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下剂

中医学 泻下剂 方剂学 方剂 中药学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1 拼音

xiè xià jì

2 英文参考

formula for purgation[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泻下剂(formula for purgation[1])是指以泻下药为主配伍组成,具有通便、泻热、攻积、逐水作用,治疗里实证方剂的统称[2][2]。分寒下剂温下剂润下剂逐水剂[2]

4 泻下剂适应

泻下剂适用于里实证,由于里实证病因不同,证候表现有热结寒结燥结、水结的区别,结合人体体质虚实的差异,因此立法处方亦应随之不同[2]。根据泻下剂的不同作用,分为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5类[2]

5 泻下剂的使用注意

使用泻下剂,如表证未解,里未成实者,不宜用之;若表证未解而里实已成,宜用表里双解[2]。有兼证者,应配合其他药物治疗[2]。如兼有瘀血者,应配伍活血祛瘀药治之;兼有虫积者,应配伍驱虫药治之[2]。对年老体虚,孕妇、产妇月经期,病后伤津以及亡血者,均应慎用或禁用[2]。由于泻下剂伤胃气,得效即止,慎勿过剂[2]。同时,服药期间应忌食油腻及不消化的食物,以防重伤胃[2]

6 泻下剂分类

6.1 寒下剂

寒下剂,适用于里热积滞实证[2]。症见大便秘结、腹部或胀或满或痛、甚或潮热舌苔厚、脉实等[2]。常以寒下药物大黄芒硝等攻下积滞、荡涤实热为主组成方[2]。由于里热积滞影响气机升降,导致气滞血瘀,故需配伍行气与活血祛瘀之品,如枳实厚朴桃仁丹皮[2]。代表方为大承气汤大黄牡丹皮汤[2]

6.2 温下剂

温下剂,适用于里寒积滞实证[2]。症见大便秘结、脘腹冷痛喜按、手足不温、苔白滑、脉沉紧等[2]。常用泻下药物如大黄巴豆之类与温里祛寒药物附子细辛干姜等为主组成方[2]。若寒积兼有脾胃阳气不足者,宜适当配伍益气之品如人参甘草[2]。代表方剂大黄附子汤温脾汤[2]

6.3 润下剂

润下剂,适用于津枯肠燥所致大便秘结[2]。症见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等[2]。常用滋润滑肠药如麻子仁柏子仁杏仁等,与泻下药大黄配伍成方剂,代表方剂麻子仁丸[2]。若因肾气虚弱或病后虚损津亏所致便秘,常用温肾益精药如肉苁蓉当归等组成方剂,代表方剂济川煎[2]

6.4 攻补兼施

攻补兼施剂,适应里实正虚而大便秘结之证[2]。症见腹满便秘,神倦少气,或燥屎不行,下之不通,口干舌燥,苔黄燥,脉沉细弱等[2]。常用攻下药如大黄芒硝等与益气补血养阴药如人参当归生地黄玄参麦冬等组成方[2]。代表方为黄龙汤增液承气汤[2]

6.5 逐水剂

逐水剂,适用于水饮壅盛于里的实证[2]。症见胸胁疼痛,或水肿腹胀、二便不利、脉实有力等[2]。常用峻下逐水药物大戟芫花甘遂牵牛子商陆等为主组成方[2]。由于水饮壅盛,易致气机闭阻,故常配伍行气之品如陈皮槟榔木香[2]。代表方剂十枣汤疏凿饮子[2]

表5-1 常用泻下剂比较(出自《方剂一本通》)

分类

常用方剂

药物配伍

功用

主治

寒下

温下

润下

逐水

大承气汤

温脾汤

麻子仁丸

十枣汤

大黄为君,芒硝为臣

附、黄为君,硝归姜为臣

麻仁为君,黄杏芍为臣

芫花为君,甘遂大戟为臣

峻下热结

温下寒结

润肠通便

逐水

阳明腑实

寒积便秘

肠燥便秘

水饮内停

泻下剂的主要比较

图5-1 泻下剂的主要比较(出自《方剂一本通》)

7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基本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 ^ [2] 魏睦新,王刚.方剂一本通[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编辑:fengchuile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