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肾开窍于耳
耳是听觉器官,听觉的灵敏与否,与肾中精气的盈亏有密切关系。肾的经脉上络于耳,耳的听觉功能依赖于肾脏精气的充养,肾的生理病理状况,可由耳反映出来。肾中的精气充盈,髓海得养,则听觉灵敏,分辨力较高。反之,则可见听力减退,或见耳鸣,甚则耳聋。
-
鼓膜
《血证论》卷六:“肾开窍于耳,而肾脉却不上头,肾与心交,假道于心腑小肠之脉,以入耳中,名曰听宫。在其内面,锤骨柄自上而下地嵌附在鼓膜上,并略向后倾斜,止于鼓膜的中央,向内牵拉鼓膜,使之呈漏斗状由鼓膜脐沿锤骨柄向上,鼓膜向前、后分别形成锤骨前襞和锤骨后襞。临床上做耳镜检查时,常可窥见光锥。
-
耳膜
《血证论》卷六:“肾开窍于耳,而肾脉却不上头,肾与心交,假道于心腑小肠之脉,以入耳中,名曰听宫。在其内面,锤骨柄自上而下地嵌附在鼓膜上,并略向后倾斜,止于鼓膜的中央,向内牵拉鼓膜,使之呈漏斗状由鼓膜脐沿锤骨柄向上,鼓膜向前、后分别形成锤骨前襞和锤骨后襞。临床上做耳镜检查时,常可窥见光锥。
-
皮膜
《血证论》卷六:“肾开窍于耳,而肾脉却不上头,肾与心交,假道于心腑小肠之脉,以入耳中,名曰听宫。在其内面,锤骨柄自上而下地嵌附在鼓膜上,并略向后倾斜,止于鼓膜的中央,向内牵拉鼓膜,使之呈漏斗状由鼓膜脐沿锤骨柄向上,鼓膜向前、后分别形成锤骨前襞和锤骨后襞。临床上做耳镜检查时,常可窥见光锥。
-
耳窍
手少阳经,“系耳后,出耳上角”,支者“入耳中,出走耳前”。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五络,皆会于耳中,上络左角(见《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景岳全书》卷二十七:“耳为肾窍,乃宗脉之所聚,若精气调和,肾气充足则耳目聪明;
-
耳轮
概述:耳 (helix)指耳廓边缘部分。见《针灸大成》卷十。分布有直肠下段、尿道、外生殖器、耳尖和耳 1~ ^^脚为耳中穴。耳的功能靠精、髓、气、血的充养,尤赖肾气的和调,所谓“肾开窍于耳”。耳通过经脉与脏腑和全身广泛地联系,因此有将耳壳分区分别隶属于人体各部,并以此作为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的依据。
-
肾耳关系
肾与耳这两个相距很远的器官,人们逐渐发现它们在解剖组织结构和酶的含量与分布方面,在水和电解质平衡生理机制以及对某些药物的药理反应上均有类似之处。特别是:对内耳有毒性的氨基甙类抗生素,对肾脏亦有毒性作用;肾衰、肾透析、肾移植病人出现听力下降,先天性肾功能障碍常伴先天性耳聋;
-
肾主耳
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肾主耳的功能活动和外形状态。肾开窍于耳,耳为肾之官,肾气通于耳,肾气足则耳坚实,听觉聪敏,肾气虚则耳 枯槁,耳鸣,耳聋。《灵枢·脉度》:“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
-
耳目聪明
耳目聪明系指听力和视力良好。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肝肾之气充足,则耳聪目明。《景岳全书》卷二十七:“且耳为肾窍,乃宗脉之所聚,若精气调和肾气充足,则耳目聪明。若劳伤血气,精脱肾惫,必至聋瞆。”
-
耳出血水
耳出血水为病证名。《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耳出血,曰耳衄。”肾开窍于耳,手足少阳经脉循行耳部,故耳衄常见于肝胆火旺、肾虚火旺以及饮酒多怒之人。因肝胆火旺者,常有头痛烦躁,夜寐不安,口苦咽干,关脉弦数等症。治宜滋阴降火,方如六味丸合导赤散、柴胡梅连散之类。也可外治,用十灰散或龙骨末吹耳中。
-
耳衄
耳衄的病因病机:肾开窍于耳,手足少阳经脉循行耳部,故耳衄常见于肝胆火旺、肾虚火旺以及饮酒多怒之人。《冯氏锦囊》:“耳中出血,少阴火动所致。”治法:滋阴降火。方药:可用六味丸合导赤散、柴胡梅连散之类治疗。外治法:用十灰散或龙骨末吹耳中。《疡医大全》卷十三治耳衄用“白龙骨研细吹耳内。
-
耳聪
耳聪系指听力良好,表示肾气充足。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参见耳目聪明:耳目聪明系指听力和视力良好。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肝肾之气充足,则耳聪目明。《景岳全书》卷二十七:“耳为肾窍,乃宗脉之所聚,若精气调和肾气充足,则耳目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