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辭典》:匐地風毛菊
2.1 出處
《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
2.2 拼音名
Fú Dì Fēnɡ Máo Jú
2.3 來源
2.4 原形態
多年生草本。根粗壯;根頸被棕色纖維狀枯存葉柄。葉多數,覆瓦狀排列,呈放射狀,線狀披針形,長3~12釐米,寬3~10毫米,基部增寬,紅紫色。頭狀花序多數聚生,直徑0.7~1釐米,無總梗;總苞圓柱形,總苞片常帶紫色,5列,有緣毛,外列的長圓形,內列的線形;花全部管狀,兩性,紫色;花葯藍灰色,基部有尾,尾上具綿毛。瘦果光滑。冠毛淡褐色,羽狀。花果期7~9月。
2.5 生境分佈
生於高山區河灘草甸及陰溼山坡。分佈青海、西藏、甘肅、四川等地。
2.6 性味
①《青藏高原藥物圖鑑》:"苦,微寒。"
②《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甘,平。"
2.7 歸經
2.8 功能主治
2.9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5~8錢。
2.10 附方
①風溼筋骨疼痛,伸屈不利:匐地風毛菊配秦艽、老鸛草、鐵線蓮煎湯服。(《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
②治肉中毒:匐地風毛菊配糙蘇煎湯服。(《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
2.11 摘錄
《*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