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苞苣

中醫學 中藥材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fěn bāo jù

2 全國中草藥彙編》:粉苞苣

2.1 拼音名

Fěn Bāo Jù

2.2 別名

雜赤鹹巴[西藏]

2.3 來源

菊科苦蕒菜屬植物細葉苦蕒菜Ixeris gracilis Stebb.[Lactuca gracilis (Wall.) DC.],以全草入藥。夏季採全草,洗淨曬乾

2.4 性味

苦,微寒。

2.5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止痛。用於黃疸型肝炎,結膜炎,癤腫。

2.6 用法用量

2~4錢。

2.7 摘錄

全國中草藥彙編

3 《中華本草》:粉苞苣

3.1 出處

出自《西藏常用中草藥

3.2 拼音名

Fěn Bāo Jù

3.3 英文名

Herb of Slenderleaf Ixeris

3.4 別名

細葉苦菜

3.5 來源

藥材基源:爲菊科植物細葉苦蕒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Ixeris gracilis (DC.) Stebb. [Lactu-ca gracilis (Wall.) DC.]

採收和儲藏:7-8月採收,洗淨,曬乾或鮮用。

3.6 形態

細葉苦蕒 草本,高16-50cm。全株細弱。全株無毛。基生葉蓮座狀,條狀披針形,長7-15cm,寬5-9mm,先端漸尖,基部下延成窄葉柄,全緣,有時近基部邊緣具睫毛;莖上部葉與基生葉相似,但較小,無葉柄。頭狀花序多數,排成傘房狀,有細梗;總苞長5-7mm;外層總苞片卵形,內層總苞片7-8,條形,先端稍鈍;舌狀花黃色,長7-9mm,先端5齒裂。瘦果紡錘形,稍扁平,棕褐色,長約3mm,具條棱,喙短,長約1mm,冠毛淺棕褐色,長3-4mm。

3.7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路邊、草坡和荒野。

資源分佈分佈於華中、華南和醅。

3.8 性狀

性狀鑑別 全草長10-30cm。莖單一或基部分枝。葉互生,皺縮,完整葉展平後呈條狀披針形或長條形,長4-15cm,寬5-9mm,全緣,幾無柄。頭狀花序序排列成聚傘關。瘦果紡錘形,棕褐色,具條棱,喙短,長約1mm。氣微,味苦。

3.9 化學成份

全草含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luteolin-7-glu-coside)[1]。

3.10 性味

味苦;性微寒

3.11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主黃疸型肝炎;結膜炎;癤腫

3.12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2g。外用:適量,搗敷。

3.13 各家論述

1.《西藏常用中草藥》:清熱解毒,消炎止痛。治黃疽型肝炎,結膜炎,癱腫。

2.《廣西植物名錄》:治咳,瘡癱。

3.14 摘錄

《中華本草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