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易讀》

清 汪訒庵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石膏四百三十四

雞子爲使,惡莽草巴豆。出青、徐者爲真。

甘,寒,無毒。入手太陰肺、足陽明胃經清燥渴而除熱汗,解狂熱而止煩喘,住鼻衄而除墜頭痛解肌息火灼而平癰,療金瘡而通乳,理咽痛而止渴。汗而渴者宜服之。傷寒發狂,逾垣上屋,同黃連爲末,甘草湯下。(驗方第一。)小兒丹毒,水合服。(第二。)喘嗽熱盛,用二兩,甘草半兩,姜、蜜湯分服。(第三。)痰熱喘嗽,痰湧如泉,爲末,蔘湯下。脈浮洪滑。(第四。)小兒吐瀉色黃,同甘草爲末,水下。(第五。)乳汁不下,水煎頻服。(第六。)油傷火灼,水合敷之。(第七。)金瘡出血,同松香幹摻。(第八。)瘡口不斂,紅二兩,黃丹半兩,爲末摻之。(第九。)刀瘡傷溼潰爛,用一兩,黃丹二錢爲末,洗後敷之,甚者加龍骨兒茶。(第十。)

白虎湯

知母石膏大米炙草治汗渴內熱,脈滑而厥。(諸方第一。)

小青龍加石膏湯

麻黃桂枝白芍細辛五味半夏甘草乾薑石膏治咳而上氣煩躁而喘,又治肺脹脈浮者。(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