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经上
经来或前或后,名曰愆期。此由脾胃虚弱,冲任损伤,气血不足。宜服,兼服调经丸。
加减
人参(三钱) 白术 茯苓 甘草(各五钱,炙) 白芍 当归身 陈皮 香附 牡丹皮(各一钱)
水煎食前服。
白毛乌骨未炖雄鸡一只,约重一斤。以糯米喂养七日,勿令食虫蚁,以绳缢死,干 其毛,去肚内杂脏不用。纳生地黄,熟地黄、天门冬,麦门冬各二两于鸡肚内。以好酒十碗,文火煮烂,取出肚内药,将鸡连骨用桑柴火焙干,仍以前煮过生地黄等,又浸又焙,至鸡骨肉枯为度,研极细末。再用人参五钱,肉苁蓉(酒洗净)、破故纸(炒)、砂仁、当归身、白术、川芎、丹参、茯苓、甘草(炙)、杜仲(盐水炒)各一两,香附米(醋制)四两。共为细末,入鸡骨绞肉和匀,酒面糊丸,空心米汤下五十丸。
形瘦经少,此气血弱也。宜服。
加味四物汤
熟地黄 当归 川芎 白芍 人参 香附(童便制) 甘草(炙)
姜枣为引。
经多不问形肥形瘦,皆属于热。宜服,兼服三补丸(或单服增味四物汤亦可)。
增味四物汤
熟地黄 当归 川芎 白芍(各一钱) 黄芩 知母(酒炒) 黄连(姜汁炒) 黄柏(酒炒) 甘草(各五分)
姜为引,水煎服。
三补丸
黄芩(酒炒) 黄柏(酒炒) 黄连蜜丸白汤下。
经来白色,五心烦热,小便作痛,面色青黄,乃血气虚也。亦忌凉药,宜服乌鸡丸(方见前),半月即有孕。
经后腹痛,此虚中有滞也。宜服加味八物汤。
加味八物汤
人参 白术(蜜炙) 茯苓 甘草(炙) 熟地黄 当归 白芍 川芎 木香 香附(童便制) 青皮 姜枣为引,水煎食前服。
经来寒热,四肢厥冷,大汗不止,呕吐 虫,痰气紧满,百无一生,不治之症也。
经来误食生冷,忽然作渴,遍身潮热,痰气急满恶寒,四肢厥冷,名曰触经伤寒。急服五积汤。
五积汤
浓朴(八分,姜汁炒) 陈皮(一钱) 桔梗(八分) 苍术(二钱) 川芎(七分) 白芷(七分)白茯苓(八分) 当归(八分) 香附(酒炒,八分) 半夏(七分,姜汁制) 枳壳(八分,麸炒)肉桂(七分) 甘草(六分) 白芍(酒炒,八分) 麻黄(一钱,去节) 青皮(八分) 姜三片,葱一茎,水煎温服。
妇人伤寒,或劳役或怒气,身体发热,适遇经行,以致热入血室,或血不止,或血不行,昼则安静,夜则谵语,如见鬼神者是也。若热因外邪由表而入者,宜一;若或怒或劳,火由内生,其人多汗而无表证者,宜;若病虽渐愈而元气素弱,热未退,血未止者,宜;若脾气素虚者,宜;若血热多滞者,宜加味。
柴胡 白芍(各二钱) 黄芩 生地黄 陈皮(各一钱五分) 甘草(八分)
水一钟半,煎七分,温服。如内热甚者,加连翘(去心)一钱。外邪甚者,加防风一钱;热在阳明而兼渴者,加天花粉一钱,或一钱。
白芍 麦冬(去心,各二钱) 牡丹皮 茯苓 黄芩 生地黄(各一钱) 石斛(七分)
水一钟半,煮七分,食远温服。如骨蒸多汗,加地骨皮一钱五分;如兼外邪发热,加柴胡一钱;热甚头痛者,加石膏一钱,小便闭涩者,加木通一钱。
人参 当归 山药(酒炒,各二钱) 熟地黄(三钱) 陈皮 炙甘草 柴胡(各一钱) 升麻(炒,三分)
水二钟,加生姜三五片,煎八分,食远温服。如无外邪,除去柴胡;如火浮于上,除去升麻。
人参 黄 (炙) 白术(蜜炙) 茯苓 枣仁(各二钱) 远志(制) 当归(各一钱) 木香 炙甘草(各五分)
水二钟,加圆眼肉七枚,煎七分服。
柴胡 半夏(制) 黄芩 人参(各一钱) 牡丹皮 当归(各七分) 红花 甘草(各四分)
姜三片,枣二枚,水煎服。
冲脉任脉起于胞中,为血之海,寒气冲之,血涩不行,成瘕作痛。若暂见停蓄而根盘未固者,宜服。
济川煎
当归(三钱) 熟地黄 牛膝(各二钱) 乌药(炒) 肉桂(各一钱) 桃仁(七粒,捣如泥)
水二钟,煎八分,食前服。
肠覃,亦行经时寒入阴户,客于大肠,以致血凝。经虽行而血少,其腹渐大,亦如有孕,俗名胎漏。其妇壮盛,半年自除,若虚弱者,必成胀满。宜枝桃仁汤。
桂枝 槟榔 枳壳(炒) 白芍 生地黄(各一钱半) 炙甘草(五分) 桃仁(三十粒,捣如泥)
姜三片,枣二枚,水煎空心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