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熱燥溼 中醫學 安胎 中藥學
zǐ qín
RADIX SCUTELLARIAE[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子芩爲中藥名,出自《本草經集註》,爲《神農本草經》記載的黃芩之新根[1]。
腐腸、空腸、元芩、枯芩、子芩[2]
脣形科植物黃芩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根。主產遼寧、河北、內蒙古、山西等地。[2]
苦,寒。入心、肺、膽、大腸經。[2]
清熱燥溼,瀉火解毒,涼血,安胎[2]。
1.治溫病發熱、煩渴,肺熱咳嗽,溼熱瀉痢,黃疸,熱淋,高血壓病[2]。
2.治血熱妄行,吐血,咯血,衄血,便血,崩漏,胎動不安[2]。
3.治目赤腫痛,癰癤瘡瘍[2]。
煎服:4.5~9g[2]。
本品含黃芩苷元即黃芩素、黃芩苷、漢黃芩素、漢黃芩苷和黃芩新毒(Neobaicalein)。尚含木蝴蝶索、五羥基黃烷酮、四羥基黃酮、粘毛黃芩素等。還含苯甲酸、β-谷甾醇等。[2]
煎劑在體外對葡萄球菌、鏈球菌、肺炎球菌、腦膜炎球菌,痢疾、白喉、綠膿及結核等桿菌均有抑制作用。對感染流感病毒的小鼠有一定保護作用。對多種皮膚真菌以及白色念珠菌、鉤端螺旋體也有抑制作用。黃芩苷對動物有抗炎、抗變態反應,阻止肥大細胞釋放組胺,並有提高免疫力的作用,降低小鼠毛細血管通透性。漢黃芩素對小鼠四氯化碳性肝中毒有解毒作用。煎劑、酊劑及黃芩苷對麻醉犬、貓、兔均有降壓作用。煎劑、酊劑、黃芩苷元及漢黃芩素有利尿作用。此外,黃芩還有利膽、解除平滑肌痙攣、解熱、鎮靜及降低實驗性動脈粥樣化總膽固醇/總磷脂比值的作用。黃芩製劑口服毒性較小,靜注毒性較大。[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