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症论治
痢多发于秋,即《内经》之肠 也。症由胃腑湿蒸热壅,致气血凝结,挟糟粕积滞,进入大小腑,倾刮脂液,化脓血下注,或痢白,痢红,痢瘀紫,痢五色,腹痛呕吐,口干溺涩,里急后重,气陷肛坠,因其闭滞不利,故亦名滞下也。俗以白属寒,赤属热,不知白伤气分,赤伤血分,赤白相间,气血俱伤。伤气分则调气,、。伤血分则和血,四物或加减。易老所谓调气则后重除,和血则便脓愈也。然论致痢之由,其暑湿伤胃者,郁热居多,生冷伤脾者,寒滞为甚,入手宜分。气陷则仓廪不藏,阴亡则门户不闭。由脾伤肾,势所必然。故郁热者清之,芩连。寒滞者温之,香砂、香砂。
积滞者导之,、熟。腹痛者和之,加木香。气陷下者举之,。虚滑者摄之,赤石脂。脂液涸者润之,猪脏汤、。久不愈者补而固之,加炮姜、肉桂、木香、肉果、乌梅、牡蛎。痢止后调之,。治法尽此矣。而症之寒热虚实,宜细审焉。凡痢挟热者多实,初起外受暑热,内因停滞,绕脐痛胀,烦渴迸迫,下痢鲜红,脉洪滑者,宜清火导滞。、芍药汤去桂。如挟虚感寒,生冷不节,脾失转输,因而呕逆,下痢白脓,脉弦弱者,宜温理脾胃,兼佐行气。香砂。盖因寒伤脏,忌用苦寒下夺也。况所痢脓垢,皆大小肠脂液所化,已非胃腑宿食,不得误认积滞,肆行攻下,剥削殆尽,但见下利血水,或如屋漏水,即须温摄。加苓、术、茴香、肉果。如痢纯血,鲜红成块者,多心脾伏热。用、白芍、丹皮。黑栀、黑荆芥、生地。若未止,。其血紫黯稀淡,乃阳虚不能摄阴,宜温调其气,非炮姜不治。加木香。痢色黑有二,焦黑者热极反兼胜己之化,芩芍汤、。光如黑漆者为瘀血,。纯下清血者,为肠胃风袭,加枳、荆、防。五色痢乃五脏气化并伤。
昔人以为肾损,盖不液不守,精室受伤,治必益火消阴,实脾防水,兼理其气。。赤白痢由冷热不调。,。痢纯白乃脏寒气滑,与暴注属热不同,或如冻胶,如鱼脑,由气分致病,为脏寒滞下。
先用沉香、白蔻、木香、小茴、砂仁。次用加香、砂。白痢初起,里急后重,为湿郁化热。加香、砂。痢稀白肢冷腹痛不已,。痢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先白痢,后下脓血者,。先白痢,后下鲜血者,阿胶。先痢脓血,后变青黑杂色,腹痛倍常者,。先脓血,后变白沫白脓者,加炮姜、赤石脂。下痢发热者,疏其邪,。腹痛身微热者,和其营。。一种阴虚下血发热,烦渴至夜转剧者,急宜救液存阴。、、。下痢渐减,津液枯燥,肛门涩滞者,猪脏汤。痢后便秘后重,由气虚下陷者,升其阳则阴自降。补中加防风。脓血稠粘,挟热后重,烦渴脉洪者,。湿热下痢后重者,。风邪伤卫,后重不除者,。虚滑而后重者,痢后不减,真人。
虚滑而腑阳向衰者,加人参。里急仍不得便,属气滞,。里急频见污衣者,为气脱,补中益气汤去、加肉果。洞泻不止,真人养脏汤。下利大孔痛,火因泻陷,升其气则痛自定,补中益气汤。
〔噤口痢〕乃热气自下冲上而犯胃口,肠中传导,皆逆阻似闭。宜人参、石莲、石菖蒲、竹茹、茯苓、麦冬、粳米。丹溪用人参、石莲、黄连浓煎,加姜汁冲服。但得下咽便开,如胃虚呕逆,加丁香。
肝邪乘脾呕逆,加丁香、白芍、青皮、黄连、乌梅肉。久痢噤口不食,非大补胃气,兼行津液,不能开。香砂四君汤加扁豆、薏仁、藿香、煨、粳米。得胃气一醒思食,宜,少加橘皮。
〔休息痢〕屡止屡发,经久不愈,。因兜涩太早,积滞未清者,加茯苓、枳实。因饮食失节者,香连丸加楂肉、神曲。因中气下陷者,补中益气汤。因脏寒虚滑者,。
〔风痢〕纯下青沫,苍术。寒痢白如鸭溏,肠鸣痛坠不甚,理中汤、诃子肉汤。暑痢面垢烦冤,燥渴引饮,。湿痢身重腹满,红黑混浊,。脾湿血痢,。气痢下如蟹沫,气痢丸。
疫痢时邪传染,一方相似,加减。蛊蛀毒痢,血如鸡冠,。蛲虫痢虫形极细,从谷道溢出,以纳下部,内服芜荑丸。疟后痢,痢后疟,东坡。疟痢齐发,。洞泻不止,厥逆,。胎前赤白痢,加胶艾。胎前痢,产后未止,最危。驻车丸,加减。
〔协热下利〕由上受温暑湿热之邪,循募原下陷肠胃,或血水,或粘腻,皆湿热传化,宜用分消,清热利湿。如浓朴、黄芩、茯苓、、猪苓、泽泻、广皮、扁豆,甚则加黄连。
凡治痢与治泻异,水泻由清浊不分,可利小便。痢则邪毒胶滞,津液枯涩,大忌分利,且痢久必伤肾,肾阴亏,宜滋液。、。肾阳虚,宜益火,如,及沉香、桂、附、益智。以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也。
故痢久先温脾,不应,即温肾。丹溪以先泻后痢为脾传肾,为贼邪,难治;先痢后泻为肾传脾,为微邪,易愈。
故治痢以脾肾为要。
噤口痢由热气自下上冲而犯胃口,肠中传导,皆逆阻似闭,宜清解热毒。如黄连、酒炒黄芩、白芍、石莲肉、广皮、银花、楂肉、木香汁。又方,五谷虫焙黄研末,黑糖拌匀,新汲水送下,即愈。
痢症初起,有兼外感者,身必发热,表里俱病,其症最重,宜表里并治。
痢疾初起,必兼湿热宿滞,宜用。葛根、苦参、松萝茶叶、麦芽、山楂、赤芍、陈皮研末,每服四钱,加黄连尤效。此方出《医学心悟》,不论赤白皆效。葛根,鼓舞胃气上行也。茶叶、苦参,清湿热也。
麦芽、山楂,消宿食也。赤芍、陈皮,行血调气也。腹痛里虚者,用橘饼半个,红枣十枚,沙糖五钱,煎汤服,立效。
《医通》曰∶痢后风者,因痢后不善调摄,或多行,或房劳,或受风寒,或感湿气,致两脚痿软肿痛。
宜。又痢后变成痛风,皆调摄失宜所致。宜补中益气汤加羌活、续断、虎骨。
《病机沙篆》曰∶痢起夏秋,湿热郁蒸因乎天,生冷停滞由乎人,当炎暑令行,不能保摄脾胃,多食瓜果肥甘,土气受伤,无以制湿,湿蒸热壅,气机阻逆,不得宣通,因而肠胃反窒,里急后重,小水赤涩。宜苦寒之药,燥湿涤热,佐以辛温,便能开郁运气。故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然虚寒实热,浅深新久之不同,难一例治。
沈朗仲曰∶痢症初起,形气尚强,胀实坚痛者,可速去积,积去痢止,此通因通用,症随痢减之法。
若烦热喜冷,脉实腹满,或下纯红鲜血者,此湿热内盛,法宜清利。若经久正伤,有伤阴伤阳两途。伤阴者精血脂液,悉从痢去,多烦躁热渴之候,宜以清润养其阴。伤阳者脾肾元阳,悉从痢散,多滑脱厥逆之候,宜行温补回其阳。总之暴病多实,久病多虚,滑脱者多寒,涩滞者多热。参之脉症,合之新久,百无一失矣。
附倪涵初痢疾三方
〔初起煎方〕黄连(去芦) 黄芩 白芍 楂肉(各一钱二分) 枳壳(去?y) 浓朴(姜汁炒)
槟榔 青皮(去?y。各八分) 当归 地榆 甘草(炙。各五分) 红花(酒炒,三分) 木香(二分)
桃仁(研,一钱)
如法炮制,水二碗,煎一碗,空心服。此方治红白痢,里急后重,身热腹痛者,皆宜。如痢纯白,去地榆、桃仁,加橘红四分,木香三分。如滞涩甚者,加酒炒大黄二钱,服一二剂,仍除之。若服过一剂,滞涩已去,不必再服。年幼者,大黄只用一钱。
上方用之三五日神效,旬日亦效,半月后则当加减。
〔加减煎方〕黄连(酒炒,六分,生用四分) 白芍(酒炒,六分,生用四分) 楂肉(一钱) 橘红 青皮槟榔(各四分) 炙草(三分,生用二分) 当归(五分) 地榆(四分) 桃仁(研粉,六分) 红花(三分)
木香(二分)
如法制服,延至月余,脾胃虚弱而滑泄,当补理。
〔方〕黄连(酒炒,五分) 黄芩(酒炒,六分) 白芍(酒炒,四分) 橘红(六分) 当归(五分)
人参(五分) 白术(盐炒,五分) 炙草(五分)
如法制服,以上三方,如妇人有胎,去桃仁、红花、槟榔服。
一忌温补早。痢起于湿热蕴积,胶滞肠胃,宜清热邪,导滞气,行瘀血,其病即去。若用参、术等温补药,则热愈盛,气愈滞,血亦凝,邪何由去。
一忌大下。痢因邪热胶滞,用疏通则愈。若用下之,胶滞未去,徒伤胃气,损元气耳。正气伤损,邪气不可除,壮者犹可,弱者危矣。
一忌发汗。痢发寒热,头目痛眩,由内毒熏蒸,自内达外,非表邪也。若发汗,则风剂燥热,愈助热邪,正虚于外,邪炽于内,鲜不毙矣。
一忌分利。痢因热邪胶滞,津液枯涩,若用五苓等分利其水,则津液愈枯,枯涩愈甚,缠绵不止。第清热导滞,则痢自愈,而小便自清。安用分利为?利小便为治水泻之良法,以之治痢,则大乖矣。
下痢沉小微细者吉,洪大滑数者死。沉弦者重,脉大者为未止,微弱者为欲愈,虽发热不死。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者即愈。下利发热而渴,脉弱者自愈。《医通》曰∶痢白沫初起,脉小滑,能食者,易治;洪大急疾,四肢厥冷者,难治。久痢脉微弱小细者愈;数实,或虚大无根者危。下痢脓血,初起脉小滑,或弦软,身不热者,易治。数实滑大而身热者,势虽甚,犹或可治。若先不热,五六日后反发热,脉大者,必死。久则脉宜芤迟虚,不宜数盛滑实,身热不止,口噤不食,或久痢脉结代,反骤能食,为除中,皆死。下痢脉,六七日后最忌强盛。凡下痢脉浮身热,作风治。脉沉身重,作湿治。下痢为肠胃病,虽频迸,而能食则吉。若噤口痢初起,脉数实可治,久痢反不能食,脉见有余者死。惟小弱流利者,当作胃虚治之。
〔调气〕 见二卷咳嗽。
〔调气〕木香 香 柴 陈 夏 归 草 草蔻 香附 红花 胸满加枳壳,腹胀加浓朴。
〔和血〕四物 地 芍 归 芎 加地榆,或加阿胶。
〔和营〕 见二卷咳嗽。
〔清热〕芩连芍药汤 白芍(二钱) 黄芩 黄连 木香 枳壳(各钱半) 陈皮(一钱) 炙草(三分)
〔温寒〕 木香 砂仁 枳 术
〔寒滞〕香砂 木香 砂仁 参 术 苓 草 陈
〔泄湿〕 苓 术 泽 猪苓
〔消食〕 见二卷痰饮。
〔导滞〕小 见一卷温。
〔和痛〕芍药汤 归 芍 芩 连 桂 草 槟 木香 大黄
〔升阳〕补中益气汤 见一卷中风。
〔润涸〕猪脏汤 取不落水猪大肠煮汁,吹去油面饮之。以脏补脏,且润枯涩,最为久痢。
〔润枯〕阿胶丸 阿胶 黄连(各一两) 茯苓(二两)
〔补固〕 见一卷中风。
〔调补〕参苓 见三卷脾胃。
〔清导〕 芩 连 归 芍 槟 枳 木香 大黄
〔温里〕香砂 温胃饮见一卷中风,此加木香、砂仁。
〔温摄〕 黑豆(一两半) 罂粟壳(蜜炙,八钱) 地榆 炙草(各六钱) 炮姜(四钱) 白芍(三钱) 分三四服,水煎。
〔血痢〕 地榆 当归 阿胶 黄连 诃子肉 木香 乌梅肉(各五钱) 蜜丸。
〔温脾〕理中汤 参 术 姜 草
〔黑痢〕芩芍汤 芩 芍 草
〔通治〕香连丸 黄连(吴萸拌炒) 木香 醋糊丸。
〔瘀血〕 见一卷疫。
〔清血〕 见本卷泄泻。
〔五色〕真人养脏汤 归 芍 术 草 参 桂 诃子肉 木香 肉果 粟壳
〔通治〕驻车丸 黄连 阿胶 当归(各一两) 干姜(五钱) 醋糊丸。
〔赤白〕连理汤 见一卷暑。
〔湿郁〕 术 朴 陈 草
〔冷痛〕理中汤 见一卷中风。
〔厥逆〕通脉 生附子(一枚) 干姜(一两) 炙草(二两) 冷服,加葱九茎。
〔脓痢〕 黄连 茱萸 白芍
〔痢血〕 加阿胶。
〔发热〕 参 苓 羌 独 柴 胡 枳 芎 草 前胡 桂枝 陈米 姜
〔和营〕小 见二卷咳嗽。
〔救液〕阿胶丸 阿胶 黄连(各二两) 当归 干姜(各一两) 木香黄芩 赤石脂 龙骨(各一两) 浓朴(五钱)
〔救液〕阿胶梅连丸 阿胶 黄连(各三两) 归 芍 苓 柏 乌梅(各一两五钱) 炮姜(一钱)
醋煮阿胶为丸。
〔存阴〕 即阿胶丸。
〔后重〕 见一卷湿。
〔风邪〕三奇散 黄 防风 枳壳
〔虚滑〕 赤石脂 干姜 粳米
〔胃虚〕 见三卷饮食。
〔呕痢〕吴 见三卷呕吐。
〔休息〕诃 樗白皮(二两) 诃子肉(五钱) 母丁香(三十枚) 陈下三钱。
〔久痢〕大 良姜 炮姜 细辛(各一两半) 龙骨 肉果 诃子肉 赤石脂 牡蛎 附子(各一两) 石榴皮(五钱)
〔风痢〕 苍术 防风 麻黄 姜
〔冷痢〕诃子肉汤 诃子(炮) 浓朴 炮姜 草蔻 陈皮 良姜 茯苓 神曲 麦芽 炙草
〔暑痢〕薷苓汤 见本卷泄泻。
〔湿痢〕 夏 朴 苍术(各钱二分) 藿香 陈 苓(各七分) 木香 肉桂 甘草(各五分)
姜(三片) 枣(二枚)
〔脾湿〕 苍术 地榆
〔气痢〕气痢丸 诃子肉 陈皮 浓朴(各五钱) 蜜丸,米饮下。
〔疫痢〕人参 见一卷伤风。
〔蛊疰〕 见三卷呕吐。
〔杀虫〕雄黄锐散 雄黄 苦参 青葙子 黄连 桃仁 研细,捣生艾汁为丸,如枣核大,绵裹纳下部。
〔虫痢〕芜荑丸 芜荑(炒) 黄连(各二两) 蚺蛇胆(五钱) 蜜丸。每服二钱,下。
甘草 艾叶 当归 肉桂(各六钱)
〔痢风〕 参 术 草 地 芍 羌 防 桂 附 川芎 牛膝 杜仲
〔通治〕 葛根 苦参 松萝茶叶 麦芽 山楂 赤芍 陈皮 研服四钱,加黄连尤效。
〔润燥〕 见一卷中风。
〔益火〕四 见三卷饮食。
某 感暑致痢,热渴烦冤,里迫后重,红白稠粘,此湿热蕴结也。用加、薏仁、薄荷梗、枳壳、赤苓、赤芍、丹皮。热退,后重亦减,去花粉、薄荷、丹皮,加黄芩、白芍(俱酒炒)、煨木香、陈皮。
数服愈。
幼子 噤口秋痢,身热小腹坠痛,初痢稠红,次下血水,日夜无度,此热邪阻脘,气滞下焦,迫伤营分。
初用枳壳、栝蒌仁(俱炒)、黑山栀、赤苓、苏梗、木香以导热而通逆。继用白芍、甘草(炙黑)、茴香、炮姜、黑楂肉以缓中而温下。后用石莲、潞参、茯神、砂仁、薏仁、熟地炭、山药、红枣、粳米以扶阳而和阴,渐次调理获痊。
包氏 春雨连旬,感湿成痢,脘闷食减,其治在脾。用平陈汤去甘草,加神曲、谷芽(俱炒)、薏米煎汤,一服便减。再加炮姜、砂仁,服愈。
堂弟 初秋患痢,因热渴多服梨、藕、莱菔,上吐下痢,口噤不食,奄卧昏沉,脉细欲绝,肢厥目瞑齿噤,汤药难下,急用附子理中汤去参、草。制川附(二钱)、炮姜(二钱)、制半夏(三钱)、白蔻仁(八分),煎汤,用箸启齿,以匙挑与之。尽剂手足渐温,与粥汤不吐矣。前方加陈皮、茯苓、炙草、谷芽,再剂痢渐止。
嗣用而安。
孙 数年久痢,必伤肾阴,但知健脾,不节腥腻,恐脾阳不复,肾阴益亏。用缪仲淳脾肾,人参、茯苓、山药、山萸、菟丝饼、砂仁、肉蔻、补骨脂、炮姜、南烛子、莲实,糊丸,一服而效。
王 痢久鲜红,里急肛坠,兼患三阴疟发,皆暑湿热之邪留恋经腑。但久痢伤肾,久疟伤脾,痢疟合邪,足三阴交损,势必支离困顿。根据经旨热淫于内,以酸收,以苦发。用制浓朴、酒黄连(各五分)、乌梅(二枚)、甘草(炙黑,一钱)、白芍、赤苓、陈皮、黑荆芥(各钱半)、鲜夜交藤(五钱)、二服痢俱止。
李氏 滞下自秋入冬,脉缓能食,前用升提止涩两不效者,以症非气滑脱陷也。今辄下稠垢,非温通不愈,勿以休息痢混,行补摄治。小茴香(炒,八分)、干姜(八分)、煨木香(五分)、广皮、炙草(各六分)、砂仁(一钱)、地榆(酒炒,八分)、数服止。
张氏女 冬初胸脘热痛,食后胀痢血,脉小数,左关尺为甚,阴阳两伤,天癸将至之年得此,惧延损怯。
栝蒌仁(炒,钱二分)、枳壳、黄芩、白芍(俱炒,钱半)、浓朴(制,五分)、地榆(酒炒,八分)、生地炭(钱半)、诸症渐减,去栝蒌、黄芩、浓朴,加当归(醋炒)、香附(便制。各钱半)、红曲(一钱)、血痢亦稀,后服六味丸而安。
朱 少年血痢,由初春迄冬未瘳,阴络久损,中间秋凉感疟,经邪或夹食滞。治者不分经络,妄投大黄、枳实、延胡等,通降理瘀,元气益削,脉沉弱少神。今冬怯寒食少,日夜利血十数行,腹不痛而滑泄,治取温涩以摄真元。潞参、茯苓、黑甘草、炮姜、肉蔻、牡蛎(醋 )、山药(炒)、诃子肉,一服已减,十数服全止。
族某 初春痛痢,痢后鲜血点滴,腹痛后重,脉大,口燥怯冷,动则气急。六旬以上,痢久阴伤及阳,大忌发热。仿驻车丸,去黄连,用乌梅、阿胶(煨冲)、当归、白芍、熟地(俱炒)、五味、木香(煨)、炙草,煎。三服痢稀血止,去乌梅、木香,加参、 、陈、苓、莲、姜,十数服而平。
谭氏 六旬外,下痢旬余,犹然腹痛后重,溺涩脉洪,目赤颧红,寤烦口干。忽而香连丸,忽而粟壳汤,忽而大黄,忽而肉桂,用药前后不伦,失于疏理。先以荸荠粉、山栀、石斛、丹皮、赤苓、麦冬、白芍、木香汁、枳壳、地榆、灯心,一啜诸症减,纳粥糜矣。转方,用煨木香、陈皮、白芍、当归、茯苓、地榆、车前子、甘草梢,痢大减,惟腹痛不定一处,则虚气滞也。用葱姜末炒麦麸,绢包热熨,痛已,服调理药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