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型食物中毒

疾病

目录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1 拼音

shén jīng xíng shí wù zhòng dú

2 概述

肉毒杆菌食物中毒(clostridium botulinum food poisoning),亦称肉毒中毒(botulism),是因进食含有肉毒杆菌外毒素的食物而引起的中毒性疾病。临床上以恶心呕吐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眼肌及咽肌瘫痪为主要表现。如抢救不及时,病死率较高。

本病目前虽属少见,但由于肉毒杆菌外毒素毒力极强,又可大量生产,能通过气溶胶使人中毒,战时敌方可能用作生物武器,应引起重视。1976年发现婴儿猝死综合征与肉毒毒素中毒有关,病死率甚高,必须注意

3 病原学

肉毒杆菌(Cl botulinum)亦称腊肠杆菌,属革兰氏阳性厌氧梭状芽胞杆菌,次极端有大形芽胞,有周鞭毛,能运动。本菌芽胞体外抵抗力极强,干热180℃、15分钟,湿热100℃、5小时,高压灭菌120℃、20分钟则可消灭。5%苯酚、20%甲醛,24小时才能将其杀灭。

本菌按抗原性不同,可分A、B、C、D、E、F、G7种血清型,对人致病者以A、B、E、3型为主,F型较少见,C、D型主要见于禽畜感染。各型均能产生外毒素,是一种嗜神经毒素,剧毒,对人的致死量为0.01mg左右,毒素胃酸有抵抗力,但不耐热。A型毒素80℃、5分钟即可破坏,B型毒素88℃、15分钟可破坏。毒素干燥密封和阴暗的条件下,可保存多年。由于此毒素毒性强,且无色、无臭、无味、不易查觉,必须注意防范。

4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家畜、家禽及鱼类为传染源。本菌芽胞广布于自然界,病菌由动物(主要是食草动物)肠道排出,污染土壤及岸沙土,由此污染饮食品制作罐头,如加热不足,则其所产芽胞不被消灭,加之缺氧环境,造成肉毒杆菌大量繁殖,产生大量外毒素

(二)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食物传播,多见于腌肉、腊肉猪肉及制作不良的罐头食品,部分地区曾因食用豆豉豆瓣酱、臭豆腐、米送乎乎及不新鲜的鱼、猪肉猪肝而发病。肉毒杆菌的繁殖,不一定需要严格的乏氧条件及适当的温度,E型菌可在6℃低温繁殖并产生毒素A型B型菌能产生蛋白水解酶,使食物变质;而E型菌不产生此酶,食物可不变质,易疏忽而致病。

战争环境中,敌方可利用肉毒毒素经气溶胶方式传播,广泛污染饮水,粮食及器物,如不及时处理,可造成集体中毒

(三)易感性 普遍易感,不引起人与人之间传染

发病原理与病理变化 肉毒毒素是一种嗜神经毒素,主要由上消化道吸收毒素进入小肠结肠后,则吸收缓慢,胃酸消化酶均不能将其破坏,故多数患者起病缓慢,病程较长。肉毒毒素吸收后主要作用于颅神经核,外周神经肌肉接头处及植物神经末梢阻断胆硷能神经纤维传导神经冲动神经末梢突触前被阻断,从而抑制神经传导介质—乙酰胆碱的释放,使肌肉收缩运动障碍发生软瘫,但肌肉仍能保持对乙酰胆硷的反应性,静脉注射乙酰胆碱能使瘫痪肌肉恢复功能

病理变化主要是颅神经核脊髓前角产生退行性变,使其所支配的相应肌群发生瘫痪脑干神经核也可受损。脑及脑膜显著充血水肿,并有广泛的点状出血血栓形成显微镜下可见神经节细胞变性

编辑: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