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衄

中醫病證名 中醫耳科 常見病方藥治療 中醫常見病 中醫耳鼻喉科學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ěr nǜ

2 英文參考

otorrhagia[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3 概述

耳衄(ear bleeding)爲病證名[1]。是指以耳中出血爲主要表現的耳病[2]

醫宗金鑑·雜病心法要訣》:“耳出血,曰耳衄。”

4 耳衄病因病機

腎開竅於耳,手足少陽經脈循行耳部,故耳衄常見於肝膽火旺、腎虛火旺以及飲酒多怒之人[2]

馮氏錦囊》:“耳中出血少陰火動所致。”

李東垣曰:“耳中無故出血,名曰耳衄。乃肝腎相火上逆,迫血而衄。”

5 耳衄的治療

5.1 辨證治療

5.1.1 膽火

5.1.1.1 症狀

常有頭痛煩躁,夜寐不安,口苦咽乾關脈弦數等症[2]耳中出血多鮮紅,腫痛並作,脈象弦大有力。

5.1.1.2 治法

清泄木火[2]

5.1.2 方藥

可用柴胡疏肝湯、龍膽瀉肝湯治療[2]

5.1.3 腎虛火動者

5.1.3.1 症狀

多見性慾亢進煩躁遺精舌幹紅,脈弦細數等症[2]。血出淡紅,不疼不腫,脈象細數無力。

5.1.3.2 治法

滋陰降火

5.1.3.3 方藥

可用六味丸導赤散柴胡梅連散之類治療[2]

可用生地麥冬飲知柏地黃湯加減以養陰、清熱、止血

5.2 外治法

十灰散龍骨末吹耳中[2]

瘍醫大全》卷十三治耳衄用“白龍骨研細吹耳內。又方:人牙、麝香研細。每用少許吹耳內,即幹。”

6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71.
  2.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