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耳衄
耳衄的病因病机:肾开窍于耳,手足少阳经脉循行耳部,故耳衄常见于肝胆火旺、肾虚火旺以及饮酒多怒之人。《冯氏锦囊》:“耳中出血,少阴火动所致。”治法:滋阴降火。方药:可用六味丸合导赤散、柴胡梅连散之类治疗。外治法:用十灰散或龙骨末吹耳中。《疡医大全》卷十三治耳衄用“白龙骨研细吹耳内。
-
血衄
概述:血衄为病证名。此外,有的文献把牙宣病亦列入齿衄中,如《证治准绳·杂病》:“血从齿缝中或齿龈中出谓之齿衄,亦曰牙宣”。因肺肾阴虚所致者,鼻衄而潮热盗汗,头晕耳鸣,脉细数。衄血除由血热妄行,阴虚火盛迫血妄行,或瘀血内阻血不归经外,尚有阳虚不能固阴、脾虚不能摄血所致者。
-
耳出血水
耳出血水为病证名。《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耳出血,曰耳衄。”肾开窍于耳,手足少阳经脉循行耳部,故耳衄常见于肝胆火旺、肾虚火旺以及饮酒多怒之人。因肝胆火旺者,常有头痛烦躁,夜寐不安,口苦咽干,关脉弦数等症。治宜滋阴降火,方如六味丸合导赤散、柴胡梅连散之类。也可外治,用十灰散或龙骨末吹耳中。
-
衈
衈(ěr,音尔)病证名。指耳内出血,即耳衄。见《红炉点雪·痰火失血》。临床上以肝经火热为多见,亦可见于肾肝阴虚、虚火上炎者。《证治准绳·杂病》:“耳中出血,以龙骨吹入即止。左关脉弦洪,柴胡清肝散;尺脉或躁或弱,六味地黄丸。”或可用知柏地黄汤、龙胆泻肝丸加减。
-
柴胡清肝散
《保婴撮要》卷十三:柴胡清肝散:别名:柴胡栀子散(《保婴撮要》卷十三)。各家论述:《医略六书》:柴胡疏肝郁以达热,桔梗清咽膈以达肝,黄芩清膈热凉肝,连翘清心热散结,川芎入血海以解郁,人参入气海以助化,山栀清利三焦,甘草调和中气。为散,竹叶汤下,俾木郁得伸,则肝火自散而胃气敷化有权,安有口酸之患乎?
-
衄血
《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参见齿衄、耳衄、目衄、鼻衄、舌衄、肌衄等各条。衄血多由血热妄行、阴虚火盛迫血妄行、瘀血内阻血不归经、阳虚不能固阴、脾虚不能摄血所致。治疗可用泻火、清热、凉血、滋阴等法,并可采用补气摄血、导火归元以及活血止血等法。刺灸法:一般直刺0.5~
-
生地麦冬饮
概述:生地麦冬饮为方剂名,出自《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卷六十五方。组成:生地黄、麦门冬各五钱。生地黄5钱,麦冬5钱(去心)。功能主治:主治上焦血热而致的耳窍时流鲜血,尺脉虚数者。胃热耳衄,肾脉虚数者。用法用量:水煎服。煎8分,食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