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梅
白梅
【释名】盐梅、霜梅。
【修治】取大青梅以盐汁渍之,日晒夜渍,十日成矣。久乃上霜。
【气味】酸、咸,平,无毒。
【主治】和药点痣,蚀恶肉(弘景)。刺在肉中者,嚼敷之即出(孟诜)。治刀箭伤,止血,研烂敷之(大明)。
治中风惊痫,喉痹痰厥僵仆,牙关紧闭者,取梅肉揩擦牙龈,涎出即开。又治泻痢烦渴,霍乱吐下,下血血崩,功同乌梅(时珍)。
【发明】弘景曰︰生梅、乌梅、白梅,功应相似。
好古曰︰乌梅,脾、肺二经血分药也。能收肺气,治燥嗽。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
时珍曰︰乌梅、白梅所主诸病,皆取其酸收之义。惟张仲景治蛔厥乌梅丸及虫方中用者,取虫得酸即止之义,稍有不同耳。《医说》载︰曾鲁公痢血百余日,国医不能疗。陈应之用盐水梅肉一枚研烂,合腊茶,入醋服之,一啜而安。大丞梁庄肃公亦痢血,应之用乌梅、胡黄连、灶下土等分为末,茶调服,亦效。盖血得酸则敛,得寒则止,得苦则涩故也。其蚀恶疮肉,虽是酸收,却有物理之妙。说出《本经》。其法载于《刘涓子鬼遗方》︰用乌梅肉烧存性研,敷恶肉上,一夜立尽。《圣惠》用乌梅和蜜作饼贴者,其力缓。按︰杨起《简便方》云︰起臂生一疽,脓溃百日方愈,中有恶肉突起,如蚕豆大,月余不消,医治不效。因阅本草得此方,试之,一日夜去其大半,再上一日而平。乃知世有奇方如此,遂留心搜刻诸方,始基于此方也。
【附方】旧十一,新二十二。
诸疮肉︰方见上。
痈疽疮肿,已溃未溃皆可用︰盐白梅烧存性为末,入轻粉少许,香油调,涂四围。(王氏《易简方》)。
喉痹乳蛾︰冰梅丸︰用青梅二十枚(盐十二两,腌五日,取梅汁),入明矾三两,桔梗、白芷、防风各二两,猪牙皂角三十条,俱为细末,拌汁和梅入瓶收之。每用一枚,噙咽津液。
凡中风痰厥,牙关不开,用此擦之尤佳。《总录》︰用白梅包生矾末作丸含咽,或纳吞之。
消渴烦闷︰乌梅肉二两,微炒为末。每服二钱,水二盏,煎一盏,去滓,入豉二百粒,煎至半盏,温服。(《简要济众方》)。
产后痢渴︰乌梅肉二十个,麦门冬十二分,以水一升,煮七合,细呷之。(《必效方》)。
赤痢腹痛《直指》︰用陈白梅同真茶、蜜水各半,煎饮之。《圣惠》︰用乌梅肉(炒)、黄连各四两,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米饮服二十丸,日三服。
便痢脓血︰乌梅一两去核,烧过为末。每服二钱,米饮下,立止。(《圣济总录》)。
久痢不止,肠垢已出︰《肘后》︰用乌梅肉二十个,水一盏,煎六分,食前分二服。《袖珍》︰用乌梅肉、白梅肉各七个捣烂,入乳香末少许,杵丸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茶汤下,日三。大便下血,及酒痢、久痢不止︰用乌梅三两,烧存性为末,醋煮米糊和,丸梧子大。
每空心米饮服二十丸,日三。(《济生方》)。
小便尿血︰乌梅,烧存性研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四十丸,酒下。
血崩不止︰乌梅肉七枚,烧存性研末。米饮服之,日二。
大便不通,气奔欲死者︰乌梅十颗,汤浸去核,丸枣大。纳入下部,少时即通。(《食疗本草》)。
霍乱吐利︰盐梅煎汤,细细饮之。(《如宜方》)。
蛔虫上行,出于口鼻︰乌梅煎汤频饮,并含之,即安。(《食鉴本草》)。
水汽满急︰乌梅、大枣各三枚。水四升,煮二升,纳蜜和匀,含咽之。(《圣济总录》)。
梅核膈气︰取半青半黄梅子,每个用盐一两腌一日夜,晒干,又浸又晒至水尽乃止。用青钱三个,夹二梅,麻线缚定,通装瓷罐内封埋地下,百日取出。每用一枚,含之咽汁,入喉即消。收一年者治一人,二年者治二人,其妙绝伦。(《龚氏经验方》)。
心腹胀痛,短气欲绝者︰乌梅二七枚,水五升,煮一沸,纳大钱二七枚,煮二升半,顿服之。(《肘后》)。
劳疟劣弱︰乌梅十四枚,豆豉二合,桃、柳枝各一虎口,甘草三寸,生姜一块,以童子小便二升,煎一半,温服即止。(《图经本草》)。
久咳不已︰乌梅肉(微炒)、罂粟壳去筋膜蜜炒,等分为末。每服二钱,睡时蜜汤调下。
痰厥头痛如破者︰乌梅肉三十个,盐三撮,酒三升,煮一升,顿服,取吐即愈。(《肘后方》)。
伤寒头痛,壮热,胸中烦痛,四、五日不解︰乌梅十四枚,盐五合,水一升,煎半升,温服取吐。吐后避风良。(《梅师方》)。
马汗入疮作痛︰用乌梅连核捣烂,以头醋和敷。仍先刺疮,出去紫血,乃敷之系定。(《经验方》)。
犬伤毒︰乌梅末,酒服二钱。(《千金》)。
指头肿毒痛甚者︰乌梅肉,和鱼捣封之妙。(李楼《奇方》)。
伤寒疮,生下部者︰乌梅肉三两炒为末,炼蜜丸梧子大。
以石榴根皮煎汤,食前下三十丸。(《圣惠方》)。
小儿头疮︰乌梅烧末,生油调涂。(《圣济录》)。
香口去臭︰曝干梅脯,常时含之。(《毛诗疏》)。
硫黄毒发,令人背膊疼闷,目暗漠漠︰乌梅肉(焙)一两,沙糖半两,浆水一大盏,煎七分,呷之。(《总录》)
白梅
《本草纲目》果部
- 李
 - 李实
 - 李核仁
 - 李根白皮
 - 李花
 - 李叶
 - 李树胶
 - 杏
 - 杏实
 - 杏仁(杏核仁)
 - 杏花
 - 杏叶
 - 杏枝
 - 杏根
 - 巴旦杏
 - 梅
 - 梅实
 - 乌梅
 - 白梅
 - 梅核仁
 - 梅花
 - 梅叶
 - 梅根
 - 木梅
 - 桃
 - 桃实
 - 桃仁(桃核仁)
 - 桃毛
 - 桃枭
 - 桃花
 - 桃叶
 - 桃茎,桃白皮
 - 桃胶
 - 桃符
 - 桃橛
 - 栗
 - 栗实
 - 栗内薄皮
 - 栗壳
 - 栗毛球
 - 栗花
 - 栗树皮
 - 栗根
 - 天师栗
 - 枣
 - 生枣
 - 大枣
 - 枣核,枣仁,三岁陈枣核中仁
 - 枣叶
 - 枣木心
 - 枣根
 - 枣皮
 - 仲思枣
 - 苦枣
 - 梨
 - 梨实
 - 梨花
 - 梨叶
 - 梨木皮
 - 鹿梨
 - 棠梨
 - 海红(海棠梨)
 - 木瓜
 - 楂子
 - 楂
 - 温孛
 - 山楂
 - 赤爪木
 - 庵罗果
 - 柰(频婆)
 - 林檎(文林郎果)
 - 柿
 - 漆柿(绿柿)
 - 君迁子(牛奶柿,丁香柿)
 - 安石榴
 - 甘石榴
 - 酸石榴
 - 酸榴皮
 - 酸榴东行根
 - 榴花
 - 橘
 - 橘实
 - 黄橘皮
 - 青橘皮
 - 橘瓤上筋膜
 - 橘核
 - 橘叶
 - 柑
 - 橙
 - 柚
 - 枸橼
 - 金橘
 - 枇杷
 - 杨梅
 - 樱桃
 - 山婴桃
 - 银杏
 - 胡桃
 - 胡桃仁
 - 油胡桃
 - 胡桃青皮
 - 胡桃树皮
 - 胡桃壳
 - 榛
 - 阿月浑子
 - 槠子
 - 钩栗
 - 橡实
 - 槲实
 - 荔枝
 - 荔枝实
 - 荔枝核
 - 荔枝壳
 - 荔枝花,荔枝皮根
 - 龙眼
 - 龙眼实
 - 龙眼核
 - 龙荔
 - 橄榄
 - 橄榄实
 - 橄榄仁
 - 橄榄核
 - 木威子
 - 庵摩勒
 - 毗梨勒
 - 五敛子
 - 五子实
 - 榧实
 - 海松子
 - 槟榔
 - 大腹子
 - 椰子
 - 无漏子
 - 桄榔子
 - 木面
 - 波罗蜜
 - 无花果
 - 阿勒勃
 - 沙棠果
 - 蟾子
 - 麂目
 - 都桷子
 - 都念子
 - 都咸子
 - 摩厨子
 - 韶子
 - 马槟榔
 - 枳(蜜枳)
 - 秦椒
 - 蜀椒
 - 崖椒
 - 蔓椒
 - 地椒
 - 胡椒
 - 毕澄茄
 - 吴茱萸
 - 食茱萸
 - 盐麸子
 - 醋林子
 - 茗
 - 皋芦
 - 甜瓜
 - 瓜蒂
 - 西瓜
 - 葡萄
 - 婴郁
 - 猕猴桃
 - 甘蔗
 - 沙糖
 - 石蜜
 - 刺蜜
 - 莲藕
 - 莲实
 - 藕
 - 藕丝菜
 - 藕节
 - 莲薏(苦薏)
 - 莲蕊须
 - 莲花
 - 莲房
 - 荷叶
 - 红白莲花
 - 芰实
 - 芰花
 - 乌菱壳
 - 芡实
 - 乌芋
 - 慈菇
 - 附录诸果
 - 诸果有毒
 - 果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