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宗金鉴
由吴谦等编纂。成书于1742年。内容有:《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金匮要略注》、《四诊心法要诀》、《运气要诀》、《伤寒心法要诀》、《杂病心法要诀》、《妇科心法要诀》、《幼科杂病心法要诀》、《痘疹心法要诀》、《种痘心法要旨》、《外科心法要诀》、《眼科心法要诀》、《刺灸心法要诀》、《正骨心法要旨》。
-
养化廓
《审视瑶函》认为此廓即巽廓,络通中焦,“心包与中焦相为脏腑,胞络营血,以滋养中焦,分气以化生,故曰养化廓。”3.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一:“巽为金井(瞳神),经引髓海,络连肝膈。”八廓是天廓、水廓、山廓、雷廓、风廓、火廓、地廓、泽廓的总称。
-
夹喉痈
夹喉痈为病名。多由肝胃火毒上炎所引起。治宜解毒、清热、消肿。方用仙方活命饮、黄连消毒饮等加减。1.《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结喉痈发项前中,肝肺积热塞喉凶,脓成若不急速刺,溃穿咽喉何以生。”指痈生于颈前正中,结喉之上,颏以下者。《证治准绳·疡医》卷三:“问当结喉生痈何如?日:是名喉痈,又名猛疽。
-
会阴廓
《证治准绳·杂病》:“艮位东北,络通上焦之府,脏配命门,命门与上焦相为阴阳,会合诸阴分输百脉,故曰会阴廓。”2.《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认为五 中血 主脏属心,而此廓位附血 (外眦上方),属包络,依附于心。位神光。”八廓是天廓、水廓、山廓、雷廓、风廓、火廓、地廓、泽廓的总称。
-
生姜半夏汤
半夏9克生姜汁15毫升功能主治:《金匮要略方论》卷中方之生姜半夏汤功在和胃化饮,降逆止呕。然待小冷服者,恐寒饮固结于中,拒热药而不纳,反致呕逆。此方与前半夏干姜汤略同,但前温中气,故用干姜,此散停饮,故用生姜;《证治准绳·类方》卷三方之生姜半夏汤:组成:半夏((口父)咀)3钱,生姜(切片)3钱。
-
夹疽
曰:此名夹疽,属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火热毒上攻而然。”可选用清咽利膈汤,仙方活命饮、五味消毒饮等加减。系指痈发于喉之两旁,夹喉而生,故名。《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夹喉痈生喉两旁,肝胃毒热发其疮,疮与结喉痈同治,尤嫌痰壅不时呛。”出《证治准绳·疡医》卷三。日:是名喉痈,又名猛疽。
-
夹喉疽
夹喉疽为病名。曰:此名夹疽,属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火热毒上攻而然。”可选用清咽利膈汤,仙方活命饮、五味消毒饮等加减。日:是名喉痈,又名猛疽。系指痈发于喉之两旁,夹喉而生,故名。《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夹喉痈生喉两旁,肝胃毒热发其疮,疮与结喉痈同治,尤嫌痰壅不时呛。”
-
传导廓
又名乾廓,乾天廓、传道廓、传送廓、传导廓。传导廓的位置及与脏腑的关系:1.《审视瑶函》:“以(气) 上血脉丝络为凭”,“乾居西北,络通大肠,脏属于肺”。2.《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及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一认为:此廓位于白睛,属大肠。八廓是天廓、水廓、山廓、雷廓、风廓、火廓、地廓、泽廓的总称。
-
关泉廓
泽廓的别名·关泉廓:《证治准绳·杂病》认为即兑廓,络通下焦,“肾与下焦相为脏腑,关主阴精化生之源,故曰关泉廓”。4.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一:“兑为锐眦,经走膻中,络及肾脂。”《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震雷廓属小肠,位白睛上截向小眦。”八廓是天廓、水廓、山廓、雷廓、风廓、火廓、地廓、泽廓的总称。
-
抱阳廓
又名离廓、离火廓、抱阳廓、胞阳廓。见《银海精微》。《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认为五 中血 主脏属心,而此廓位附血 (内眦下方),属命门,依附于心。《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震雷廓属小肠,位白睛上截向小眦。”八廓是天廓、水廓、山廓、雷廓、风廓、火廓、地廓、泽廓的总称。廓,喻城廓卫御。
-
水谷廓
又名坤廓、坤地廓、水谷廓。《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水谷廓即地廓,地廓属脾,脾与胃为表里,胃纳水谷,故又名焉。”3.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一:“坤为下睑,络通胃之府,脏属于脾。”八廓是天廓、水廓、山廓、雷廓、风廓、火廓、地廓、泽廓的总称。
-
吴谦
安徽歙县人。其中《刺灸心法要诀》专论针灸经络。太医院原意欲编修一博一约的医书,最后为能达到早日编成,遂由吴谦与另一太医院院判刘裕铎为总修官,收集天下秘籍及传世良方。吴谦则更精研《伤寒论》、《金匮要略》,对之逐条进行订释,收集各家疏注,订其舛误,加以阐发,撰成《订正伤寒论注》及《订正金匮要略注》。
-
八仙逍遥汤
概述:八仙逍遥汤为方剂名,出自《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卷八十八方。处方:防凤荆芥川芎甘草各3克当归(酒洗)黄柏各6克茅山苍术牡丹皮川椒各9克苦参15克防风、荆芥、川芎、甘草各一钱,当归(酒洗)、黄柏各二钱,苍术、牡丹皮、川椒各三钱,苦参五钱。
-
拔疔散
《医宗金鉴》卷六十五处方硇砂白矾朱砂食盐(用铁锈刀烧红,将白矾,食盐放于刀上煅之)各等分制法上药研为细末。各家论述《医林纂要》:此方主血分而兼气分。紫花地丁解毒泻火,以丁治疔;治痘疔,急用银钩钩破,去净恶血,随以苦茶漱口,搽拔疔散,再以冰片、硼砂、青黛、黄连、薄荷、荆芥、炒僵蚕,共为细末,吹之。
-
保肺汤
《医宗金鉴》卷四十处方白及薏苡仁贝母金银花陈皮苦桔梗苦葶苈甘草节功能主治主肺痈,咳吐脓血。用法用量水煎服。《保婴撮要》卷六处方山药1钱,白茯苓1钱,紫苏叶1钱,白僵蚕(去丝嘴,炒)2钱,藿香5分,百部6分,黄芩1钱,防风1钱,杏仁(去皮尖,麸炒)1钱,百合5分,五味子1钱,桔梗1钱。用法用量上水煎,食后服。
-
痃
《太平圣惠方·治痃癖诸方》:“痃者,在腹内近脐左右,各有一条筋脉急痛,大者如臂,次者如指,因气而成,如弦之状,名曰痃气也。”治宜开郁散结,化痰祛瘀,用麝香丸、积块丸、三棱散等方。②皮肉间的积块。《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痃者,外结募原、肌肉之间。”治宜理气补气,待正气旺,用艾炷之。”
-
白降雪散
概述:白降雪散为方剂名,出自《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卷六十六方。别名:白降雪丹处方:煅石膏一钱五分,硼砂一钱,火硝、胆矾各五分,玄明粉三分,冰片二分。石膏(煅)4.5克硼砂3克焰消胆矾各1.5克元明粉0.9克冰片0.6克制法:上药为细末。功能主治:主治喉风,咽喉肿痛,声音难出,汤水不下,痰涎壅塞。
-
白牵牛散
概述:白牵牛散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三首。功能主治:《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卷七十六方之白牵牛散主治婴儿阴肿,四肢肿,二便不利。摘录:《圣济总录》卷八十引《膜外气方》《医宗金鉴》卷十六方之白牵牛散:组成:白牵牛(半生半熟)1钱,甘草(炙)1钱,橘红1钱,白术(土炒)1钱,桑白皮1钱,木通1钱。
-
脓窠疮
方药:1、主方:五味消毒饮(吴谦等《医宗金鉴》)合龙胆泻汤(李东垣方,录自《古今医方集成》)加减处方: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各15克勤克俭,龙胆草、山栀子、木通、黄芩、野菊花各9克,白花蛇舌草30克,生甘草3克。或用野菊花、黄柏、地榆、百部、苦参、九里明、虎杖、三桠苦各30克,煎水外洗或湿敷。
-
必胜汤
匏二、三十四号小畜方处方:红花、香附各四分,桃仁、大黄、贝母、山楂、赤芍药、青皮、五灵脂各一钱。用法用量:水煎服。《医宗金鉴·痘疹心法要诀》卷五十六方之必胜汤:组成:大黄、荆芥穗、赤芍药、青皮、生地黄、山楂、木通、炒牛蒡子、桃仁、紫花地丁、蝉蜕、葛根、地龙、红花、芦根。用法用量:煎汤代水服。
-
柴胡清骨散
《医宗金鉴》卷四十:柴胡清骨散:处方:秦艽知母炙草胡连鳖甲青蒿柴胡地骨皮韭白猪脊髓猪胆汁功能主治:主劳瘵热甚人强,骨蒸久不痊。摘录:《金鉴》卷四十《血证论》卷七:方名:柴胡清骨散组成:柴胡3钱,青蒿3钱,秦艽3钱,白芍3钱,丹皮3钱,地骨皮3钱,鳖甲3钱,知母3钱,黄芩2钱,甘草1钱,童便少许,胡黄连1钱。
-
巴膏
次入象皮、穿山甲、人头发煠化;《疡科捷径》卷上方之巴膏:处方:硇砂6两,穿甲26两,儿茶3两,桃枝21两,柳枝21两,山栀5斤,血余12两,乳香10两,槐枝21两,杏枝21两,血竭3两,桑枝21两。《类证治裁》卷八方之巴膏:别名:白膏处方:巴豆肉12两,蓖麻子12两(去壳)。制法:上药用香油3斤,浸3日,再将虾蟆5个浸1宿。
-
牙龈萎缩
《疮疡经验全书》卷一:“牙宣,谓脾胃中热涌而宣露也。如《证治准绳·杂病》“血从齿缝中或齿龈中出谓之齿衄,亦曰牙宣”即是。牙龈出血在成年人群中普遍存在,年纪越大,比例越高,这是世纪难题,表面上是因为牙龈组织维生素C成分的缺乏,引发了一种厌氧菌的滋生和爆发,结果导致牙龈出血、牙周炎、口腔溃疡的发生。
-
赤豆薏苡仁汤
《医宗金鉴》卷六十七:赤豆薏苡仁汤:处方:赤小豆薏苡仁防己甘草各等分功能主治:清化湿热,解毒排脓。主胃痈、大小肠痈,脓已成,脉洪数者。赤豆芽入血分,以疏利之,助其腐化,苡仁、防己即从水分排逐其脓,甘草调和诸药,使得各奏其效。附注:赤豆苡仁汤(《疡医大全》卷二十一)、赤豆薏苡汤(《血证论》卷八)。
-
臭灵丹
《医宗金鉴》卷七十四:臭灵丹:处方:硫黄末油核桃生猪脂油各30克水银3克功能主治:主脓湿疥。功能主治:润燥杀虫。摘录:《外科大成》卷四《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吉林方):方名:臭灵丹组成:人参3钱4分,麝香6钱4分,梅片6钱7分,朱砂3钱4分,蟾酥7分,京墨7分,明雄6钱,鸭蛋1个(晒臭)。用药禁忌:孕妇忌服。
-
除湿胃苓汤
《医宗金鉴》卷六十四:除湿胃苓汤:处方:苍术(炒)厚朴(姜炒)陈皮猪苓泽泻赤茯苓白术(土炒)滑石防风山栀子(生研)木通各3克肉桂甘草(生)各1克功能主治:清热燥湿。主治:脾肺二经湿热壅遏,致生火丹,作烂疼痛。缠腰火丹(俗名蛇串疮)属湿者,色黄白,水皰大小不等,作烂流水,较干者多疼。
-
穿粉散
《医宗金鉴》卷六十五:穿粉散:处方:轻粉(研,隔纸微炒)穿山甲(炙)铅粉黄丹各9克(水飞)制法:共研极细末。功能主治:主旋耳疮。生于耳后缝间,延及耳折上下,如刀裂之状,色红,时流黄水。由胆脾湿热所致。外耳湿疹,黄水疮。用法用量:香油调敷。制备方法:上为极细末。
-
疮科流气饮
处方:人参厚朴(姜制)桔梗防风紫苏黄耆(盐水炒)枳壳(麸炒)当归;白芍(酒炒)肉桂乌药甘草各3克川芎南木香白芷槟榔各2克生姜1片功能主治:行气解郁,祛湿化痰。主七情郁结,湿痰凝滞肌肉,发于脊背,致成痰注发,形如布袋,或如冬瓜,按之木硬,微觉疼痛,不热不红,皮色如常。摘录:《医宗金鉴》卷四
-
葱归溻肿汤
概述:葱归溻肿汤为方名,出《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卷六十二。处方:独活、白芷、当归、甘草各三钱,葱头七个。当归9克甘草9克独活9克白芷9克葱头7个葱归溻肿汤的功效与主治:葱归溻肿汤主痈疽疮疡,初肿将溃者。上药五味,以水600毫升,煎至汤醇,滤去滓,以绢帛蘸汤热洗,以疮内热痒为度。如温再易之。
-
大黑神膏
摘录:《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卷七十二《证治准绳·疡医》卷五方之大黑神膏:方名:大黑神膏组成:川乌头半两,芎半两,川升麻半两,防己(去皮)半两,黄柏半两,藜芦半两,黄连半两,白矾(细研)半两,雄黄半两,雌黄(并细研)半两,胡粉(研)半两,巴豆14粒,杏仁14粒,松脂如鸡子大,乱发如鸡子大。
-
大黄当归散
水煎,食后服。功能主治:《张氏医通》卷十五方之大黄当归散主治眼胞壅肿,瘀血凝滞不散而渐生翳者。用法用量:水煎,食后温服。摘录:《银海精微》卷上《医宗金鉴》卷七十八方之大黄当归散:处方:大黄1两,当归1钱,木贼1两,黄芩1两,栀子5钱,菊花3钱,苏木5钱,红花8钱。宜服止痛没药散,止疼后服。
-
大圣浚川散
概述:大圣浚川散为方剂名,出自《医学纲目》卷四引张子和方。别名:浚川散处方:大黄(煨)、牵牛(头末)、郁李仁各一两,甘遂五分,木香三钱,芒硝三钱五分。大黄30克(煨)甘遂I.5克牵牛30克(头末)木香9克郁李仁30克芒消10克制法:上药为末。阳水,身热盛,烦渴,大便难,小便赤涩,脉沉数。量儿大小用之。
-
导水茯苓汤
概述:导水茯苓汤为方剂名,出自《普济方》卷一百九十一引德生堂方。别名:茯苓导水汤(《医宗金鉴》卷五十四)。泽泻赤茯苓白术麦门冬(去心)各90克紫苏木瓜槟榔各30克陈皮砂仁木香大腹皮各22.5克制法:上药为粗末。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加灯心25根,煎至240毫升,去滓,空腹时服。
-
鹅黄散
《外科正宗》卷三:鹅黄散:处方:石膏(煅)轻粉黄柏(炒)各等分制法:上药研为极细末。摘录:《医宗金鉴》卷五十一《中医皮肤病学简编》:鹅黄散:处方:熟石膏62g,黄柏15g,青黛9g,轻粉3g,六一散。摘录:《中医皮肤病学简编》《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沈阳方):方名:鹅黄散组成:煅石膏、黄柏、薄荷叶各等分。
-
草果柴平汤
处方:小柴胡合平胃散加草果。功能主治:因食而病疟,痞闷,噫气,恶食。摘录:《医宗金鉴》卷四十二
-
二味消毒散
别名:二味拔毒散(《医宗金鉴》卷六十二)。处方:白矾30克明雄黄6克制法:上药研为细末。功能主治:消疹止痒。主热疖、痱、痤、疥、疹,风湿痒疮。用法用量:茶清调化,用鹅翎蘸扫患处。摘录:《外科大成》卷一
-
补损续筋丸
《医宗金鉴》卷九十:补损续筋丸:处方:当归(酒洗)15克川芎白芍(炒)熟地各9克广木香丹皮乳香(去油净)没药(去油净)各15克骨碎补自然铜红花血竭各9克朱砂15克丁香3克人参30克虎骨(酥油炙)60克古铜钱3枚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功能主治:主跌打损伤,骨碎筋断肉破,疼痛不息。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
-
冰翳还睛丸
概述:冰翳还睛丸为方剂名,出自《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卷七十七方。人参1两,五味子半两,防风2两,知母2两,细辛半两,黄芩1两,桔梗1两,车前子2两,黑参1两,生地黄2两,茺蔚子2两。主治肝热肺风合邪,上攻入目,而致冰翳内障,瞳色坚实,白亮如冰之状。无论阴处及日中视之,皆一般无二。
-
二圣救苦丸
概述:二圣救苦丸为《万病回春》卷二方,又名二圣救苦丹。功能开窍泻火。二圣救苦丸的别名:二圣救苦丹(《医宗金鉴》卷三十)二圣救苦丸处方:锦纹大黄120克(酒拌,蒸,晒干)牙皂60克(猪牙者)二圣救苦丸的制法:上二味,为末,水打稀糊为丸,如绿豆大。二圣救苦丸功能主治:主伤寒、瘟疫初起,热邪较盛,形气俱实者。
-
防风羌活汤
摘录:《证治准绳·疡医》卷三《审视瑶函》卷三方之防风羌活汤:组成:防风、羌活、半夏(姜制)、黄芩(酒洗)、天南星(姜制)、细辛、白术(土炒)、炙甘草、川芎各等分。功能主治:《保命歌括》卷一方之防风羌活汤主治真中风初起,其邪在表,气虚血虚挟痰,无汗而拘急者。气虚有汗,加黄耆、人参各5分;
-
飞龙阿魏化坚膏
概述:飞龙阿魏化坚膏为方剂名,出自《外科正宗》卷四方。别名:阿魏化坚膏飞龙化坚膏处方:蟾酥(酒化)、雄黄各二钱,轻粉五分,铜绿、枯矾、煅寒水石、胆矾、乳香、没药、麝香各一钱,朱砂三钱,蜗牛二十一个,炙蜈蚣五条。《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亦有本方,但不用乾坤一气膏,而用加味太乙膏和调。
-
肥油膏
《医宗金鉴》卷六十三:肥油膏:处方:番木鳖18克当归藜芦各15克黄柏苦参杏仁狼毒白附子各9克鲤鱼胆2个制法:用香油300克,将前药入油内,熬至黑黄色,去滓,加黄蜡36克,溶化尽,用布滤过罐收。功能主治:主治秃疮初起。制备方法:用香油10两,将前药入油内,熬至黑黄色,去滓,加黄蜡1两2钱溶化尽,用布滤过,罐收。
-
扶元散
《医宗金鉴》卷五十五:扶元散:处方:人参白术(土炒)茯苓熟地黄茯神黄耆(蜜炙)山药(炒)炙甘草当归白芍药川芎石菖蒲功能主治:益气补血。治小儿禀受不足,气血不充,骨脉不强,筋肉痿弱,致见头项软、手软、足软、口软、肌肉软等五软者。备注:原书云:治小儿五软,宜补气为主,先以补肾地黄丸补其先天精气;
-
茯苓导水汤
《医宗金鉴》卷四十六:茯苓导水汤:处方:木香木瓜槟榔大腹皮白术茯苓猪苓泽泻桑皮砂仁苏叶陈皮各等分功能主治:治妊娠水肿胀满,喘而难卧。湿喘者,加苦葶苈。产后浮肿,喘嗽,小便不利者。服药后胸脘略适,饮食稍增,尿量略多,守原方稍加减继服,10余剂后诸症基本痊愈,肿消痛减,惟体质较弱,改用当归散以善其后。
-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别名: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卷中)、桂苓甘术汤(《医宗金鉴》卷五十四)。处方:茯苓12克桂枝9克(去皮)白术6克甘草(炙)6克功能主治:温化痰饮,健脾利湿。治中阳不足,痰饮内停,朐胁支满,目眩心悸,咳而气短,舌苔白滑,脉弦滑。白术健脾燥湿,助茯苓运化水湿为臣;桂枝通阳化气为佐,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使。
-
浮萍丸
《医宗金鉴》卷七十三:浮萍丸:处方:紫背浮萍(取大者洗净,晒干)制法:研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功能主治:祛风解毒。功能主治:白驳风。圆形脱发(油风脱发),皮肤瘙痒病(瘾疹),白癜风,荨麻疹,((疒咅)(疒畾))用法用量:《赵炳南临床经验集》本方用紫背浮萍一斤,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主治:消渴,虚热。
-
腐尽生肌散
《医宗金鉴》卷六十二:腐尽生肌散:处方:儿茶乳香没药各9克冰片3克麝香0.6克血竭9克旱三七9克制法:上药为末。加减:有水,加龙骨(煅)1钱;欲速收口,加珍珠1两,蟹黄(用蟹蒸熟取黄,晒干听用)2钱,或用猪脂油(去渣)半斤,加黄蜡1两,溶化倾碗内,稍温,加前7味调成膏,摊贴之;制备方法:上为末。
-
附子败毒汤
《医宗金鉴》卷六十四:附子败毒汤:处方:羌活3克川附子3克(制)白僵蚕9克(炒)前胡3克连翘4.5克(去心)生黄耆4.5克蔓荆子4.5克陈皮3克防风3克白茯苓4.5克金银花6克甘草15克(节)功能主治:治湿毒瘰疬,漫肿疼痛。用法用量:引用生姜1片,水6(30毫升,煎至200毫升,空腹时温服。
-
甘草大豆汤
《外科精义》卷下引《太平圣惠方》:甘草大豆汤:别名:大豆甘草汤(《医宗金鉴》卷六十九)。处方:甘草90克赤皮葱3茎大豆30克功能主治:治外阴蚀,下疳,湮疮肿痛。用法用量:上药用水600毫升,煮豆熟为度,用槐条1把同煮,取清汁趁热淋浴,冷即再温。浸二三时为度。用法用量:用水3升,煮豆熟为度。
-
更衣丸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卷一:更衣丸:别名:朱砂芦荟丸(《医略六书》卷十八)。备注:方中芦荟苦寒,泻下通便,兼清肝火,朱砂甘寒生津,宁心安神。因芦荟气味秽恶,故用好酒少许以辟秽和胃。各家论述:芦荟,木之脂也,味苦性寒,阳明、厥阴药也,专能泄热降火,润燥通肠,而以麦冬之寒滑多脂者助之,其便有不立通者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