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疾病概述
皮肤利什曼病(cutaneous leishmaniasis)是经白蛉或罗蛉传播,由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寄生于人体皮肤巨噬细胞内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1]。包括流行于亚洲、非洲及沿地中海地区的旧大陆型利什曼病及流行于拉丁美洲的新大陆型利什曼病[1]。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损害(丘疹、斑疹、溃疡、结节)[1]。
皮肤利什曼病以皮肤损害为主。可见单发或多发的小丘疹,进展缓慢,逐渐破溃形成溃疡,表面覆以一层痂皮,伴有黏稠的分泌物。溃疡大多不深,直径约1~3cm。如继发感染可使之加重。
7 症状体征
本病以皮肤损害为主。可见单发或多发的小丘疹,进展缓慢,逐渐破溃形成溃疡,表面覆以一层痂皮,伴有黏稠的分泌物。溃疡大多不深,直径约1~3cm。如继发感染可使之加重。本病即使未经特殊治疗,数月后亦可结痂自愈。有更广泛皮肤损害的,且多数呈结节型或疣型麻风样,称为弥漫性皮肤利什曼原虫病(diffuse cutaneous leishmaniasis)。
8 疾病病因
皮肤利什曼原虫病(cutaneous leishmaniasis)病原为热带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tropica),该虫形态并无特殊,我国新疆地区有病例发现。感染源为病人及带虫的动物(鼠类),并经白蛉传播,也可经直接接种传播而感染,儿童多见,病后免疫力持久。潜伏期数周至数月不等。
9 病理生理
当白蛉叮咬人、黑热病患者或患病的动物后,其血内或皮肤内的LD小体被吸入白蛉胃内,经过5~7 天的发育繁殖形成大量成熟的鞭毛体充满在白蛉的食道,咽喉和口腔内,当白蛉再次叮咬人和动物时,鞭毛体进入皮肤或皮下组织感染而发病。
10 诊断检查
诊断:本病确诊主要依靠从溃疡病变的周围或基底部刮取组织,或从病变结节处抽出组织液,染色镜检原虫。也可经培养、查鞭毛体而确诊。因本病血液、骨髓、淋巴结内并无原虫,并不引起贫血、白细胞减少等,故用于黑热病的其他诊断方法均不适用于本病的诊断。
15 流行病学
1.热带利什曼原虫引起的皮肤利什曼病 主要见于城镇,四季均有发病,偶见暴发流行,主要流行于亚、欧、非洲。近年来我国新疆克拉玛依地区陆续有病例报道。传染源多为患者,传播媒介在亚洲为静食白蛉(phlebotomus papatasi),在非洲为司氏白蛉(P.sergenti),在欧洲主要是P.perfiliwi。
2.硕大利什曼原虫感染 主要流行于乡村、城镇郊区及荒漠地带,夏秋季节多,易暴发流行,主要见于亚、非洲,传染源为鼠类,传播媒介主要为静食白蛉、迪博克白蛉(P.duboscqi),动物间传播的媒介为高加索白蛉(P.caucasicus)。贮存宿主为大沙鼠及红尾沙鼠。
3.埃塞俄比亚利什曼原虫性皮肤利什曼病 流行于东非,贮存宿主为岩狸,其传播媒介为长足白蛉(P.longipes)及佩迪福白蛉(P.pedifer)。
4.墨西哥利什曼原虫(L.mexicana)感染 流行于中南美洲,感染的传播媒介为罗蛉(Lutzomyia) 属的奥尔麦克罗蛉(Lu . olmeca) 、黄盾罗蛉(Lu.flaviscutellata)等。贮存宿主为森林树栖性啮齿动物如大耳攀鼠、刚毛棉鼠等。
5.秘鲁利什曼原虫(L.peruviana)感染 流行于秘鲁,贮存宿主可能是犬,其传播媒介为秘鲁罗蛉(Lu.peruensis)、疣肿罗蛉(Lu.verrucarum)。
6.圭亚那利什曼原虫(L.guyanensis)感染 流行于南美洲,贮存宿主为树懒、食蚁兽类、有袋动物。其传播媒介为安闲罗蛉(Lu.umbratilis)、安杜塞罗蛉(Lu.anduzei)。患病后,可获得同种原虫的持久免疫力,此外,感染硕大利什曼原虫后,还能防御热带利什曼原虫的感染,但感染热带利什曼原虫后不能抵御硕大利什曼原虫的感染。
16 参考资料
-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WS/T 471—2015 寄生虫病诊断名词术语[Z].2015-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