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气
经气又称“经络之气”、“脉气”,即运行于经络中的气,是先、后天精气的结合物而运行、输布全身。不但指经脉的运行功能和经脉中的营养物质,而且是整体生命功能的表现。《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真气者,经气也。”经气属人体的正气范畴。又针刺中候气、得气、调气及失气,均关系到经气。
-
气街
意指四肢末端是阴阳经会合之处,也是经气通行的大络脉,而头、胸、腹、胫四气街,是经气循行的径路,若气阻塞了小络脉,则四街径路就会开通,促使经气运行如常。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俞;胫气街—聚于少腹气冲穴、承山穴及踝上下的部位。王冰注:“气街,穴名,在毛际两旁归来下鼠鼷上,同身寸之一寸脉动应手。”
-
经络
概述:经络:1.经脉和络脉的总称;《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说:“孙络”能“以溢奇邪,以通营卫”,这是因为孙络分布范围最广,最先接触到病邪,而营卫──特别是卫气,就是通过孙络散布到全身皮部。当疾病表现为“实”时,选取适当腧穴、采用不同针刺艾灸方“泻”其有余,反之则“补”其不足,从而达到体内平衡。
-
气功外气疗法
肝气逆,则头痛、耳聋、颊肿。卫气在发挥其功能时又必须赖于中焦水谷精微的不断充养。三、神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人体的生命活动是以精和气作为物质基础的。我们用外气疗法治病时,要充分考虑阴阳相对应的关系,来取穴位和经络以发气、点穴、针刺,才能达到调阴阳以除病的作用。清·唐容川《医易详解》说:“内经…
-
守气
守气(maintainingneedlingsensation)为针刺术语。《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经气已至,慎守勿失。”守气之气,主要指经气、经络之气,也称“真气”。针灸治病十分注重调节经气的虚实,经气在针灸疗法中的体现有得气、气行、气至病所等形式。《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篇曰:“用针之类,在于调气。”
-
脉气
脉气指运行于经脉和络脉中的气。前者称经气,后者称络气,总称经络之气,简称经气。是先、后天精气的结合物而运行、输布全身。不仅是经脉的运动功能和经脉中的营养物质,而且是整体生命功能的表现。《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真气者,经气也。”针刺的补泻、候气、得气、调气、失气等都关系到经气。
-
标本
足三阳标部在头面部:足三阴标部在背俞及舌部:手三阳标部在头面,与足三阳标部相通:手三阴标部在胸部及背俞:各经对背俞和募穴虽然举得不完全,但可以看出:各阳经都是以头面部之标,而各阴经主要以俞募穴为标;都是本部腧穴的具体应用。胸腹背标部穴:以俞募穴为代表,对诊治胸腹内脏疾病有特殊重要意义。
-
耳胀痛
概述:耳胀痛为症状名。耳胀(eardistention;证候分析:因风热邪毒侵袭而致,耳部经气痞塞不宣,故耳内作胀微痛。症状:患者耳内胀闷堵塞感,重听,自听增强,鼓膜充血、内陷,或见液平面,鼓膜穿刺可抽出黄色较黏稠的积液,或伴耳鸣、烦躁易怒、口苦口干、胸胁苦闷,舌红苔黄腻,脉弦数。2穴,针刺或埋针。
-
耳胀
又称耳胀痛。耳胀·肝胆湿热证:耳胀·肝胆湿热证(eardistentionwithpatternofdampness-heatinliverandgallbladder)是指肝胆湿热,以耳内胀闷堵塞感,重听,自听增强,鼓膜充血、内陷,或见液平面,鼓膜穿刺可抽出黄色较黏稠的积液,或伴耳鸣、烦躁易怒、口苦口干、胸胁苦闷,舌红苔黄腻,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耳胀证候。
-
腰痛·肾虚证
偏阴虚则心烦失眠,口燥咽干,面色潮红,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腰痛证候。证候分析:肾精亏虚,腰部失养:腰为肾府,肾主骨髓,肾之精气亏虚,则腰脊失养,故疫软无力,其痛绵绵,喜按喜揉,是为虚证所见。配菟丝子,鹿角胶,牛膝以温肾壮腰,肾得滋养则虚痛可除。委中通调足太阳经气,通络活血止痛。
-
复式针刺手法
在其著作《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中,除了源于《金针赋》的“飞经走气”及“治病八法”部分手法外,还较为全面地介绍了补针与泻针要法(包括进退针法、呼吸法、撚撅法、阴阳数、生成数及担截法)、进火法、进水法、子午补泻法、龙虎升降法、运气法和提气法。
-
肾经腰痛
概述:肾经腰痛为病证名。偏阴虚则心烦失眠,口燥咽干,面色潮红,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腰痛证候。肾经腰痛偏阳虚者以右归丸为主方温养命门之火。杜仲强腰益精;配菟丝子,鹿角胶,牛膝以温肾壮腰,肾得滋养则虚痛可除。委中通调足太阳经气,通络活血止痛。针灸治疗本病证有较好疗效。
-
肾虚腰痛
概述:肾虚腰痛为病证名。偏阴虚则心烦失眠,口燥咽干,面色潮红,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腰痛证候。肾虚腰痛偏阳虚者以右归丸为主方温养命门之火。30g,刀豆50g,将以上食物放入锅内煎煮30分钟以上,用煎煮后的汁液煮粥食用。腰痛多由外感、外伤、劳累、肾虚等引起腰部经气阻滞或经脉失养所致。
-
经络之气
经络之气即经气。不仅是经脉的运动功能和经脉中的营养物质,而且是整体生命功能的表现。《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真气者,经气也。”经气指运行于经脉中的气,亦称脉气,属人体的正气范畴。又针刺中候气、得气、调气及失气,均关系到经气。《黄帝内经灵枢·终始》:“其脉乱气散,逆其营卫,经气不次,因而刺之…
-
根结
六经根结表:六经根结表足六经根(下肢)结根(上肢)手六经太阳阳明少阳少阴厥阴太阴至阴厉兑窍阴涌泉大敦隐白命门(目)┓颡大(面)┃窗笼(耳)┣头廉泉(喉)┛玉英、膻中—胸太仓(胃)—腹少泽商阳关冲少冲中冲少商太阳阳明少阳少阴厥阴太阴根结的概念:根结:用于经络是指十二经脉的脉气起始和归结的部位。
-
四街
四街即四气街。《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头气有街,胸气有街,腹气有街,胫气有街。气在腹者,止之于背腧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冲)与承山、踝上以下。”说明经络在头面、胸、腹、胫的分部联系。经气至腹部的(足三阴)均联系背俞(肝、脾、肾)和腹部冲脉;经气下抵胫部都联系气冲部。
-
腰痛·寒湿证
是指感受寒湿邪气,以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逐渐加重,每遇阴雨天或腰部感寒后加剧,痛处喜温,体倦乏力,或肢末欠温,食少腹胀,舌淡体大,苔白腻而润,脉象沉紧或沉迟等为常见症的腰痛证候。腰痛·寒湿证的治疗:方药治疗:治法:腰痛·寒湿证治宜散寒行湿,温经通络。委中通调足太阳经气,通络活血止痛。
-
寒湿腰痛
概述:寒湿腰痛为病证名。是指感受寒湿邪气,以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逐渐加重,每遇阴雨天或腰部感寒后加剧,痛处喜温,体倦乏力,或肢末欠温,食少腹胀,舌淡体大,苔白腻而润,脉象沉紧或沉迟等为常见症的腰痛证候。寒湿腰痛的治疗:方药治疗:治法:寒湿腰痛治宜散寒行湿,温经通络。
-
晕厥
晕厥的分类:晕厥有如下类型:①心原性晕厥。应了解发作时的体位和头位,由卧位转为立位时常发生直立性低血压晕厥,颈动脉窦过敏性晕厥多发生于头位突然转动时。晕厥的治疗:刺灸法:治则苏厥醒神处方水沟中冲涌泉足三里方义水沟居任督交接之处,督脉入脑上巅,取之以接续阴阳经气,有开窍醒神之功;虚证可灸。
-
湿冷腰痛
概述:湿冷腰痛为病证名。是指感受寒湿邪气,以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逐渐加重,每遇阴雨天或腰部感寒后加剧,痛处喜温,体倦乏力,或肢末欠温,食少腹胀,舌淡体大,苔白腻而润,脉象沉紧或沉迟等为常见症的腰痛证候。湿冷腰痛的治疗:方药治疗:治法:湿冷腰痛治宜散寒行湿,温经通络。
-
瘀血腰痛
概述:瘀血腰痛为病证名。牛膝引瘀血下行并能强壮腰膝。委中通调足太阳经气,通络活血止痛。腰痛一证,外感内伤皆可产生,其病理变化常表现出以肾虚为本,感受外邪,跌仆闪挫为标的特点,因此治疗时除散寒行湿,清利湿热,活血祛瘀,舒筋活络外,多配补肾强腰的药物,以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针灸治疗本病证有较好疗效。
-
天井
天井穴在手少阳三焦经的位置天井穴在肘部的位置天井穴在肘部的位置天井穴在肘部的位置(肌肉)天井穴在肘部的位置(骨骼)天井穴的取法:以手插腰,于肘尖(尺骨鹰嘴)后上方1寸凹陷处取穴。分布着臂背侧皮神经和桡神经的肌支。五官科疾病:眼睑炎、扁桃腺炎、外眼角红肿、咽喉疼痛。天井配外关、曲池,治臂痿不仁。
-
血瘀腰痛
概述:血瘀腰痛为病证名。牛膝引瘀血下行并能强壮腰膝。委中通调足太阳经气,通络活血止痛。腰痛一证,外感内伤皆可产生,其病理变化常表现出以肾虚为本,感受外邪,跌仆闪挫为标的特点,因此治疗时除散寒行湿,清利湿热,活血祛瘀,舒筋活络外,多配补肾强腰的药物,以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针灸治疗本病证有较好疗效。
-
沥血腰痛
概述:沥血腰痛为病证名。牛膝引瘀血下行并能强壮腰膝。委中通调足太阳经气,通络活血止痛。腰痛一证,外感内伤皆可产生,其病理变化常表现出以肾虚为本,感受外邪,跌仆闪挫为标的特点,因此治疗时除散寒行湿,清利湿热,活血祛瘀,舒筋活络外,多配补肾强腰的药物,以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针灸治疗本病证有较好疗效。
-
腰痛病
概述:腰痛病(lumbago)为症状名。偏阴虚则心烦失眠,口燥咽干,面色潮红,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腰痛证候。治则除湿散寒,补益肾气,通经止痛处方肾俞腰眼委中方义腰为肾之府,肾俞乃肾经经气转输之处,取之补益肾气,灸之可祛湿散寒;刺络拔罐:选择压痛点为主,用皮肤针重叩出血,加拔火罐。
-
腰痛·瘀血证
概述:腰痛·瘀血证(lumbagowithstaticbloodsyndrome)为病证名。香附行气以活血;委中通调足太阳经气,通络活血止痛。腰痛一证,外感内伤皆可产生,其病理变化常表现出以肾虚为本,感受外邪,跌仆闪挫为标的特点,因此治疗时除散寒行湿,清利湿热,活血祛瘀,舒筋活络外,多配补肾强腰的药物,以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
调气
概述:调气:1.刺法用语;包括行气、降气等法。参见行气法、降逆下气:行气法指能使针刺感应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导的一类针刺方法。主要包括提插行气、呼吸行气、捻转行气、按压行气、针向行气、接经行气诸法。针灸常选肺俞、尺泽、膻中、天突、丰隆等穴,针用泻法。针灸常选中脘、内关、足三里、膈俞等穴,针用补法;
-
真气
《难经·三十六难》:“命门者,诸精神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心气泛指心的功能活动,包括心藏的精气及推动血液循环的功能。《灵枢·脉度》:“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经气太虚,故曰其来不可逢”。《黄帝内经素问·评热病论》:“真气上逆,故口苦舌干,卧不得正偃,正偃则咳出清水也。”
-
乱经
经气紊乱·乱经:乱经意谓月郭空的时候,人则“肌肉减,经络虚”,不宜针刺,犯之则会使经脉中的经气紊乱。经:经气。《索问·八正神明论》:“月郭空而治,是谓乱经。”误解经义·乱经:乱经指误解经义,悖逆经旨。《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迷诊乱经,此之谓也。”
-
加减补阴益气汤
处方:生地5钱,人参1钱半,黄耆3钱(蜜炙),柴胡5分(盐醋炒黑),白芍1钱半(醋炒),升麻3分(盐醋炒),阿胶3钱(蒲黄灰炒),山药3钱(炒),血余3钱(炒灰),赤石脂3钱(醋炒)。生地滋阴壮水以资血室,人参补气扶元以固虚阳,山药补脾益阴,黄耆补中固气,阿胶补阴益血以填任脉,白芍敛血益阴以固冲脉。
-
迎而夺之
迎而夺之为刺法术语。与“随而济之”相对,为迎随泻法的原则。《难经·七十九难》:“经言迎而夺之,安得无虚”;《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作“逆而夺之,恶得无虚”,义同。《黄帝内经灵枢·小针解》:“迎而夺之者,写也。”随,意为顺,指补法要顺着经气,以补益其不足。
-
加减补阴益气煎
处方:生地15克人参4.5克黄耆9克(蜜炙)柴胡1.5克(盐、醋炒黑)白芍4.5克(醋炒)升麻0.9克(盐、醋炒)阿胶9克(蒲黄灰炒)山药9克(炒)血余9克(炒灰)赤石脂9克(醋炒)功能主治:治妇人交接出血,脉软数者。柴胡升少阳清气;水煎温服,使气阴内充,则虚阳自敛,而经气完固,经血自无漏泄之虞,可免交接出血之患。
-
经气实质研究
经气实质研究指运用现代科学理论、技术和方法通过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等途径探讨经气本质的研究课题。例如有人从量子力学、量子生物学角度探讨“经气”实质,认为:经络之气是人体细胞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量子,框架系统是汇集量子的通道;
-
四根
四根为经络学名词。经脉的根在四肢末端部,结在头面胸腹部。见下表:六经根结表足六经根(下肢)结根(上肢)手六经太阳阳明少阳少阴厥阴太阴至阴厉兑窍阴涌泉大敦隐白命门(目)┓颡大(面)┃窗笼(耳)┣头廉泉(喉)┛玉英、膻中—胸太仓(胃)—腹少泽商阳关冲少冲中冲少商太阳阳明少阳少阴厥阴太阴四根三结即根结。
-
四时刺逆从论篇
《四时刺逆从论篇》为《黄帝内经素问》篇名。主要论述三阴三阳经有余和不足的情况下发生的病变。指出经气在四时中所主的部位,如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并说明其原因,提出四时针刺的部位,以及因逆四时经气而针刺所引起的病变。因其以逆从的关系来说理,故名。
-
腰痛·湿热蕴结证
概述:腰痛·湿热蕴结证(lumbagowithsyndromeofaccumulationandbindingofdamp-heat)为病证名。见《丹溪心法·腰痛》。湿热之邪,蕴蓄日久,或热象偏重,亦能耗伤阴津,兼见腰酸咽干、手足心热,治当清利湿热为主,佐以滋补肾阴,但要注意选用滋阴而不恋湿的药物,如女贞子、旱莲草等。针灸治疗本病证有较好疗效。
-
动输
概述:动输:1.《黄帝内经灵枢》篇名;本篇阐述了十二经脉中,唯手太阴、足阳明、足少阴三经独动不休的道理,以及在邪气阻塞四肢的情况下,十二经气如何保持输转循环的问题。位于动脉部位的腧穴·动输:动输指位于动脉部位的腧穴。《黄帝内经灵枢·动输》:“经脉十二,而手太阴,足少阴、阳明独动不休。”
-
提针法
提针法即提气法。见明·方贤《奇效良方·针灸门》。提气法为针刺手法名。如因经气不足,荣卫失调而致者,应先紧按慢提行九阳之数,补充其原气,待邪实已去,真气大至,手不感觉沉满之时,即一面微微捻针使经气运行加速,一面轻轻将针上提,荣卫之气聚集针下,荣行卫布,冷麻之症自除。
-
加减归芍地黄汤
处方:生地5钱,萸肉3钱,山药3钱(炒),茯苓1钱半,当归3钱,丹皮1钱半,白芍1钱半(炒),麦冬3钱(去心),五味1钱半。各家论述:阴虚阳浮,经气不固,而经血易动,故交接出血。水煎温服,使阴平阳秘,则经气完固,而经血无妄泄之患,何致交接出血而成阴蚀哉。摘录:《医略六书》卷二十六
-
湿热腰痛
概述:湿热腰痛为病证名。腰痛之一。若舌质红、口渴、小便短赤,脉弦数则是热象偏重,可酌加栀子、泽泻、木通以助清利湿热。湿热之邪,蕴蓄日久,或热象偏重,亦能耗伤阴津,兼见腰酸咽干、手足心热,治当清利湿热为主,佐以滋补肾阴,但要注意选用滋阴而不恋湿的药物,如女贞子、旱莲草等。针灸治疗本病证有较好疗效。
-
背痛
《类证治裁·肩背手臂痛》:“肾气逆冲,挟脊而上攻背痛者,系督脉主病,治在少阴。因痰饮流注者,宜导痰汤;《症因脉治》卷一:“外感肩背痛之症,背痛肩痛,发热不恶寒,反恶热,烦躁不宁,便闭便赤,口渴唇焦,此火邪伤肺之症也;内伤肩背痛指因肺气不足或肺气壅阻,劳力损伤,积热上熏所致的肩背痛。
-
蒺藜丸
《太平圣惠方》卷二十四:蒺藜丸:处方:白蒺藜30克(微炒,去刺)秦艽30克(去苗)羌活15克苦参(锉)15克黄芩15克赤茯苓30克细辛15克枳壳22.5克(麸炒微黄,去瓤)乌蛇(酒浸,去皮、骨,炙微黄)90克制法: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寒束湿热疝痛,脉弦数者。功效:平肝明目,退翳清热。
-
姜蜜汤
《千金》卷十八:姜蜜汤:处方:生姜汁5合,白蜜3合,黄连3两。用法用量:上以水2升,别煮黄连取1升,去滓,纳姜、蜜,更煎取1升2合,5岁儿平旦空腹服4合,1日2次。妊娠尿血。各家论述:《医略六书》:妊娠冲脉内虚,挟寒邪而憎寒、口燥,经气漏泄,故尿血不止,谓之溺血。白蜜以润经燥,生姜以散经寒,茅根凉血以止血也;
-
提气法
提气法为针刺手法名。其法施术时先用提插法,若邪气壅滞,荣卫不行而致者,应先慢按紧提行六阴之数以泻邪气;如因经气不足,荣卫失调而致者,应先紧按慢提行九阳之数,补充其原气,待邪实已去,真气大至,手不感觉沉满之时,即一面微微捻针使经气运行加速,一面轻轻将针上提,荣卫之气聚集针下,荣行卫布,冷麻之症自除。
-
络气
络气是指运行于络脉中的气。脉气指运行于经脉和络脉中的气。前者称经气,后者称络气,总称经络之气,简称经气。见《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
-
纳支补泻
纳支补泻子午流注针法之一。指十二经配合十二地支时间的针法。又称纳子法。即肺经寅时,大肠经卯时,胃经辰时,脾经己时,心经午时,小肠经未时,膀胱经申时,肾经酉时,心包经戌时,三焦经亥时,胆经子时,肝经丑时。经脉流注时刻已过,经气衰退后进针,随而济之,以补充其不足,是为补法,如肺经虚证,应于卯时针刺。
-
气冲
气冲穴主治病证:气冲穴主治少腹痛,疝气,腹股沟疼痛,偏坠,睾丸肿痛,小便淋沥,遗精,阳痿,小腹满痛,腰痛控睾,睾丸炎,阴茎中痛,阴肿,奔豚,阴茎肿痛,淋沥,癃闭,月经不调,带下,难产,崩漏,经闭,不孕,胞衣不下,附件炎,子宫内膜炎,痛经,功能性子宫出血,不孕症,腹痛,泌尿系感染,前列腺炎等。
-
耳胀·肝胆湿热证
定义:耳胀·肝胆湿热证(eardistentionwithpatternofdampness-heatinliverandgallbladder)是指肝胆湿热,以耳内胀闷堵塞感,重听,自听增强,鼓膜充血、内陷,或见液平面,鼓膜穿刺可抽出黄色较黏稠的积液,或伴耳鸣、烦躁易怒、口苦口干、胸胁苦闷,舌红苔黄腻,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耳胀证候。2穴,针刺或埋针。
-
孔穴之开阖
孔穴之开阖是指在经气循行过程中,经气流注于该穴之时为开,经气通过该穴之后为阖。故古人有“得时谓之开,失时谓之阖”之说。《标幽赋》有“推于十干、十变,知孔穴之开阖”,意谓:计算十干的 流变化,可推算出奇经八穴的开阖时间。
-
固下丸
《赤水玄珠》卷八:固下丸:处方:苍术肉果(煨)破故纸各30克制法:上药研末,粥为丸,如梧桐子大。摘录:《赤水玄珠》卷八《会约》卷十四:固下丸:处方:当归2两,鹿角霜4两,茯神1两5钱,龙骨(煅)1两5钱,阿胶(蛤粉炒)1两5钱,川芎7钱,杜仲(盐水炒)2两,香附(醋炒)8钱,甘草(炙)1两,补骨脂(盐水炒)6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