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利亚立克次体斑疹热

感染科 疾病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1 拼音

xī bó lì yà lì kè cì tǐ bān zhěn rè

2 注解

3 疾病别名

西伯利亚立克次氏体斑疹热,北亚立克次氏体斑疹热,北亚立克次体斑疹热,北亚蜱媒立克次体病,北亚蜱传斑疹伤寒,北亚蜱传斑点热,北亚热,北亚斑点热,North Asian tick-borne rickettsiosis ,North Asian tick typhus,North Asia Tick Borne Spotted Fever, North Asia Fever

4 疾病代码

ICD:A77.2

5 疾病分类

感染

6 疾病概述

西伯利亚立克次体斑疹热又名北亚蜱媒立克次体病(North Asiantick-borne rickettsiosis),北亚蜱传斑疹伤寒(North Asian tick typhus),是斑点热类立克次体病的一种,由西伯利亚立克次体通过硬蜱传播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本病多发生于硬蜱最为活跃的春季及夏初。发病者多为青壮年及牧民,呈散发性,发病率仅2%。潜伏期3~6 天。大部分患者头痛、全身酸痛肌肉酸痛及食欲缺乏等前驱症状

7 疾病描述

西伯利亚立克次体斑疹热又名北亚蜱媒立克次体病(North Asiantick-borne rickettsiosis),北亚蜱传斑疹伤寒(North Asian tick typhus),是斑点热类立克次体病的一种,由西伯利亚立克次体通过硬蜱传播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特点有发热、初疮,局部淋巴结肿大及皮疹等。

8 症状体征

潜伏期3~6 天。大部分患者头痛、全身酸痛肌肉酸痛及食欲缺乏等前驱症状体温迅速上升,病程第3~4 天高达40℃。发热多呈弛张热型,偶有稽留不退者。高热持续约8~10 天,然后逐渐降至正常。多数患者于硬蜱叮咬部位出现初疮,表现为小的浸润块,其上盖以棕色痂皮,四周有红晕。初疮多见于头、颈、肩或腹部,常伴有局部引流淋巴结肿大。发病第4~5 天,患者全身出现红色椭圆形斑丘疹大小不一,边缘清楚,压之退色,个别呈出血疹。有时皮疹亦可延至手心、足底及面部,或仅见于胸、背及四肢内侧。整个病程伴有剧烈头痛腰痛肌肉疼痛血压偏低,眼结膜充血,脾偶可触及。本病预后良好,无复发,并发症少见。

9 疾病病因

西伯利亚立克次体为杆菌状,呈多形态,在宿主细胞的胞核内成片积集。能在鸡胚卵黄囊组织培养中繁殖。接种雄性豚鼠后,可引起发热阴囊红肿。其抗原结构在不同株间基本一致,在斑点热群内则和其他立克次体部分相同,与群外的其他立克次体完全不同。

10 病理生理

本病经蜱叮咬人体时,把病原体注入人体,先在局部淋巴结繁殖,以后释放入血液形成立克次体血症,造成血内内皮细胞炎症,引起各个脏器的功能异常。

11 诊断检查

诊断:根据发病地区、蜱叮咬史、初疮、局部淋巴结肿大及皮疹等特点,不难作出正确诊断。但仍应注意斑疹伤寒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相鉴别。血清学诊断一般常用外-斐反应,OX19 及OX2 出现阳性可作补体结合试验、微量凝集试验、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技术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均有特异性诊断价值。病原体分离可以确诊。

实验室检查:外周白细胞多数正常或减少,中性粒细胞轻微增加。血清学诊断一般常用外-斐反应,OX19 及OX2 出现阳性可作补体结合试验、微量凝集试验、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技术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均有特异性诊断价值。病原体分离可以确诊。

其他辅助检查:X 线胸片未见异常。

12 鉴别诊断

注意斑疹伤寒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相鉴别。

13 治疗方案

多西环素200mg 每12 小时1 次,共两次效果最好。四环素氯霉素也有良好效果。

14 并发症

并发症少见。

15 预后及预防

预后:本病预后良好,无复发。

预防:主要在于加强个人防护,避免硬蜱叮咬。进入疫区工作时,可穿着防护服,应用驱避剂,亦可服小剂量广谱抗生素作为药物预防。有条件或必要时,可用化学药物对家畜、住室、人畜必经途径两旁的植物等喷洒进行灭蜱。

16 流行病学

1934 年苏联最早报告本病,我国于1958~1983 年在内蒙古、黑龙江、新疆等地区证实有此病存在,并分离出不同血清型的立克次体。本病主要分布于西伯利亚的东、西、中部及远东地区。此外在中亚某些地区及蒙古人民共和国也有本病存在。我国见于内蒙古、黑龙江、新疆、云南等省区。近年来我国福建省南部和北部山区均有斑点热发现。南部林区分离的立克次体与日本斑点热立克次体的抗原同源性。田鼠、松鼠、鼬鼠及野兔等野生小动物为自然感染本病的动物贮存宿主。硬蜱为传播媒介,硬蜱的稚虫寄生于上述小啮齿动物体外,其成虫则以牛、羊、马及狗等为宿主。当人进入上述硬蜱孳生的草地和灌木丛而被叮咬则可受感染。本病多发生于硬蜱最为活跃的春季及夏初。发病者多为青壮年及牧民,呈散发性,发病率仅2%。

编辑: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