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博議》

清 羅美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脈診總論

經雲、微妙在脈。不可不察。今察脈之精。莫過內經內經診法甚詳。於脈法甚約。自叔和脈經興。而脈象繁爲二十四。撰出七表八里九道之名。以爲診脈之法。莫盡於此。不知名象愈繁。診道愈莫準。將求精而愈失之也。夫脈爲胃氣之本源。其陰陽精要。即相爲對待。相去懸絕之間。而有甚精之察。固不必多名象以求之也。且診脈求病。求其爲病之表裏虛實寒熱順逆而已。故內經設脈。止於浮沉緩急大小滑澀八脈。特於對待微甚懸絕。着其相去之三等。而脈之情變已察之極精。及仲景又兼以陰陽着脈爲十。以浮大滑動數爲陽。沉弱澀弦微爲陰。而察陰陽之法。莫過於此。於是診脈之精。至此大備。何以言之。人之先天稟於陰陽。而陰陽復生於胃氣。唯穀神興。而營氣足。故脈行焉。中涵先天四時五臟之正。而養於胃氣。以微見其間。是以脈常有神。而可診以陰陽逆從之法。而陰陽逆從之法。必首診其胃氣。以及五臟四時。診胃氣者。診其力。診五臟者。診其神。診四時者。診其順。何謂力。胃之在三陽搏而勿浮。在三陰搏而勿沉。其爲洪圓有力。而陰陽兩和。是平胃脈也。四至而閏以太息爲五至。於何有病。此謂有力。若胃氣衰耗。則必先見不搏而浮沉矣。何謂神。五臟五神而主五行。則恆見微弦微鉤微微毛微石之平衡。所謂藏真也。此謂有神。過則相凌。弱則受克。而髒神失。再過則真藏現矣。何謂順。五臟胃氣各自主時而奉天令。故春肝夏心秋肺冬腎。如天之被物生長化收藏。以一旺主時。而羣藏從。毋得以錯迕爭見者。此謂以順反順則爲逆矣。逆時則逆藏。並逆胃矣。是三者病本之診也。於是審其陰陽以別柔剛。而知其逆順之所在。是以別於陽者。知病起時。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此診之大源。不可不知也。嗣是乃有相去之三診。則並於其病情而知之。一法爲對待。如浮沉緩急大小滑澀。各爲對待。皆兩不相侔。判然可識者也。一法爲微甚。從對待而推之。或甚浮微浮。甚沉微沉之過不及。可以從容而知之也。一法爲懸絕。如太過之三倍四倍。不及之迥絕絕無之殊。此爲關格。真藏出見。脈可察而辨也。辨其對待。以察生克。辨其微甚。以察間甚。辨其懸絕。以察死生。而又參仲景之陰陽十脈。合而察之。前三法爲經。後四法爲緯。不待多脈之名象。而死生順逆之機。燎若指掌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