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帶魚是鱸形目帶魚科帶魚屬的1種 。又名刀魚,白帶魚,牙帶魚。帶魚體長扁側呈帶狀,頭窄長,口大、且尖,下頜長於上頜,牙鋒利,眼大位高,尾部細鞭狀。上頜前端的鉤狀犬牙在閉口時可嵌入下頜窩內;下頜前端具犬牙2對,閉口時外露;上下頜兩側各具側扁尖銳牙一列。頭長爲體高的2倍。眼間隔平坦。體表銀灰度色,無鱗,但表面有一層銀粉,側線在胸鰭上方向後顯著彎下沿腹線直達尾端,背鰭極長,無腹鰭,臀鰭僅棘尖稍露出於皮膚。帶魚肉多且細,脂肪較多且集中於體外層,味鮮美,刺較少,但腹部有遊離的小刺。廣佈於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溫暖海區。我國沿海均產,以東海產量最大,南海產量較少,浙江、山東沿海是產量較多的二個海區,以舟山所產爲最佳。11-12月是盛產帶魚的季節。帶魚肉肥刺少,味道鮮美,營養豐富,鮮食、醃製、冷凍均可。
帶魚棲息於近海泥質海底。在水深 60~100米越冬。產卵時洄游至淺海區或近岸處。除水平移動外,還有顯著的晝夜垂直移動習性。爲兇猛肉食魚類,除產卵和越冬期攝食量較低外,其他時間幾乎都進行強烈的攝食。產卵場很廣,產卵期亦很長,但以4~6月爲盛期,其次爲9~11月。產卵適溫17~23℃。卵爲分離浮性卵,多浮於水中上層。卵徑約爲1.4~2.2毫米,油球一個,油球徑爲0.4~0.5毫米;呈粉紅色。在20℃的水溫下,孵化時間約爲3.5天。初孵仔魚全長約爲5毫米。
帶魚生長迅速, 1齡魚平均肛長 180~190毫米, 重90~110克,可達到性成熟。2齡魚肛長280~290毫米,重300餘克,最大個體肛長達500毫米左右,最大年齡爲8齡。
南方帶魚有南北兩個越冬場。北部越冬場的魚羣於4月上旬從越冬場向西部沿岸洄游,6月到達披山和大陳近岸產卵,產卵後分散在附近海區索餌。12月在海礁、嵊山一帶結成密集魚羣,以後向東北洄游到達越冬場。居海產魚類首位。帶魚肉質鮮嫩,以鮮銷、醃製、罐頭品出售。帶魚皮膚上的虹彩細胞,可作爲裝飾品的銀色塗料和多種醫藥原料。中國爲四大海魚之一,年產量50萬噸,居全國海產魚首位。
5 《*辭典》:帶魚
5.1 出處
《本草從新》
5.2 拼音名
Dài Yú
5.3 別名
鞭魚(《醫林纂要》),帶柳(《福清縣誌》),裙帶魚(《柑園小識》),海刀魚、鱗刀魚(《黃渤海魚類調查報告》)。
5.4 來源
5.5 原形態
體延長呈帶狀,甚側扁,體前部背腹緣幾呈平行狀,向尾部漸細。體長約70釐米。頭狹長,前瑞尖銳,背面以眼間隔處爲最寬,側面平坦,腹面狹窄,吻長而尖。眼中等大,位高,眼上緣達頭背緣。眼間隔平坦,中央微凹。鼻孔小,每側1個,長橢圓形,位於眼前方。口大,不傾斜,口裂後緣達於眼的下方。下頜長於上頜。牙發達,上頜前端有大犬牙2對,尖端具倒鉤,閉口時可嵌入下頜窩內;下頜前端有犬牙2對,較上頜者小,閉口時露於口外。上下頜每側各有側扁而尖銳的牙齒1列。舌及犁骨均無牙。鰓耙細短,大小不規則。體光滑無鱗,側線完全,在胸鰭上方,有顯著彎曲,折向腹面,沿腹緣向後幾成一直線。背鰭長,130~144,起點在鰓孔後上角前方,幾沿背緣的全長。臀鰭107~113,僅刺尖外露。胸鰭短尖,11~12,位較低。無腹鰭。尾長,向後漸細,末端成鞭狀。體銀白色,背鰭及胸鰭淺灰色,具細小黑點。尾呈黑色。
5.6 生境分佈
棲於外海之中下水層,有洄游習性。分佈很廣,我國自黃、渤海至南海均有。
5.7 化學成份
食部每100克含水分74克,蛋白質18.1克,脂肪7.4克,灰分1.1克,鈣24毫克,磷160毫克,鐵1.1毫克,硫胺素0.01毫克,核黃素0.09毫克,尼克酸1.9毫克。鮮帶魚每公斤含碘80微克。每100克含維生素A50國際單位。
鹹帶魚食部100克含水分50克,蛋白質24.4克,脂肪11.5克,灰分13.9克,鈣132毫克,磷113毫克,鐵1.0毫克。
5.8 性味
①《本草從新》:"甘,溫。"
②《醫林纂要》:"甘,鹹,平。"
5.9 功能主治
②《食物宜忌》:"和中開胃。"
5.10 注意
①《藥性考》:"多食發疥。"
②《隨息居飲食譜》:"發疥動風,病人忌食。"
5.11 摘錄
《*辭典》
6 帶魚使用提示
每次約100克
7 帶魚的營養價值
1. 帶魚的脂肪含量高於一般魚類,且多爲不飽和脂肪酸,這種脂肪酸的碳鏈較長,具有降低膽固醇的作用;
2. 帶魚全身的鱗和銀白色油脂層中還含有一種抗癌成分6-硫代鳥嘌呤,對輔助治療白血病、胃癌、淋巴腫瘤等有益;
4. 帶魚含有豐富的鎂元素,對心血管系統有很好的保護作用,有利於預防高血壓、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常喫帶魚還有養肝補血、澤膚養髮健美的功效。
8 帶魚的選購
1. 新鮮帶魚爲銀灰色,且有光澤;但有些帶魚卻在銀白光澤上附着一層黃色的物質。這是因爲帶魚是一種脂肪較高的魚,當保管不好時,魚體表面脂肪因大量接觸空氣而加速氧化,氧化的產物就是使魚體表面產生了黃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