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疾病描述
丝虫为线样蠕虫,寄生于宿主组织或脊椎腔内,成虫可产生微丝蚴,入血液循环,并可在皮肤内移行。丝虫主要流行于热、亚热带地区,我国见于黄河以南各省。人体感染的丝虫有8种,在我国寄生人体的丝虫主要是斑氏丝虫和马来丝虫两种,以斑氏丝虫多见,某些地区可混合感染。目前已知人是斑氏丝虫的惟一终宿主,马来丝虫除寄生人体外,国外发现猫和猴可视为动物传染源。斑氏丝虫病分布范围广,以平原为主,呈地方性流行,以农村和矿区多见。传染媒介主要是淡色库蚊、致乏库蚊、尖音库蚊。马来丝虫分布以南方山区为主,传染媒介主要是中华按蚊。
5 症状体征
本病多见于青壮年,以男性多见。感染后往往无何自觉症状,仅为带虫者,这种无症状的病人末梢血中含有多量的微丝蚴,是重要的传染源,只有部分人可出现临床症状。由于两种丝虫寄生的部位不同,临床症状也有差异。马来丝虫多寄生在上下肢浅部淋巴系统,以下肢多见;斑氏丝虫多寄生于深部淋巴系统,以下肢、阴囊及腹股沟多见。临床症状和感染的严重程度,是否为重复感染和机体的反应状态有密切的关系,一般分为早期症状和晚期症状两大类。
(一)、早期症状 主要是成虫及微丝蚴的代谢产物引起的全身和局部的变态反应和炎症反应,在感染后数月出现。常见的症状有:
1、淋巴管炎、淋巴结炎 多见于下肢的一侧或两侧,常呈周期性发作,发作时有畏寒、发热、头痛、关节痛及肌肉酸痛等症状,腹股沟或股部的淋巴结肿大、淋巴管炎,有压痛,局部皮肤出现条索状红斑,有灼热感及压痛,有时还可出现荨麻疹样损害。
2、精索炎、附睾炎或睾丸炎 由于成虫寄生在阴囊内的淋巴管引起,反复发作,出现发热、睾丸及附睾肿大,精索有结节状肿块,有疼痛和压痛,常在几天内消退,不久又复发。
3、丹毒样皮炎 多发生于小腿下段内侧,局部皮肤红肿,紧张发亮,有压痛及灼热感,症状类似丹毒,但全身症状较丹毒为轻。
(二)、晚期症状 经过长期的反复发作及不断再感染,出现一些阻塞性的慢性炎症,表现皮肤水肿肥厚,纤维化。淋巴管阻塞形成的象皮肿是晚期血丝虫病的主要特征。因为淋巴系统阻塞产生的回流障碍使阻塞部位以下的淋巴管发生扩张曲折,甚至破裂。若股内深部淋巴系统阻塞则出现乳糜尿、乳糜腹水,如精索、睾丸淋巴管阻塞,出现睾丸鞘膜积液。如浅表腹股沟淋巴管阻塞,出现阴囊淋巴水肿或大阴唇象皮肿。股部淋巴管阻塞则发生下肢淋巴水肿或象皮肿。
7 病理生理
成虫为乳白色细长线状圆虫,雌雄异体,寄生在人体淋巴管内并不断产生微丝蚴,微丝蚴经淋巴管进入血流,夜间在人体周围血管中,白天聚集在肺毛细血管内。若被蚊虫叮咬,微丝蚴进入蚊胃,在蚊的胸腔内经1~2周,发育成具有传染性的幼丝虫,移行至蚊吻的下唇处,蚊再叮咬人时,幼丝虫随之侵入人体,进入淋巴系统发育为成虫。
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淋巴管内膜炎的病理改变,虫体死亡之后引起上皮样肉芽肿反应,可见上皮样细胞、异物巨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管周围常有慢性炎症反应、淋巴管扩张。象皮肿区的皮肤及皮下组织明显增厚纤维化,小血管和淋巴管均有扩张。真皮乳头增宽,汗腺萎缩或消失。
8 诊断检查
在丝虫病流行区内如出现淋巴结、淋巴管炎,精索增粗或有结节、乳糜尿、象皮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症状,要考虑有本病的可能。如在末梢血液中查到微丝蚴则可确诊,于晚10时后取末梢血作厚涂片或鲜血片可发现微丝蚴,也可取乳糜尿、乳糜水或淋巴液离心沉淀,在沉渣中常能发现微丝蚴。此外,用皮内试验、血清抗体试验、淋巴管造影可协助诊断。对结节型皮肤丝虫病作病理组织检查有助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