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治法具体运用
理湿法
是用燥湿或淡渗的药物以祛除湿邪的一种内治法。适用于外科疾病由湿邪所致之证。外科疾病中由湿邪而致者,多夹热,其次夹风、夹寒。因此,理湿法很少单独使用,多结合清热、祛风、散寒等法,以达到治疗目的。理湿法分为祛风除湿、清热利湿、健脾理湿等三法。
1.祛风除湿法
用于风湿袭于肌表之证,如白癜风。常用方剂如稀莶丸。
2.清热利湿法
用于湿热证,如湿疹、漆疮,患处肌肤掀红作痒,滋水淋漓,伴有胸闷呕恶,腹胀腹满,神疲乏力,纳食不佳,舌苔厚腻者。常用方剂如、革蘚。若患部灼热肿胀疼痛,则系热重于湿,如委中毒、附骨疽等,常用方剂如;若病变在肝经部位,因湿热引起的蛇串疮、囊痈等,.常用方剂如。
3.健脾理湿法
用于脾虚运化失司,水湿外泛肌肤,如脾虚型湿疹,皮肤糜烂、渗液、肥厚,病势缠绵不愈,舌质淡,舌体胖大或边有齿痕,脉濡缓或弦滑者。常用方剂如除湿、。
湿为黏腻之邪,易聚难化,一般来说,在上焦者宜化,在中焦者宜燥,在下焦者宜’利。外科疾病兼有胸闷呕恶,腹胀腹满,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苔厚腻者,用燥湿法。下肢疮疡,皮肤病有糜烂渗液者,多用利湿法。理湿之药每多伤阴,故阴虚、津液亏损者宜慎用。
(七)行气法
是用理气的药物使气机流畅、气血调和从而达到坚止痛目的的一种内治法。适用于外科疾病因气机郁滞所致之证。局部肿块坚硬,不红不热,或肿势皮紧内软,随喜怒而消长,如气瘿、乳癖、乳岩等病。因气血之间关系非常密切,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所以行气法多与活血药配合使用。常用方剂如、。
行气一法,在外科疾病中虽应用非常广泛,但一般很少单独应用,除与活血药配合使用外,还常与祛痰、和营、清热解毒等法合用。行气的药物,多有香燥辛温特性,容易耗气伤阴,若气虚,阴伤或火盛者,均应慎用或禁用。
和营法
是用调和营血的药物使经络疏通、血脉调和流畅,从而达到疮疡肿消痛止锣哟的一种内治法。适用于外科疮疡经络阻塞、瘀血凝滞之证。肿疡或溃疡肿硬疼痛不减,结块色较淡或不红或青紫,或皮肤病中有结节、赘生物、毛细血管扩张、紫癜等,如瘰疬、瘿、白疤等。常用方剂如桃红、瘀汤。
和营法虽常用,但很少单独应用,往往根据疾病的不同原因,与其他法并用,如有寒邪者,宜与祛寒药同用;血虚者,宜与养血药同用;痰、气、瘀互结为患,宜与理气化痰药同用。和营药物,一般性多温热,所以火毒炽盛者,不应使用,以防助火。对气血亏损者,破血药也不宜过用,以免伤血。
内托法
是用透托和补托的药物使疮疡毒邪移深就浅,早日液化成脓,并使扩散的证候趋于局限,邪盛者不致脓毒旁窜深溃,正虚者不致毒邪内陷,从而达到脓出毒泄、肿消痛止目的的一种内治法。适用外科疮疡中期的有脓阶段。内托法又分为透托法和补托法二种。
1.透托法
用于肿疡脓成,毒盛正气不虚,尚未溃破或溃而脓出不畅实证者。常用方剂如。
2.补托法
用于肿疡毒势方盛,正气已虚,不能托毒外出,以致疮形平塌,根盘散漫,难溃难腐,或溃后脓水稀少,坚肿不消,伴身热,精神不振,面色少华,脉数无力等气血不足者,常用方剂如;伴精神萎顿,肢冷自汗,身微热或体温反而低于正常,苔薄白,舌质淡,脉沉细等阳气已衰者,常用方剂如神肉托散;伴骨蒸潮热,颧红,舌光质红,脉细数等阴虚者,常用方剂如竹叶黄芪汤。
透托法不宜用之过早,肿疡初起未成脓时勿用;补托法在正实毒盛情况下,不可用之,否则不但无益,反能滋长毒邪,使病邪加重。此外,内托法一般不单独应用,常与他法合并应用,如消托并用。
补益法
是用补虚扶正的药物使体内气血充足,消除各种虚弱现象,恢复人体正气,助养新肉生长,促进疮口早日愈合的一种内治法。适用于外科疾病之阴阳气血不足之证。补益法又分为益气法、养血法、滋阴法、温阳法等四法。
1.益气法
用于外科疾病伴有呼吸短气,语声低微,疲倦乏力,自汗,饮食不佳,舌淡苔少,脉虚无力者。常用方剂如四君汤。
2.养血法
用于外科疾病伴有面色苍白或萎黄,唇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发麻,脉细无力者。常用方剂如。
3.滋阴法
用于外科疾病伴有口干咽燥,耳鸣目眩,手足心热,午后低热,形体消瘦,舌质红少苔,脉细数者。常用方剂如。
4.温阳法
用于外科疾病伴有大便溏薄,小便频数,肢冷自汗,少气懒言,倦卧嗜睡,舌质淡,苔薄白,脉微细者。常用方剂如。
正虚外邪未尽,不能过早使用补益法,以免留邪为患,必要时扶正祛邪并用;用补益药时,要注意脾胃的运化功能,如脾胃的运化较差,可适当加入醒脾理气的药物,增强脾胃的吸收功能,达到补而不滞;外科疾病单纯虚证较少见,往往气血两虚、阴阳互伤,所以应用时,常常气血双补、阴阳双补。此外,乳房病或皮肤病中兼冲任不调者,用补肾法以调冲任。
养胃法
是用调理脾胃的药物,使脾胃健运,纳谷旺盛,从而促进气血生化的一种内治法。适用于外科疮疡溃后,脓毒已泄,病势已衰,而胃纳不佳之证。养胃法又分为理脾和胃法、和胃化浊法及清养胃阴法等三法。
1 理脾和胃法
用于脾胃虚弱,运化失职,如溃疡兼见胃纳不佳,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濡者。常用方剂如。
2.和胃化浊法
用于湿浊中阻,胃失和降,而见有胸闷欲呕,胃纳不佳,苔薄黄腻,脉濡滑者,常用方剂如。
3.清养胃阴法
用于胃阴不足,而见有口干少津而不欲饮,胃纳不香,舌质光红,或伴口糜,脉细数者,常用方剂如。
理脾和胃、和胃化浊两法的应用,其适应证中均有胃纳不佳现象,但前者适用于脾虚而运化失常,后者适用于湿浊中阻而运化失常,区别要点在于苔腻之厚薄、舌质之淡与不淡,以及有无便溏、胸闷欲呕之间。而清养胃阴之法,重点在于抓住舌质光红之症。假如三法用之不当,则更增胃浊或重伤胃阴。
以上各种内治疗法,虽每法均各有其适应证,但病情的变化错综复杂,因此,在治疗时应根据全身和局部情况、病程阶段,按病情的变化和发展,抓住主要矛盾,数法合并使用,才能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