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臺玉案》

明 孫文胤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痢疾門

古無痢疾之名。惟曰滯下。今從病從利。故名之曰痢。然其爲症。豈一朝一夕之故哉。蓋因平素飲食不節。油膩生冷恣食無忌。或飢飽不時。或冷熱不擇。停蓄於中。久而不化。又或外感暑溼內傷七情。行房於既醉之餘。努力於過飽之後。所積之物。煉稠粘。有赤白相雜。與純黃之異。不見其糞。而惟見其積者。蓋籍氣血而變成也。傷於血則變爲赤。傷於氣則變爲白。氣血俱傷。則赤白兼。黃則脾家亦傷。而純於赤白者。亦未。必非傷脾之所致也。使其無赤白。而其色純黃。則專傷脾土。而氣與血猶未甚動焉。至若下痢如黑塵之色。及屋漏水者。皆不治之症。而噤口者亦多死。以其無胃氣。而邪熱獨結於上也。大法初起當先推蕩。而後調理。病久則帶補帶收。切不可驟用澀藥。初痢一澀。積蓄不去多致死亡。又不可因久利之人氣血不攝。妄投黃升麻之類。下痢若服黃。即發膨脹。多服升麻小便與積皆升至上焦。此速死之道也。但傷血則調血。傷氣調氣。傷脾則養脾當寒而寒。當溫而溫。當燥而燥。當清而清。因病用藥。其可以執一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