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源流长,医术高超海内闻
浙江中医外科起源于新石器时代。余姚河拇渡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的骨器说明,早在六、七千年前,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就掌握了简单外科工具的制造技术,并学会用它们穿刺引流,治疗简单的外科疾病。骨器分三种:骨锥(其尖打磨极精细,可作砭刺用),骨簇(分挺、锋两个部分,锋甚易刺入皮肉),管状针(其中一些无眼孔者,显然不是用来缝制兽皮衣服,而是用作刺砭)。这和史料记载的我国早在新石器时代至奴隶社会时期即已发明“砭针”等外科医疗工具的论述是相一致的。
浙江有关外科医疗活动大约出现于南北朝之际,最早的外科医生当推上虞人孙溪叟。孙氏初为家奴,南朝宋文帝元嘉初生(公元424年)逃入建安,后行医民间。孙氏对疮疡有独特疗法,凡疮疡流血不止者,应手即止,疮疡敛口而愈。稍后,武康人姚僧垣总结当时外科证治经验,编著《中医外科学的不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中医名较盛、影响较大的有:湖州的“潘氏外科”和“杨咏仙外科”,德清俞氏的“下高桥外科”和“吕蒙飞外科”,乐清的“黄氏外科”,慈溪陈氏的“岭南外科”,兰溪胡氏的“上房顶外科”,宁波“张懋炽外科”,杭州的“余步卿外科”等。
- 温热大家王孟英,学派内涵越、吴、皖
- 究药性《折衷》《化义》,补阙漏《从新》《拾遗》
- 四明药学有专家,《大明》《拾遗》载史册
- 设药局旨在惠民,纂《局方》裴、陈联袂
- 中医妇科勤临床,善于著述传经验
- 医儿科素发达,种痘技术播海外
- 伤骨科响誉民间,名医世家齐争辉
- 祈长寿倡导“养生”,汉、魏起代有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