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气
寒气七气之一。见《诸病源候论·七气候》。指为寒气所伤而产生的恶心呕吐。参见七气条。
-
扬刺
概述:扬刺为古刺法。十二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操作方法:在穴位正中先刺一针,然后在上下左右各浅刺一针,刺的部位较为分散。说明:《黄帝内经太素》“扬刺”作“阳刺”,与阴刺对举。治疗痹证寒邪稽留范围较大。
-
感寒腹痛
感寒腹痛病证名。感受寒邪而致的腹痛。《类证治裁·腹痛》:“感寒腹痛者,气滞阳衰,喜热手按,脉沉迟。治在温中,香砂理中汤去白术。”寒气重者,宜用附子理中丸加味。参见寒气腹痛条。
-
寒冷腹痛
见《圣济总录·心腹门》。《金匮翼·寒冷腹痛》:“腹痛属寒冷者,多是口食寒物,鼻吸冷气,脉涩气阻,则为疼痛。其症四肢逆冷、唇口变青,其脉沉或紧,经云:寒气客于脉中则脉寒,脉寒则缩踡,缩踡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宜大建中汤、附子理中丸等方。参见腹痛、寒气腹痛条。
-
温中煎
《鸡峰》卷十二:方名:温中煎组成:附子2两,川乌头2两,干姜2两,良姜2两,荜茇1两,荜澄茄1两,胡椒1两,红豆1两,桂心1两。主治:脾胃不足,伏留寒气,饮食减少,肌肉消瘦,腹痛下利,胀满滑肠,胸膈膨痞,中寒气逆,干呕恶心,困倦少力,四肢沉重,久虚羸瘦,寒多热少。制备方法:上水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
-
集合刺
集合刺即齐刺。齐刺为古刺法名,为十二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日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指直刺一针,傍入二针,以治疗寒气稽留部位较小而较深的痹症。
-
寒痧
①指寒饮伤中,痧毒寒凝的病证。②寒气外袭所致之痧证《七十二种痧证救治法》:“寒痧,此系外受寒邪,寒气入经,身发潮热。治法,用钱刮两臂臑穴、两曲池穴,用针刺中魁、大骨空、小骨空穴。”③小儿发痧之一种。症见潮热,指尖微冷,怕寒喜热。针曲池、少商、委中。并用藿香、紫苏、橘红、青木香等味煎服。
-
阳虚则外寒
阳虚则外寒为病机。出《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今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栗。”阳虚,指气虚或命火不足,脏腑功能衰弱,抗病能力低下而产生外寒的病证。临床表现为面色 白、畏寒、肢冷、容易感冒等。
-
初生不啼
概述:初生不啼(newbornasphyxia)为病证名。出《全幼心鉴》。又名寤生、梦生、闷脐生、草迷、婴儿哭迟。病因病机:多由难产,或寒气内追,导致小儿气闭,不能啼哭,甚至气绝而闷死。如因寒闭不啼,可用棉絮包裹,暂不断脐,以艾条或纸捻蘸油点火,在脐带上往来熏之,待暖气入腹,寒气一散,自能啼哭,然后再断脐。
-
阳剌
阳剌即“扬刺”,《黄帝内经太素》作阳刺,与“阴刺”对举。十二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指正中刺一针,旁边刺四针而浅,可治疗寒气稽留面积广大而浅的病症。近代所用的梅花针,即衍生于这种多针浅刺法。
-
御寒汤
《兰室秘藏》卷上:方名:御寒汤组成:黄连2分,黄柏2分,羌活2分,炙甘草3分,佛耳草3分,款冬花3分,白芷3分,防风3分,升麻5分,人参5分,陈皮5分,苍术7分,黄耆1钱。主治:寒气风邪,伤于皮毛,令鼻壅塞,咳嗽上喘。用法用量:水2盏,煎至1盏,去滓,食后热服。制备方法:上细切,作1服。
-
肤胀
主证全身肿胀,腹大,皮厚。《灵枢·水胀》:“肤胀者,寒气客于皮肤之间,(鼓^空)(鼓^空)然不坚,腹大,身尽肿,皮厚,按其腹窅而不起,腹色不变,此其候也。”《医醇剩义》谓因宗气失守,虚气无归,寒气流窜周身皮肤,故见腹大身肿皮厚。治宜扶正祛寒,理气化浊,用祛寒建中汤等方。参见风水条。
-
肝胀
《医醇剩义·胀》:“寒气上逆,则两气相积,而肝木怒张,胁下乃肝木之本位,痛引小腹,则壅极而决矣。《金匮翼·胀满诸论》:“肝胀,怒动肝火,逆于中焦,其症口苦脉弦,胁及小腹胀满或痛,发则身热气逆是也。”参见胀病条。《增广验方新编·目部》:“眼珠无故涌出垂下,大便下血,亦有不便血者,名曰肝胀。
-
呕汁
呕汁证名。呕吐清水或涎汁。寒湿乘脾所致。《素问·痹论》:“脾痹者,四支解堕,发咳呕汁,上为大塞。”《内经吴注》卷十二:“寒气乘之故发呕,湿气乘之故涌出涎汁。”详见吐清水、吐涎沫条。
-
阴盛则内寒
概述:阴盛则内寒为病机。病因病机:由于阴邪过盛,导致脏腑气化失常,血脉凝滞或机能衰退,出现水气、痰饮或肿胀等寒性病证。《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帝曰:阴盛生内寒奈何?岐伯曰: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
-
寒交暑
寒交暑“寒”指太阳寒气,“暑”指少阳暑气,以上临下曰“交”。“寒交暑”即太阳寒气交前岁少阳之暑气。《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凡此少阴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先天,地气肃,天气明,寒交暑,热加燥。”
-
休息痢·脾阳虚证
休息痢·脾阳虚证(intermittentdysenterywithsyndromeofexhaustionofspleenyang)是指痢疾日久,脾阳虚衰,以腹痛绵绵,喜按喜温,大便稀溏,夹有少许黏液白冻,形寒气怯,四肢不温,纳少,面白不华,口淡不渴,或肢体浮肿,舌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等为常见症的休息痢缓解期证候。
-
阴肿疝气
概述:阴肿疝气为病证名。出《婴童百问》。病因病机:多属肝肾气虚,及坐卧寒湿之地,冷气凝滞,或啼叫怒气,闭击于下,结聚不散而成;亦有因肝经湿热下注阴器所致者。辨证论治:寒气凝滞的表现为阴囊清冷;湿热下注的表现为红肿痛甚。前者治宜理气散寒,兼以利尿,用五苓散;后者治宜清热利湿,用龙胆泻肝汤。
-
乳疽·热毒炽盛证
定义:乳疽·热毒炽盛证(mammarydeepabscesswithblazingheat-toxinpattern)是指热毒炽盛,以乳房结块增大,疼痛剧烈,皮色微红,伴高热烦渴,便秘溲赤,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数为常见症的乳疽证候。出《诸病源候论》四十卷。又《校正外科大成》:“乳痈、乳疽生于乳房。由肝气郁结,胃热壅滞而成也。”
-
温气
温气①指阳气。《素问·调经论》:“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②指邪热之气。《素问·至真要大论》:“火淫所胜,则温气流行。”
-
往来寒热疟
往来寒热疟病名。《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二:“夫往来寒热疟者,由寒气并于阴,则发寒;风气并于阳,则发热。阴阳二气,更实更虚,故寒热更相往来也。”证见往来寒热,发歇无时,发病时面色青黄,甚则经年不差,形体瘦弱等。治用人参散吐方、乌梅圆、神效方等。参见疟疾条。
-
心疝
诸疝分类中之一种。指心痛、唇口变青、四肢逆冷之证。出《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多因阴寒之气上冲于心所致。《诸病源候论》卷二十:“疝者痛也,由阴气积于内,寒气不散,上冲于心,故使心痛,谓之心疝也。治宜温散寒邪,方用牡丹丸、橘皮益智汤等方。
-
小儿中风不随
小儿中风不随为病证名。小儿感受风邪,四肢缓纵,不能随意运动。《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三:“小儿中风不随者,因风邪中于肢节,客于筋脉。若风挟寒气者,即拘急挛痛;若挟于热者,则缓纵不随。”治宜分辨寒热,以疏风通络为法。
-
向向
向向亦作“响响”,犹言“膨膨”。腹胀貌。《灵枢·杂病》:“厥而腹向向然,多寒气。”
-
陷脉
陷脉①寒邪陷于经脉,使气血凝滞在肌肉腠理之间,久则成瘘疮。《素问·生气通天论》:“开合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陷脉为瘘。”②指筋骨肌肉凹陷处的俞穴。《灵枢·小针解》:“故针陷脉则邪气出,针中脉则浊气出,针太深则邪气反沉。”
-
下焦吐
见《活法机要·吐证》:“下焦吐者,皆从于寒,地道也。其证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小便清利,大便秘而不通。治法当以通里攻下药通其秘塞,温其寒气。大便渐通,复以中焦药和之,不令大便秘结而自愈也。”可选用半硫丸、木香匀气散、附子理中汤等方。
-
瘜肉
是指寄居于人体组织上的赘生物,一般表面光滑、触之柔软而不痛,多发于鼻腔或肠腔内壁,多为良性。《黄帝内经灵枢·水胀》:“肠覃何如?岐伯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恶气乃起,瘜肉乃生。”如鼻瘜肉:《圣济总录》一百十六卷:“附着鼻间,生若赘疣,有害于息,故名息肉。”
-
郁冒
《素问·至真要大论》:“郁冒不知人者,寒热之气乱于上也。”《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郁冒不仁,言寒气乘虚中人,如物蒙罩其首,恍惚不省人事,比之眩昏更重。”参见厥证,郁厥、血厥条。
-
厌不能发
厌不能发为病证名。《黄帝内经灵枢·忧恚无言》:“人卒然无音者,寒气客于厌,则厌不能发,发不能下至,其开阖不致,故无音。”古人则认为声哑无音系由寒邪客于会厌,会厌开阖不利所致。
-
子门
子门为人体部位名。出《黄帝内经灵枢·水胀》:“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衃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子门当指子宫颈口。《类经》:“子门,即子宫之门。”
-
壮热
概述:壮热(highfever)为症状名。是指感觉躁热难受,体温升高明显,身热灼手,或伴有恶热烦渴的表现。发热热势壮盛,属于高热的范围。病因病机:《诸病源候论·伤寒挟实壮热候》:“伤寒,是寒气客于皮肤,搏于血气,腠理闭密,气不宣泄,蕴积生热,故头痛、体疼而壮热。”热实者,粪黄而臭;多见于外感病邪热盛实者。
-
中风不随
中风不随为病证名。小儿感受风邪而引起四肢运动障碍。《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三:“夫小儿中风不随者,因风邪中于肢节,客于筋脉。若风挟寒气者,即拘急挛痛;见于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治宜疏风清热。用小续命汤加减。
-
致
《灵枢·病传》:“大气入脏,腹痛下淫,可以致死,不可以致生。”参“致密”。《素问·调经论》:“神不足者,视其虚络,按而致之。”其开阖不致,故无音。”《素问·脏气法时论》:“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素问·五常政大论》:“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
-
直针刺
十二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操作方法:持捏起穴位处皮肤,将针沿皮下刺之。用夹持押手,将患处皮肤提起,然后将针沿皮刺入,针可直入无避。直针刺的用途:直针刺法进针较浅,适应于治疗浅表络脉等部位的病症。治疗寒邪痹症稽留于肌表。
-
瘴气
瘴气是中国南方山林荒野特有的病邪之统称,包括疟邪等。《诸病源候论·瘴气候》:“夫岭南青黄芒瘴,犹如岭北伤寒也。假令本有冷,今得温瘴,虽暴壮热烦满视寒,正须温药汗之,汗之不歇,不妨寒药下之。其一日二日,瘴气在皮肤之间,故病者头痛恶寒,腰背强重。
-
脏寒腹胀
脏寒腹胀证名。脏气虚寒所致的腹胀。因真阳素虚,脏气不足,又口食冷物,身得寒气,阴寒痞寒所致。治宜温阳散寒。肝肾虚寒,腹冷如冰,大便不实或小便不利,治宜温阳补肾,用金匮肾气丸。脾肺虚,不思饮食,言语轻微,治宜理中散寒,用理中汤。手足逆冷,回阳救逆,用四逆汤。参见腹胀、内伤腹胀条。
-
胎前脚气
胎前脚气病证名。指妊娠期间患脚气病。清·吴悔庵《秘传内府经验女科》:“妊娠下元虚怯,寒气所淫,因寒从足起,故两脚胫肿痛,名曰脚气。宜鸡鸣散治之。”
-
思噎
思噎病名。五噎之一。出《诸病源候论·否噎病诸候》。《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六:“思噎者,心悸动,喜忘,目视(目巟)(目巟)。此皆忧恚嗔怒,寒气上入胸膈所致也。”参见五噎、噎条。
-
水沫疮
水沫疮为病证名。指腿间疱疹,因冷水沫后而加重者。《扁鹊心书》:“小儿腿胻间有疮,若以冷水洗之,寒气浸淫,遂成大片,甚至不能步履”,为水沫疮。可用葱、椒、葱煎水洗后,再以百花散掺之。
-
石痈
出《肘后备急方》卷五。《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二:“石痈者,亦是寒气客于肌肉,折于血气,结聚所成。若久不愈,服黄芪当归散,外用阳和膏掺桂射散贴,促其消散。服没药丸或阳和汤加减,外敷捣烂之商陆或外贴阳和解凝膏,并配合针灸;溃后及体虚者宜托里透发,服千金内托散与阳和汤化裁,或十全大补汤以温补气血。
-
胜复
《类经》:“六气盛衰不常,有所胜则有所复也。”一年中,若上半年有太过的胜气,下半年当有与之相反的复气。古人用胜复之说说明自然气候的相胜相制的现象,进而探讨疾病流行、病机、预后以及治疗的关系。《素问·至真要大论》:“治诸胜复,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
肾胀
肾胀证名。胀病之一。由下焦虚寒所致。《灵枢·胀论》:“肾胀者,腹满引背,央央然腰髀痛。”《医醇剩义·胀》:“肾本属水,寒气乘之,…故腹满引背,时形困苦,腰髀痛则下元虚寒,营血不能流灌也。当温肾祛寒,温泉汤主之。”
-
舌本缩
舌本缩为病证名。《疡医大全》卷十五:“人舌缩入喉咙,不能言语者,乃寒气结于胸腹之故。”舌缩为舌象。出《备急千金要方》。又名舌短、阴强舌。因寒凝胸腹者,症见舌缩而四肢厥冷,脉象沉伏,治宜温中祛寒;因心脾积热者,症见舌缩难言,蒸蒸发热,脉沉而数,治宜清心开窍。
-
伤风嗽吐
指小儿伤风咳嗽而吐痰涎的病证。多由风邪入于肺胃,入里化热,灼液成痰,痰结胸中,以致肺气不宣而成。《幼科金针》:“伤风嗽吐者,寒气滞于胸中,肺气不顺,连嗽不止而吐也。”常伴有发热、恶寒等全身症状。热重口渴者,宜清宣和胃,用桑菊饮合泻白散加减;恶寒,口中气冷者,宜温散降逆,用止嗽散加减。
-
腮喉痈
腮喉痈病名。系指生于腮下之痈。又名兜腮痈。本病多因郁积寒气而发。
-
肉肓
肉肓为解剖结构名。《黄帝内经灵枢·胀论》:“此言陷于肉肓,而中气穴者也。”膜原指胸膜与膈肌之间的部位。《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王冰注:“膜,谓膈间之膜;原,谓膈肓之原。”丹波元简认为:“盖膈幕(膜)之系,附着脊之第七椎,即是膜原也。”(《医剩附录·募原考》)。
-
热气
热气①六气之一,夏令主气,也是自然界致病因素之一。《素问·疟论》:“夏伤于暑,热气盛,藏于皮肤之内。”②病因病理学名词。指因气机不宜,阳气郁积而变化为可导致疾病的邪气。《素问·举痛论》:“悲则心系急…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
癖饮
癖饮为病证名,一名饮癖,痰饮之一。《诸病源候论·痰饮诸病候》:“此由饮水多,水气停聚两胁之间,遇寒气相搏,则结聚而成块,谓之癖饮。在胁下弦互起,按之则作水声。”痰,古作淡,淡与澹通,形容水的淡荡流动;饮,水也,故亦有称为“淡饮”、“流饮”者。出《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
-
皮腠
皮腠指皮肤腠理,为人体卫外的屏障。见《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寒气及体,君子周密,民病皮腠。”
-
膜原
人体部位名·膜原:膜原为人体部位名。《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肠胃,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王冰注:“膜,谓鬲间之膜;原,谓鬲肓之原。”温病辨证·膜原:明代吴有性将膜原用于温病辨证,指温病辨证中指邪在半表半里的位置。《温疫论》:“邪在膜原,正当经胃交关之所,故为半表半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