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生不啼

中醫病證名 中醫診斷學 中醫兒科學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chū shēng bù tí

2 英文參考

newborn asphyxia[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3 概述

初生不啼(newborn asphyxia[1])爲病證名[2]。是指嬰兒出生後不能啼哭,或兼呼吸不利的表現[2]。出《全幼心鑑》。又名寤生夢生悶臍生、草迷、嬰兒哭遲[2]。均屬新生兒窒息[2]

4 病因病機

多由難產,或寒氣內追,導致小兒氣閉,不能啼哭,甚至氣絕而悶死[2]

5 症狀

其症輕者,脣口青紫,呼吸微弱;重者,顏面蒼白,手足發冷,呼吸極微[2]

6 辨證論治

氣閉不通者,儘快清除口鼻內的羊水,再將兒倒置,用手輕輕拍打兒背,便可回蘇而發出啼聲[2]

如因寒閉不啼,可用棉絮包裹,暫不斷臍,以艾條紙捻蘸油點火,在臍帶上往來燻之,待暖氣入腹,寒氣一散,自能啼哭,然後再斷臍[2]

若因氣絕而不能啼者,爲其重症[2]

除用上法外,還需配合人工呼吸等急救措施[2]

7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43.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