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适应症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适用于躯体感觉传导通路损害的病例。神经系统脱髓鞘病变、周围神经损伤、后根病变、脊髓后角、后索、内侧丘系、丘脑投射系统及皮层感觉区的损害均可使相应部位躯体的深或浅感觉减弱或消失,由此可以引起长潜伏期或短潜伏期的躯体感觉诱发电位改变。目前该技术主要用来检查深感觉传导通路的障碍。
6 仪器设备
仪器灵敏度一般为1-5μV/cm,放大器频率带上限常用3kHz,在检查上肢短潜伏期的体感诱发电位时,扫描速度为2-5ms/cm,总的分析时间为20-50ms;下肢体感诱发电位检查时扫描速度为10-20ms/cm,总的分析时间为100-200ms。如需分析长潜伏期的诱发电位,可根据需要改变扫描速度。信号要经平均器处理,平均次数一般在200次以上。平均完毕,得到较理想的电位曲线后,可利用仪器设备,在荧光屏上读出各波潜伏期、电位幅度。并描记平均后的曲线以备分析。
7 方法及内容
1.受检者取仰卧位,保持平静,尽量使肌肉放松,以减少肌电干扰。
2.刺激电极安放在周围神经走行部位的皮肤表面。将刺激电极在生理盐水中浸湿,使其与皮肤接触良好,用塑料带固定,在刺激电极近心端放置接地电极。用阴极电流刺激(刺激电极用双电极时、计算传导速度时,应从阴极处计算),刺激电流脉宽200μs,刺激强度为受检者神经感觉阈值的3倍,或以引起远端肌肉的轻度收缩为指标,刺激频率3-5/s。
3.记录部位皮肤经乙醇脱脂,然后用导电糊或细砂纸轻轻摩擦皮肤,以降低皮肤电阻。使用银制盘状电极记录,涂满导电糊后,用胶布将电极固定在记录部位,记录电极的接触电阻最好小于5kΩ。根据检查需要选择记录部位:上肢神经刺激时,记录电极一般选在Erb点、颈7、颈2,刺激对侧的皮层手感区(部位为两耳后连线中点旁开7cm处),并可根据需要增减刺激点,参考电极可置于前额、耳垂或刺激对侧前臂。下肢神经刺激时,记录点一般在颈部(颈2后 1cm即颈2'),可在不同的脊椎平面及周围神经走行的浅表部位安放监测电极(如臀纹中点、窝、腓骨小头等处)。
8 注意事项
1.应测量受检查者皮肤温度,以免因体温过低影响检查结果,固检查时肢体暴露时间较长,应使用毯子等遮盖保温,并使室温保持在20-25℃。
2.刺激点应选择准确,刺激强度适当,过高会引起受检者不必要的痛苦,过低则诱发效果不佳。
3.每次测试完毕,关闭测试器,将刺激强度减至“0”,待下次测试时,从零点起逐渐增加刺激强度。浸湿刺激电极也要在刺激器关闭,电流强度为“0”时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