空感,吸取前針筒內應留有1ml左右的空隙,否則髓液很快進入針筒空隙而無法取出。針筒內若有水份也要用消毒紗布擦乾,以免溶解細胞。吸液量一般控制在0.2ml左右,因吸量過多,易被外周血稀釋。部分病人幹抽或吸出量太少時,不要將針頭立即拔出,可邊抽邊調節針頭深淺,或邊抽邊緩慢外移針頭,最後將針頭內可能殘留的髓液儘量推出、製片,以減少病人痛苦。
(2)塗片:骨髓取出後應立即注在一塊斜放的玻片上,使多餘的外周血自然下流,用推片刮取上部較多小粒的髓液在另一干淨玻片上推片。玻片最好事先經稀硝酸液浸泡後用水沖洗,然後用蒸餾水浸泡,應避免用鐵鏽的烤箱烘烤或用鐵絲筐盛放,以減少由鐵劑污染而造成的鐵染色假陽性。同時,做過細菌檢查的玻片,最好不要再用於骨髓片檢查。
(3)染色:選兩塊小粒較多、厚薄均勻的骨髓片,自然乾燥後在較厚的頭端髓膜上寫上病人姓名、日期及“BM”標記。加瑞氏染色液8~12滴,用吸球吹吸並使其佈滿整張塗片,約半分鐘後加姬姆薩稀釋液5~10滴,再用吸球吹吸氣,使兩液充分混勻,若有金黃色油膜出現,染色效果更佳。染色時間一般爲10~20min,夏天可縮短些、冬天則可延長些。沖洗時應平放玻片讓流水緩慢沖洗。另外,因手拿玻片處可能會有染料殘留,應更換手拿位置再予沖洗。染色太淡的塗片,可用姬姆薩稀釋液復染3min;着色太深時,可用瑞氏染液滴加於塗片上,立即沖洗即可。各實驗室最好能摸索出自己的染色經驗,儘量做到一次性染色成功。沒有姬姆薩染液的單位,可用蒸餾水加少量天青(或美藍)代替,但染色效果沒有前者好。染好的塗片要自然乾燥後鏡檢。
4.7 正常值
總數:7~35/(1.5×3cm)2[7~35個/(1.5×3cm)2]
分類:
原始型:0 (0%)
早幼型:0~0.05 (0~5%)
中幼型:0.10~0.27 (10%~27%)
晚幼型:0.44~0.60 (44%~60%)
裸核: 0.08~0.30 (8%~30%)
變性: 0.02(2%)。
4.8 化驗結果臨牀意義
(1)增多: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真性紅細胞增多症、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纖維化症、脾功能亢進、急性大出血等。
(2)減少:急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各種急性白血病、血小板減少性紫癜、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症等。
4.9 附註
(2)抽取骨髓液後應立即塗片,防止凝固。
(3)在骨穿刺的同時,應取患者末梢血製片2張以上並同時送檢。
4.10 相關疾病
真性紅細胞增多症、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脾功能亢進、再生障礙性貧血、血小板減少性紫癜、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骨髓細胞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