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验方新编
概述:《验方新编》为中医方剂著作。清·鲍相璈撰。刊于1846年。主要内容:作者广泛收集内科杂病、妇科、小儿科、外科急救及时症等方面的验方。共分99门,分别介绍其主治和临床应用。现存版本:刊本种类颇多,除八卷本外,另有十六卷本、十八卷本、二十四卷等,均系以原书为基础,或调整卷数,或增补内容。
-
下痰丸
《验方新编》卷四方之下痰丸:处方:白矾一两,茶叶五钱制法: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用法用量:每服五十丸,食远姜汤送下功能主治:《验方新编》卷四方之下痰丸主治风痰眩晕,癫疾久不愈者。《百一》卷五引李镛方之下痰丸:方名:下痰丸组成:橘红4两,白术1两半,半夏1两(姜制),天南星2两(炮)。
-
皮金膏
《验方新编》卷十七:组成:广东羊皮金纸。主治:跌扑擦伤;或鞋靴底垫伤脚板;或刀伤破烂红肿,光皮潮湿;或疮疖将愈,新肉易破;或冻疮肿烂。痢久后阴部擦痛。用法用量:以金面贴伤处。3日必愈。
-
苏荷汤
《验方新编》卷十五:组成:紫苏1两,南薄荷1两,青蒿1两,条参8钱,连翘8钱,槐花7钱,玄参7钱,柴胡6钱,川芎2钱,生黄耆5钱。用法用量:水煎服。加减:蛇蛊,加白芷1两、三七2钱;大便秘结者,加茨菇菜1两更妙。用药禁忌:戒鸡、鸭、鱼、虾、蚌、蛤。生黄耆败毒发表,玄参清肾火解毒,川芎发表,青蒿杀蛊解毒。
-
万应紫金膏
《回春》卷八:方名:万应紫金膏组成:沥青2斤半,威灵仙2两,蓖麻子100粒(去壳,研),木鳖子28个(去壳,研烂),乳香1两(笋箬炙,为末),没药1两(为末),黄蜡2两,生姜1斤(捣汁1碗),麻油(夏2两,春、秋3两,冬4两,先同灵仙熬,去渣,滴水不散为度)。熬至滴水成珠,再加白蜡5钱,随即起取,用槐枝搅匀;
-
神仙鸭
《验方新编》卷十一:方名:神仙鸭组成:乌嘴白鸭1只(去净毛,破开,去肠杂,不可用水),白枣49枚(即南枣,去核),白果49个(去壳),建莲49粒(去心),人参1钱,陈甜酒3大酒杯,好酱油2酒杯。功效:健脾益精。无人参,可用玉竹4钱9分;加姜汁少许亦可。制备方法:上各放鸭肚内,装入瓦钵(不用放水),封紧蒸烂。
-
香郁散
《验方新编》卷三:方名:香郁散组成:青皮橘子100个,香附1斤,郁金4两。主治:心胃气痛。用法用量:每服连橘带药共1钱,用水煎,1服可煎2-3次。宜于冬天配制,以免霉坏。
-
烟油膏
《验方新编》卷十一:方名:烟油膏组成:烟杆中烟油。主治:疔。用法用量:厚敷四周,留头不敷,少刻疔破出水而愈。如有红丝者,用烟油离丝3寸处敷之,丝即不走。
-
银花四君子汤
《验方新编》卷一:方名:银花四君子汤组成:台党参5钱,生首乌4钱,怀山药4钱,甘草1钱,金银花2钱,冬桑叶2钱,云茯苓3钱。加减:如白喉兼微黄,左边甚者,加黄连、牛子、羚羊角;口苦,加黄芩;痰多,加浙贝母、川贝母、茯苓;头痛,加粉葛、菊花;大便秘结,加生大黄,如再不大便,再加玄明粉3-4分,加入药碗内冲服。
-
暖胃膏
《验方新编》卷四引林屋山人方:方名:暖胃膏组成:生姜1斤(捣取自然汁碗许),牛皮胶5钱,乳香末5钱,没药末5钱。功效:温中降气,暖胃消痰。主治:胃脘痛。止后用熨胃丸。制备方法:上同煎,胶化离火,将药作三四大膏药。
-
熨胃丸
《验方新编》卷四引林屋山人方:方名:熨胃丸组成:紫油厚朴3斤(用老姜2斤切片,同煮一时,去姜不用),干姜4两(用甘草2两同煮一时,去甘草不用)。功效:温中降气,暖胃消痰。主治:胃脘痛。制备方法:将二味炒干,为细末,黑枣煮汤(去皮核)为丸。附注:原书治上症,用暖胃膏痛止后,继用本方。
-
乌苏丸
《增补验方新编》卷九:方名:乌苏丸组成:莱菔子9钱,贝母4两。主治:经来咳嗽。用法用量:每服50丸,空心开水送下。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附注:此症喉中出血,乃肺金枯燥,用茯苓汤退其嗽,乌苏丸除其根。
-
七制固脂丸
《验方新编》卷十一:方名:七制固脂丸组成:固脂10斤(一制淘米水浸一夜,晒七日;主治:命门火亏,下元虚损,耳聋眼花,腰痛腿软,肾冷精流,阳萎不举,小便过多,筋骨疼痛,肚腹畏寒,脾胃虚弱,饮食难消,夜多盗汗,精神疲倦,时爱躺卧。制备方法:为丸,如梧桐子大。用药禁忌:忌食羊血,油菜(又名芸苔)、菜油。
-
小儿斗眼
小儿斗眼为病证名,见《验方新编》卷之一。参见通睛:通睛为病证名。出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又名斗鸡眼、斗睛。由惊风后遗,或受猛烈震荡所致。一眼或双眼黑珠相对呆定于眦侧,瞻东反西,顾左反右,若振掉头脑,则睛方转。治宜化痰通络为主;结合针刺睛明、攒竹、丝竹空、合谷等穴。
-
米糠
概述:米糠为中药名,出自《验方新编》,即《本草纲目》记载的米皮糠的别名。别名:谷白皮、米秕、米糠、杵头糠。性味归经:甘、辛,温。入胃、大肠经。功能主治:开胃,下气。治噎膈,反胃,脚气。药理作用:谷维醇可改善植物神经的功能障碍,能促进大鼠生长,增加肝脏中糖原的含量。
-
小舌落下
小舌落下为病证名,系指悬壅垂肿胀下垂及伴有疼痛的病证。多由脾胃积热,热气上蒸所致。治宜解毒泻热,消肿止痛。可选用清胃散、普济消毒饮等加减。也有因脾虚肌肉松弛而致者,可用补中益气汤之类。《鲍氏验方新编》卷一记载:“用盐橄榄连核,烧灰存性,研末吹之即止,或用熟盐点之,均效。”另在治疗中应注意全身情况。
-
小肠气痛
小肠气痛为病名,出《鲍氏验方新编》卷六,即狐疝。又名阴狐疝气,狐疝风。俗称小肠气。多因寒气凝结厥阴肝经所致。《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寒气下注,入于 中,名曰狐疝,亦属 病。”选用蜘蛛散、导气汤、酒煮当归丸、济生橘核丸、三层茴香丸。或二陈汤加香附、厚朴、青皮、青木香、苍术、干姜等。
-
盐卤中毒
盐卤中毒的病因病机:因误服盐卤而出现中毒症状者。盐卤中毒的症状及治疗:《辨证录·中毒门》:“服盐卤之毒,必至口咸作渴,腹中疼痛,身蜷脚缩而死。治法必用甘以解之。如服卤未久,生甘草汤中淡豆豉一两,同煎饮之,必吐;《增广验方新编·解救诸毒》载有解盐卤毒药,如生豆浆、活鹅鸭血、白砂糖水、淘米水等。
-
牙缝出血
《景岳全书》卷二十八:“牙缝出血不止,无非胃火所致,宜以前清胃药主之。亦有阴虚于下,格阳于上,则六脉微细,全非实热火证。《鲍氏验方新编》卷一:“不外阴火内燔,冲激阳明…方用大熟地二两、麦冬三钱、上桂一钱、炮姜五分、淮牛膝三钱、粉甘草二钱、附片一钱。
-
艾胶汤
《圣济总录》卷一五四:艾胶汤:处方:熟艾(炒)1两,阿胶(炙燥)1两,葱1两。功能主治:胎动不安。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五四《验方新编》卷九:组成:阿胶(炒)1钱,熟地1钱,艾叶2钱,川芎8分,大枣3枚。主治:妇人逐日经来,几点则止,或5日,或10日又来数点,1月常3-4次,面色青黄。用法用量:水煎,空心服。
-
周茂五
周茂五清代庐陵石阳(今江西吉水)人。汇集龚自璋等《医方易简新编》、郴州文昌宫所刊《方便药书》、鲍相璈《验方新编》,而成《易简方便医书》六卷(1861年)。删繁就简,分门别类,方便阅览。另撰《万病自疗宝库》。
-
四物保元汤
《验方新编》卷十一:组成:白芍钱半(酒炒),川芎钱半,生地5钱,台党5钱,生耆5钱,当归2钱,炙草1钱。主治:痈毒;营卫气血虚热不足。用法用量:水煎服。
-
梅氏验方新编
《梅氏验方新编》医方著作。清·梅启照辑。刊于1878年。本书原为梅氏对其所刊行《验方新编》十六卷本的续补的八卷,其后刊印单行本,改为此名。书中仿《验方新编》体例,新辑了临床各科民间验方,还辑入了“叶天士眼科”及《痧症全书》等内容,现有清刻本及近代铅印本。
-
兔缺
是指小儿口唇缺裂的先天性畸形表现。症状:《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人有生而唇缺,似兔唇,故谓之兔缺。”病因病机:多由先天而来。治疗:宜手术修复。《鲍氏验方新编》卷一:“缺唇,先用麻药敷上,然后用刀割开两边薄皮,用丝线缝好,以生蟹黄敷之。静坐七日,勿言勿笑,自能收口。”
-
陶针
陶针是指古代以陶瓦碎片经消毒后砭刺局部或穴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明·万密斋《片玉心书,丹毒门》:“用磁、瓦片打成尖锋,以筷子夹定扎住速刺,令出恶血。”清,鲍相璈《验方新编》中有称“陶瓷针”。现在我国壮族民间还有陶针的应用。一般在体表一些特定部位进行浅刺。《本草纲目》:“以瓷针治病,亦砭之遗意也。”
-
胎垢
胎垢见《验方新编》。即鳞体。详该条。
-
暑月水泻
暑月水泻病证名。见《验方新编》卷五。婴幼儿夏暑季节腹泻,排出物如水样,多兼小便赤涩或小便不通。因感受暑湿之邪,内侵肠胃所致。治宜清暑利湿,用四苓散加木瓜、木通、车前子。
-
舌上生菌
舌上生菌为病名。《鲍氏验方新编》卷一:“舌上生菌,此恶症也。初起如豆,渐大如菌,疼痛红烂,由心脾热毒所致。”为舌恶性肿瘤。又称舌蕈。《谦益斋外科医案》上编:“心开窍于舌,心邪郁滞,舌尖结粒,时大时小,久成舌岩重症。”
-
缺唇
缺唇病名。见《疡医大全》卷十四。指先天性上唇或下唇部分或缺,如兔唇状。其治宜手术。《鲍氏验方新编》详叙了古代的手术方法:“缺唇,先用麻药敷上,然后用刀割开两边薄皮,用丝线缝好,以生蟹黄敷之。静坐七日,勿言勿笑,自能收口。”现多采用矫正修补术治疗。
-
嵌甲
嵌甲病名。出《鲍氏验方新编》卷二。即甲疽。详见该条。
-
闷脐生
闷脐生病证名。①出《幼科全书》。即初生不啼。详该条。②指新生儿肛门有膜闭塞的先天性畸形。《验方新编》卷五:“有闷脐生者,儿粪门有一膜,闭住其气,故不能出声。”详见无谷道条。
-
漏瘤
漏瘤病名。指瘤体生长日久,黄水渗出不断,愈而复发,痒不可忍者。见清·张绍棠《增广灵验验方新编》卷十一。内治宜清热祛湿,亦可用白油膏外敷之。
-
横梁疝
横梁疝病名。指自觉小腹有肿物直冲心胸者。清·鲍相璈《验方新编》卷六:“小腹有块直冲心胸,叫号疼痛,止觉筋硬,此名横梁疝…治法:可用补骨脂一斤,黑芝麻二两,拌炒后将芝麻筛去,使补骨脂研细末,以酒为丸,每服三钱,开水送下。
-
肝胀
《医醇剩义·胀》:“寒气上逆,则两气相积,而肝木怒张,胁下乃肝木之本位,痛引小腹,则壅极而决矣。《金匮翼·胀满诸论》:“肝胀,怒动肝火,逆于中焦,其症口苦脉弦,胁及小腹胀满或痛,发则身热气逆是也。”参见胀病条。《增广验方新编·目部》:“眼珠无故涌出垂下,大便下血,亦有不便血者,名曰肝胀。
-
耳后疮
出自《鲍氏验方新编》卷一。锐毒即发于耳后一寸三分高骨处的有头疽。见《外科正宗》卷一。又名耳后发、耳后疽、耳后疮、发颐、参发颐、耳后毒。由于此处肌肉不丰,气血不充,故预后欠佳。红肿速溃为顺证,坚硬黑陷者属逆证。初宜服柴胡清肝汤,脓将成服托里消毒散,虚者十全大补汤,外敷乌龙膏。
-
吊阴
吊阴为病名。吊同弔。阴部疼痛牵引至乳上者。《增广灵验验方新编》上册:“吊阴痛不可忍,此症两条筋从阴吊起至乳上疼痛,身上发热,宜用川楝汤。”罕见病证。
-
癫蛊
癫蛊病名。指误食有毒的动植物而中毒的病证。《增广验方新编》卷下:“受毒者,…则人心昏头眩,笑骂无常,或遇饮酒时药毒辄发,忿怒凶狠不可制者,名曰癫蛊。”本病证可见于因误服含阿托品类生物硷的植物,如蔓陀罗及莨菪类的花、叶、果实;参见蛊、蛊毒条。
-
唇菌
概述:唇菌(lipcancer)为病名。又名白茧唇、紧唇、沈唇。病因病机:多由思虑伤脾,心火内炽,脾胃积热;或水亏火旺,火毒蕴结唇部所致。治疗:治疗:早期宜润燥生津,内服清凉甘露饮,若唇燥、便秘,宜通便泄热,内服凉膈散;若阴虚火旺,内服沙参麦冬饮或加减八味丸。外治用蟾酥锭磨醋调敷;相当于唇癌。
-
鲍相璈
鲍相璈清代医家。字云韶,湖南善化人。鲍氏尝于广西武宜任官职。因念当地治病多无良方,而持方者亦多自秘其方,遂广搜各种单方秘方之用之有验者,集为《验方新编》十六卷,分门别类,甚有便于民众采用,广为流传,大行于世。
-
安胎饮子
别名安胎饮处方建莲子(去心)3钱,台州青苎3钱(洗去胶),白糯米3钱。功能主治妊娠房劳,伤损足三阴所致小产。各家论述建莲子清君相之火,而能固涩真气;台州青苎利小便而通子户,清淫欲之瘀热;糯米补益脾阴,能实阳明空窍,使肝气不妄动,而胎气自安。以五谷果实为方,诚为王道之剂。摘录《古方选注》卷下
-
保胎方
《医钞类编》卷十九引聂氏方别名保胎散处方归身、川芎、茯苓、玉竹、续断、杜仲(炒)、黄芩(酒炒)、白术(土炒)、甘草。功能主治清热安胎。主孕妇出痘腰痛。用法用量保胎散(《验方新编》卷十)。
-
斑龙散
《纲目拾遗》卷九:斑龙散:处方:鹿胫骨。功能主治:生肌收口。摘录:《纲目拾遗》卷九《验方新编》卷十一:方名:斑龙散组成:鹿茸1两(酒泡透,炙酥,研末)。主治:精血耗涸,上热下寒,耳聋口渴,腰痛白浊,不受峻补者。制备方法:用真乌梅煮成膏,和捣为丸,如梧桐子大。附注:本方方名,据剂型,当作 斑龙丸。
-
蚕沙酒
别名:蚕沙饮处方:蚕沙4两(炒半黄色),无灰酒1壶。功能主治:月经久闭。风缓顽痹,诸节不随,腹内宿痛。用法用量:蚕沙饮(《验方新编》卷九)。摘录:《内经拾遗》卷一
-
除瘟化毒散
《揣摩有得集》:除瘟化毒散:处方:葛粉3钱,酒芩1钱半,生地1钱半,土茯苓5钱,贝母1钱半(去心),射干1钱半,连翘1钱,归尾1钱半,降香1钱,赤芍1钱,人中黄1钱,牛子1钱,莲子心1钱,生草1钱,霜桑叶1钱。《验方新编》本方用法:水煎服,生青果三个为引(如无生青果,或干橄榄亦可)。
-
除瘟救苦丹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除瘟救苦丹:处方:薄荷1两,玄参(去芦)3两,花粉2两,银花3两,连翘3两,葛根1两,川芎1两5钱,黄芩1两,桔梗3两,白芷1两5钱,赤芍3两,淡竹叶2两,生地3两,甘草1两。功能主治:除瘟解毒,清热透表。主瘟疫传染,感冒风寒,憎寒壮热,骨节酸痛。附注:除疫救苦丹(《验方新编》卷十五)。
-
葱矾酒
别名:葱矾散、葱矾饮处方:明矾(于端午午时为末,晒干,瓷器盛之)3钱,葱白7茎。功能主治:一切疔毒、恶疮初起,发热恶寒者。本方原名“葱矾丸”,与剂型不符,据《绛囊撮要》改。《绛囊撮要》本方用法:同捣烂,分作七块,用热白酒送下,吃完盖暖,再饮葱白汤催之,汗出淋漓,待停一二时,从容去被。注意:大忌风寒。
-
葱蜜膏
《寿世保元》卷九:葱蜜膏:处方:生葱、生蜜、猪胆汁1个。制法:上倾石钵内共捣成饼。功能主治:痈疽发背、无名肿毒初起。用法用量:方中生葱、生蜜用量原缺。摘录:《寿世保元》卷九《验方新编》卷十一:方名:葱蜜膏组成:葱头、灰面、白蜜各等分。制备方法:上捣融。
-
代参膏
《中国医学大辞典》:代参膏:处方:潞党参、绵黄耆、于潜术、桂园肉各等分。制法:熬成膏子,加白冰糖收贮。摘录:《本草纲目拾遗》卷三引《杨春涯验方》《验方新编》卷十一:组成:嫩黄耆5钱(肚嫩而箭样者,锉片用),白归身(截去头尾,酒洗净泥)5钱,肥玉竹1两,化州橘红3钱(如无真者,用新陈皮去净白亦可)。
-
地丁饮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地丁饮:处方:地丁9克野菊花9克银花9克连翘9克黑山栀9克半枝莲9克蒲公英15克草河车9克生甘草6克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主疔疮初起,经络阻滞,热毒渐炽,麻痒相兼,隐隐作痛,红肿灼热,疼痛逐渐加剧。用法用量:水煎服。功能主治:疔毒、对口、发背,一切红肿。注意:疮色白、平坦者忌用。
-
丁公仙枕
功能主治:种子,消百病,长精神,延年益寿。主用法用量:丁公,康熙时人,年逾七十无嗣,遇异人授此方,不二年精力强壮,至八十一岁已生二十一子矣。摘录:《验方新编》卷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