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风论治
(雷头风附)
风邪上干,新感为头痛,深久则为头风。其症头巅重晕,或头皮麻痹,或耳鸣目眩,眉棱紧掣。旧素有痰火,复因当风取凉,邪从风府入脑,郁而为热为痛,甚则目病昏眩。头风不治必害眼。当分偏正、左右、寒热、气血治之。痛在正顶,多太阳经风郁,宜川芎、羌活、蔓荆、苏叶等散之。太阳经从额至颠,络脑后也。痛在左右,多少阳经火郁,宜甘菊花、丹皮、山栀、桑叶、钩藤等发之。少阳经从头角下耳,及耳之前后也。痛偏左为风虚,宜川芎、、防风、薄荷。痛偏右为痰热,宜苍术、半夏、黄芩、石膏。气虚者为劳,加川芎、天麻。血虚者善惊,加薄荷、白芷。热痛者恶热,。冷痹者畏寒,。
寒热久郁,发时闷痛,欲绵裹者多痰,加酒芩。荆芥、川芎、薄荷、石膏、细辛。风兼热者,、。寒挟湿者,加苍术、白芷。痛连齿龈者,加荆芥、薄荷。痛掣眉棱者,。鼻流臭涕者,芎犀散,或搐鼻出涎。脑后筋掣者,钩藤、荷叶边、连翘、苦丁茶、甘菊。气上攻痛者,。年久不愈者,乌头、南星末,葱汁调涂太阳穴。妇女血分受风者,养血祛风汤。其有因胆火上逆、为晕痛,治宜泄热者,用羚羊角、生地、丹皮、甘菊、苦丁茶、嫩桑叶。因肝阳乘胃,为呕吐,治宜熄风者,用茯神、甘菊炭、钩藤、,薄荷、山栀。因肝阴虚,内风动,治宜滋液者,用去参、姜、桂,加鸡子黄、白芍。因暑热上蒙清窍、治宜清渗者,用石膏、荷梗、薄荷、羚羊角、通草、苡米。因阴伤阳浮,齿痛筋惕,治宜镇摄者,用阿胶、牡蛎、生地、人参、白芍、钩藤。因内风头痛,泪冷目昏,治宜润养者,用杞子、首乌、茯神、白芍、柏子仁、甘菊炭。头脑鸣响,状如虫蛀,名天白蚁者,茶子末吹鼻效。头多白屑作痒者,零陵香、白芷煎汁,入鸡子白搅匀敷。雷头风肿痛起块,憎寒壮热,脑震如雷鸣者,、解雷汤。雷头风病在三阳,不可过用寒凉重剂,诛伐无过,河间立。脑风项背怯寒,脑户穴冷者,。首风因于新沐,汗多恶风者,、。余参头痛门治。
浮为风,紧为寒。浮滑为风痰,洪数为风热。阳弦为头痛,细而坚为湿。弦而涩为气虚,芤为血虚。滑为痰厥,头痛脉急短涩者死。凡诊寸脉短者头痛,寸口紧急,或浮或短或弦,皆主头痛。
〔气虚〕 见一卷中风。
〔血虚〕 见一卷中风。
〔热痛〕 见二卷失音。
〔冷痛〕 炮川乌 石膏 炒 荆 防 芎 草(各五钱) 天麻 制南星 白 羌活地龙 全蝎 白芷(各二钱半) 乳香 没药(各一钱二分) 为末,每服五分,茶调下。
〔痰痛〕 见一卷中风。
〔风热〕 见一卷伤风。
〔风热〕 甘菊花 旋复花 防风 枳壳 羌活 石膏 蔓荆子 甘草(各一钱五分) 姜(三片)
〔痰湿〕 见一卷中风。
〔齿龈〕 钩藤 陈 夏 防 苓 参 草 麦冬 石膏 甘菊 或加生地、荆芥。
〔臭涕〕芎犀散 川芎 朱砂 石膏 片脑 人参 茯苓 炙草 细辛 犀角 山栀 麦冬 阿胶
〔搐鼻〕 细辛(二茎) 瓜蒂(七个) 丁香(三粒) 糯米(七粒) 麝香(各一分半)
研匀,用豆许,随病左右搐鼻,出涎即愈。
〔气攻〕 全蝎(二十一个) 地龙(六条) 土狗(二个) 五倍子(五钱)
为末,酒调摊贴太阳穴。
〔血风〕养血祛风汤 芎 归 荆 防 羌 辛 地 夏 草 本 石膏 旋复 蔓荆(各五分) 姜 枣
〔滋液〕 见一卷中风。
〔雷头〕解雷汤 落帚子(三钱) 升麻 川芎 苍术(各一钱) 先煎荷叶水,加姜,再入药,煎七分服。
〔脑风〕神圣散 (半生半炒) 麻黄 细辛 藿香 等分为末,薄荷下。
〔首风〕 川芎(四两) 天麻(一两) 蜜和,每作十丸,以一丸细嚼,茶酒任下。
〔首风〕 新白芷不拘多少,挫细,以浸,晒干研,蜜丸弹子大,每一丸细嚼,下,一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