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里实证
里实证为证候名,亦称内实证。《景岳全书·传忠录》:“里实者,或为胀为痛,或为痞为坚,或为闭为结,或为喘为满,或懊 不宁,或躁烦不眠,或气血积聚,结滞腹中不散,或寒邪、热毒深留脏腑之间。”治宜祛痰、理气活血、消食导滞、杀虫等法。《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
实证
概述:实证指因邪气盛而正气尚未虚衰而致的证候。一般有发热、腹胀痛拒按、胸闷烦躁,甚至神昏谵语、呼吸喘粗、痰涎壅盛、大便秘结、小便不利,脉实有力,舌苔厚腻等。《景岳全书·传忠录》:“表实者,或为发热,或为身痛,或为恶热掀衣,或为恶寒鼓栗,寒束于表者无汗。”治宜祛痰、理气活血、消食导滞、杀虫等法。
-
内实证
内实证为证候名,里实证的别称。《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指外邪化热入里,结于胃肠所出现的证候。症见壮热、烦渴、腹痛、便秘等。
-
泻下剂
概述:泻下剂(formulaforpurgation)是指以泻下药为主配伍组成,具有通便、泻热、攻积、逐水等作用,治疗里实证方剂的统称。分寒下剂、温下剂、润下剂、逐水剂等。根据泻下剂的不同作用,分为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5类。由于水饮壅盛,易致气机闭阻,故常配伍行气之品如陈皮、槟榔、木香等。
-
里证
里寒证:里寒证是以脏腑阳气不足,阴寒内生,或寒邪直中脏腑,或寒邪由表传里,以形寒肢冷,面色苍白,口淡不渴,喜热饮,小便清长,大便溏泻,舌淡苔白润,脉沉迟等为常见症的证候。即以热邪内传,脏腑、气血积热,以身热汗多,口渴引饮,心烦口苦,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洪数或弦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
泻下药
凡属宿食停积,腹部胀满,大便燥结所致的里实证,当选攻下药主之,并配伍行气药类,帮助排便,如叁承气汤。痰饮积聚、喘满壅实以及血吸虫病晚期所引起的肝硬化腹水等证,如十枣汤、舟车丸等。牵牛子固含牵牛子甙,在肠液中分解出牵牛子素刺激肠壁,使肠液分泌增多并使蠕动增强而致泻;大鼠灌服芫花煎剂可使尿量增加;
-
因其重而减之
因其重而减之为中医治法。出《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重,指病邪内结的里实证。指用泻下或其他攻削的治法,使里实证得以减除。例如因实热燥结的便秘腹痛,用承气汤之类攻下;腹中瘀血结块,用破瘀消癥的方药攻削,使之逐渐消除。
-
泻下法
泻下法是治疗里实证的方法。3.润下法用于老年、病后津亏或产后血虚之便秘证和素体阴虚的便秘证。常用药如火麻仁、郁李仁、桃仁、杏仁、松子仁、柏子仁、当归、肉苁蓉、蜂蜜等。常用药如大戟、芫花、甘遂、商陆、黑白丑、葶苈子等。2.孕妇忌用下法,新产后、月经期、年老体弱、伤津及失血者,除润下法外,其余均应慎用。
-
胸腰椎压缩骨折
③合并截瘫者,宜活血祛瘀,通经活络,可用补阳还五汤(王清任《医林改错》)加味处方:黄芪30克,当归尾6克,赤芍4.5克,地龙3克,川芎3克,桃仁3克,红花3克,威灵仙15克。练功活动胸腰椎骨折通过练功活动可达到复位与治疗目的,不但能使压缩的椎体复原,增加腰背肌肌力,保持脊柱的稳定,也可避免或减少后遗慢性腰痛。
-
逐水剂
概述:逐水剂(drasticdiureticsformula)为方剂学名词。是指以峻烈泻水药为主配伍组成,治疗水饮内停等证的泻下剂。功能主治:本类方剂具有攻逐水饮的作用,能使体内积水通过大便排出,从而达到消除积水肿胀的目的。常用峻泻逐水药如先花、甘遂、大戟、牵牛子等为主组成方剂,代表方如十枣汤、舟车丸。
-
微热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阴证发热:微热指阴证发热。指五脏微热:微热指五脏微热。《景岳全书·杂证谟》:“治五脏之热,当察微甚,如心经之微热者,宜二阴煎、安神丸、天王补心丹、导赤散之类,皆可随证酌用。”
-
拒按
拒按病状名。指疼痛部位因按压而增痛。属里实证。《景岳全书·杂证谟》:“痛有虚实……辨之之法,但当察其可按者为虚,拒按者为实。”多用于胸腹部。
-
表虚里实证
表虚里实证证名。表虚、里实症状同时存在。见《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由卫气不足,外邪传里,胃肠积滞,痰瘀停留所致。详见表虚证、里实证条。
-
表里俱实证
表里俱实证证名。表里同病之一。肌表营卫和脏腑气血俱见邪实症象。见《万病回春·伤寒总论》。详见实证、表实证、里实证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