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蕈

中醫學 中藥材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gě xùn

2 《*辭典》:葛蕈

2.1 出處

《綱目拾遺》

2.2 拼音名

Gě Xùn

2.3 別名

葛乳、葛花菜(《綱目》),葛菌、紅血蓮(《四川中藥志》),螺絲起(《湖南藥物志》)。

2.4 來源

爲蛇菇種植物蛇菇的全草。八月採。

2.5 形態

一年或多年生寄生內質草本,高10~15釐米。莖爲塊狀球形,粗厚肥大,不規則分裂,淡黃褐色,具淡白色星狀小突起;花莖粗壯而直立,紅色,由塊莖頂端抽出,高8~12釐米,徑1~1.5釐米。葉螺旋互生着生於花莖上,退化,呈鱗片狀,卵形、闊卵形或狹卵形,橙黃色。花單性雌雄異株,爲頂生內穗狀花序;花小形,無數,深紅色,密集於序軸表面;雄花的花被4~6瓣,深裂,雄蕊4~6。花絲連合爲單體;雌花無花被,雌蕊1,子房橢圓形,有柄,1室,1胚珠。堅果。花期6~7月。

2.6 生境分佈

寄生於林中木本植物的根上。分佈我國中南、西南部。

2.7 化學成份

根莖和花的脂質部分中分離蒲公英甾醇、β-香樹脂醇和棕櫚酸

2.8 性味

苦甘,涼。

①《綱目》:"苦甘,無毒。"

②《綱目拾遺》:"性涼。"

③《四川中藥志》:"味澀苦,性寒,無毒。"

2.9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醒酒。治風熱癍疹,肺熱咳嗽吐血血崩痔瘡

①《綱目》:"醒酒,治酒積。"

②《綱目拾遺》:"解肌熱,散風火及陽明風熱癍疹。"

③《四川中藥志》:"清肺熱,解熱毒。治咳嗽吐血血崩痔瘡腫痛。"

④《湖南藥物志》:"指生蛇頭疔,小兒陰莖腫,搗爛敷患處。"

2.10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6錢;或燉肉。外用:搗敷。

2.11 附方

①治肺熱咳嗽吐血葛菌、肺筋草、鹿銜草巖白菜白茅根、狗地芽根。燉肉服。(《四川中藥志》)

②治腸風下血葛菌老君須棕樹根。煎水去藥渣,取藥液燉黃蟮服。(《四川中藥志》)

2.12 摘錄

《*辭典》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