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出處
3.《綱目》曰:“浮石乃江海間細沙水沫凝聚,日久結成者。狀如水沫及鐘乳石,有細孔如蛀窠,白色,體虛而輕。今皮作家用磨皮垢甚妙。海中者味鹹,入藥更良。”4.《綱目》又引《交州記》雲:“海中有浮石,輕虛可以磨腳,煮水飲之止渴,即此也。”按浮石爲火山噴出的岩漿,當其凝固時散發出多量氣體而成的多氣孔石塊,以上文獻所述與此相符。
6 原形態
爲多礦物集合體。礦物組分90%以上爲非晶質火山玻璃;或含少量晶質礦物,晶質主要是長石,其次有石英、輝石及其變化產物角閃石;另外填充在礦物顆粒間或孔隙中的,尚有沸石等次生礦物。
非晶質玻璃構成多孔骨架。晶質礦物長石呈條柱狀、板柱狀的白至灰白色小晶體或碎粒嵌生在玻璃質中,有石英共生的酸性火山岩浮石中主要是鉀-鈉長石,無石英共生的中基性火山岩浮石中主要是鈉-鈣長石。石英則呈白至灰白色粒狀嵌生在玻璃質中。輝石,多數已變化成角閃石,未脫鐵時爲黑褐色,已脫鐵時爲灰白色或綠白色。浮石中的沸石都是長石沸石化的產物,爲白色粉末狀、纖維狀微粒,或爲填充在孔洞(氣孔)中的白色纖維狀集合體。
8 性狀
性狀鑑別:呈稀鬆似海綿狀的卵形不規則塊體。大小不等。表面灰白色或灰黃色,偶而呈淺紅色。具多數細孔,形似蛀窠,有時呈管狀。體輕,質硬而脆,易碎,斷面疏鬆,具小孔,常有玻璃或絹絲樣光澤。放大鏡下可見玻璃質構成多孔骨架,晶質礦物呈斑晶或隱晶質微晶分佈在骨架中。投入水中浮而不沉。氣微弱,味微鹹。以體輕、色灰白者爲佳。
10 炮製
1.浮石《壽世保元》:“研,水飛。”《成方切用》:“去砂。”現行,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曬乾,搗碎。生用以清肺化痰爲主。
2.煅浮石《藥品辨義》:“火煅爲粉。”《得配本草》:“煅研,水飛過用。”3.《增廣驗方新編》:“煅存性。”現行,取淨浮石,置適宜的容器中,用無煙武火加熱,煅至紅透,取出,放涼,搗碎。煅後質脆,易於粉碎和煎出,以軟堅散結爲主。
飲片性狀:浮石參見“藥材鑑別”項。煅浮石形如浮石,多粉狀,暗灰色,質酥脆而易碎。氣微,味淡。 貯乾燥容器內,置乾燥處,防塵。
16 各家論述
1.《本草拾遺》:“水花……江海中間,久沫成乳石,故如石水沫,猶軟者是也。”2.《本草衍義》:“今皮作家用之磨皮上垢,無出此石。玲球,肺之象也。氣味鹹寒,潤下之用也。故入肺除上焦痰熱,止咳嗽而軟堅。清其上源,故又治諸淋。”(《綱目》)3.賈所學:“海石,味鹹能降火,又能軟堅,故力降熱痰、軟結痰、消頑痰;因其體浮,專主上焦心肺之分。咽喉之間消化凝結,化痰丸中必用之藥也。”(《藥品化義》)
17 臨牀應用
1.海蛤散:海浮石100g,蛤殼200g。以上二味,共研細粉,過60目篩,混勻,即得。本品爲灰白色的粉末;味淡。功能順氣化痰,清肺平肝。用於肺虛咳嗽,氣急痰粒。口服,每次9g,每日1-2次,布袋包煎。(《上海市藥品標準》1980年)2.消癭順氣散:海浮石(煅)45g,海藻45g,海帶45g,昆布45g,蛤粉45g,浙貝母60g,地黃60g。以上七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每袋裝12g,即得。本品爲黃褐色的粉末;氣微腥,味微鹹。功能消癭散結。用於肝鬱結引起的項部癭瘤,瘰癧結核,腫硬不散,年久不消。口服,每次6g,每日2次。(《北京市藥品標準》1983年)
18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