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氣草

中藥材 清熱利溼 中醫學 消腫解毒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fēng qì cǎo

2 英文參考

common adenostema herb[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中醫大辭典》·風氣草

風氣草中藥名,出自《全國中草藥彙編》,爲《全國中草藥彙編》記載的下田菊之別名[1]

3.1 別名

風氣草汗蘇麻[2]

3.2 來源及產地

菊科植物下田菊Adenostemma lavenia (L.)O.Ktze.的全草[2]分佈長江流域以南及沿海和西南各地[2]

3.3 性味

苦,寒[2]

3.4 功能主治

清熱利溼解毒消腫[2]

1.治感冒發熱支氣管炎,咽喉炎,扁桃體炎黃疸型肝炎[2]。煎服:9~15g[2]

2.治癰癤瘡瘍蛇咬傷[2]。搗爛敷[2]

3.5 化學成分

全草貝殼杉烷型二萜類成分、下田菊酸和下田菊苷等[2]

4 《*辭典》·風氣草

4.1 出處

《貴州民間藥物

4.2 拼音名

Fēnɡ Qì Cǎo

4.3 別名

汗蘇麻(《貴州民間藥物》),仁皁刺、乳癰藥(《廣西藥植名錄》)。

4.4 來源

菊科植物下田菊全草。秋季採收。

4.5 形態

多年生革本,高30~100釐米.莖直立,基部稍有彎曲,着地的節上生根,上部分枝帶紫紅色,有細毛,下部光滑。葉對生;基部葉較小,花時凋落;中部葉卵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長4~20釐米,寬3~12釐米,先端尖銳或圓鈍,基部圓楔形或楔形,邊緣有圓鋸齒或大鋸齒,兩面疏生短毛;葉柄長1~6釐米。頭狀花序有梗,長1~3釐米,直徑7~10毫米;總苞半圓形,苞片2層,狹橢圓形,長約5毫米,先端圓鈍,基部稍有連合;管狀花,長2.5毫米,上部鐘形,5齒裂;花柱分枝伸出。瘦果倒橢圓形,長約4毫米,上部圓鈍,下部窄狹,全體具腺點或細瘤;冠毛4枚,長約1毫米,基部連合成環。花期9~10月。

4.6 生境分佈

生於水邊及低溼地。我國大部分地區有分佈

4.7 性味

《貴州民間藥物》:"性微寒,味辛甘。"

4.8 功能主治

①《貴州民間藥物》:"除風溼解表。治風溼骨節疼痛外感。"

②《廣西藥植名錄》:"治牙痛乳癰。"

4.9 用法用量

內服:浸酒或煎湯。外用:搗敷或煎水洗。

4.10 附方

外感風氣草、姨媽菜、生薑各三錢,煎水服。(《貴州民間藥物》)

4.11 臨牀應用

治療急性傳染性肝炎:取鮮下田菊3~4兩(或幹品1~2兩),水煎服,每天1劑。如黃疸已退,小便清利時,加瘦豬肉1兩。忌酒。治療180例,有一定效果。

4.12 摘錄

《*辭典》

5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50.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0.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