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草经集注
概述:《本草经集注》为药物学著作。在三品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及有名未用七类。书中对药物的产地、采用、炮制以及具体临床应用等,均有较多新的补充和说明,但其中也宣扬了一些道家的服食丹药等方面的内容。现存版本:原书早佚,其主要内容仍保存于《证类本草》等书。
-
开元写本草经集注序例残卷
《开元写本草经集注序例残卷》书名。本书是根据敦煌出土唐人抄录的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序例部分的影印本。参见本草经集注条。
-
玉
3.《本草经集注》注“玉泉”云:“拼音名:Yù别名:玉英、白玉、玄真、纯阳主、赤玉、天妇、延妇来源:药材基源:为硅酸盐类、角闪石族矿物透闪石的隐晶质亚种软玉,或蛇纹石族矿物蛇纹石的隐晶质亚种岫玉。油脂光泽或蜡状光泽。解理角56°与124°;对称消光。(2)岫玉透射偏光镜下:无色或微带绿色,纤维状;性味:甘;
-
开元写本本草经集注序例残卷
《开元写本本草经集注序例残卷》为书名。在三品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及有名未用七类。书中对药物的产地、采用、炮制以及具体临床应用等,均有较多新的补充和说明,但其中也宣扬了一些道家的服食丹药等方面的内容。原书早佚,其主要内容仍保存于《证类本草》等书。
-
二花秧
二花秧,中药名,为忍冬藤之别名。忍冬藤出《本草经集注》。为忍冬科植物忍冬LonicerajaponicaThunb.的茎叶。入心、肺经。清热,解毒,通络。治温病发热,疮痈肿毒,热毒血痢,风湿热痹。茎含鞣质、生物碱。所含木犀草素对离体兔肠平滑肌有解痉作用,并有抗炎作用,在体外能抑制葡萄球菌和枯草杆菌,亦具抗癌作用。
-
当药
蓼科植物酸模的根或全草·《中医大辞典》·当药:当药为中药名,出自《本草拾遗》,为《本草经集注》记载的酸模之别名。全草还含酸模素(Nepodin)、牡荆素、桃苷、酸性草酸钾、酒石酸、维生素C等。还含当药苦苷、龙胆苦苷、齐墩果酸等。鉴别:(1)取本品花冠内侧基部腺体周围的细毛,置显微镜下观察,表面可见瘤状突起。
-
土木瓜
概述:土木瓜为中药名,出自《药材资料汇编》。为《本草经集注》记载的榠樝(zhā渣)之别名。别名:土木瓜、光皮木瓜来源及产地:蔷薇科植物榠樝Chaenomelessinensis(Thouin)Koehne的果实。性味:酸,平。功能主治:祛湿,舒筋活络,和胃化痰。治风湿痹痛,吐泻转筋,痢疾,恶心,泛酸。
-
土萸肉
概述:土萸肉为中药名,出自《闽东本草》。别名:卢都子、蒲颓子、半含春、羊奶奶、土萸肉、蒲栗子来源及产地:胡颓子科植物胡颓子ElaeagnuspungensThunb.的果实。功能主治:止泻,开胃,止血。治肠炎,痢疾,食欲不振,消渴,咯血,血崩。15g化学成分:本品含鞣质、有机酸及草酸盐等。含羽扇豆醇、熊果酸、熊竹素等。
-
大豆卷
概述:大豆卷为中药名,出自《本草经集注》。即《神农本草经》记载的大豆黄卷。)Merr.的黑色种子发芽后晒干而成。性味归经:甘,平。入脾、胃经。功能主治:清暑解表,分利湿热。治暑湿感冒,湿温初起,汗少,胸脘痞闷,小便不利,水肿胀满,湿痹,骨节烦疼。
-
山羊蹄
别名:山大黄、当药、山羊蹄来源及产地:蓼科植物酸模RumexacetosaL.的根或全草。功能主治:凉血,解毒,通便,利尿,杀虫。1.治吐血,便血,内痔出血,热痢,便秘,淋病,小便不通,目赤。2.治疥疮,疔疮,神经性皮炎,湿疹,汗斑,捣汁涂;化学成分:根含大黄酚、大黄素、大黄酚苷、金丝桃苷、鞣质等。
-
马齿菜
概述:马齿菜为中药名,出自《太平圣惠方》,为《本草经集注》记载的马齿苋之别名。别名:马齿菜、五行草、安乐菜、酱瓣豆草来源及产地:马齿苋科植物马齿苋PortulacaoleraceaL.的全草。1.治细菌性痢疾,急性胃肠炎,急性阑尾炎,百日咳,肺痈,乳腺炎,尿路感染,肾炎水肿,湿脚气,钩虫病,白带,崩漏,便血,痔血。
-
牛刺犁
概述:牛刺犁为中药名,出自《湖南药物志》,为《本草经集注》记载的苦芙之别名。来源及产地:菊科植物条叶蓟CirsiumChinenseGardn.etChamp.的全草。性味:甘、苦,凉。功能主治:清热,凉血,解毒。1.治吐血,衄血,尿血,尿路感染,黄疸,崩漏,带下。2.治疔疮疖肿,丹毒,捣敷;痔疮,烧灰敷;漆疮,煎水洗。
-
六月冻
概述:六月冻为中药名,出自《江西草药》,为《本草经集注》记载的腐婢之别名。别名:小青、凉粉柴、山膏药、六月冻。来源及产地:马鞭草科植物豆腐木PremnamicrophyllaTurcz.的根或茎、叶。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2.治痈肿疮疖,外伤出血,蛇咬伤,烫伤。体外试验,水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
生地黄
概述:生地黄为中药名,出自《本草经集注》,即《本草便读》记载的生地的别名。产河南、浙江、江苏、河北、陕西、湖南等地。性味归经:甘、苦,寒。入心、肝、肾经。功能主治:清热,凉血,生津。1.治温病热入营血,阴伤烦渴,舌绛,神昏,癍疹,咳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虚劳骨蒸,咽喉肿痛,消渴,便秘。
-
白瓜
概述:白瓜为中药名,出自《神农本草经》,为《本草经集注》记载的冬瓜之别名。别名:白瓜、东瓜、枕瓜。性味归经:甘、淡,凉。入肺、大小肠、膀胱经。功能主治:利水,消痰,清热,解毒。1.治水肿,胀满,脚气,痰吼,咳喘,暑热烦闷,消渴。化学成分:本品含羽扇豆醇、甘露醇、β-谷甾醇、葡萄糖、鼠李糖及多种维生素。
-
白头公
概述:白头公为中药名,出自《本草经集注》,即《神农本草经》记载的白头翁的别名。别名:野丈人、白头公、毛姑朵花、老白毛、猫爪子花。性味归经:苦,寒。入胃、大肠经。1.治阿米巴痢疾,细菌性痢疾,温疟,鼻衄,痔血,白带。鲜汁及醇提液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有抑制作用,煎剂对某些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
-
白桐叶
概述:白桐叶为中药名,出自《本草经集注》,即《神农本草经》记载的桐叶的别名。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煎服、捣敷或以醋蒸贴。化学成分:毛泡桐叶含桃叶珊瑚苷、泡桐苷、毛蕊花苷、熊果酸、泡桐素、右旋芝麻素、荚果蕨醇及多酚类。药理作用:叶泡沫提出物对小鼠有祛痰作用。
-
丝毛草根
概述:丝毛草根为中药名,出自《中药志》,为《本草经集注》记载的白茅根之别名。别名:茅根、地菅、地节根、茅草根、丝毛草根。性味归经:甘,寒。入肺、胃、膀胱经。功能主治:功在清热,凉血,止血,利尿。主治热病烦渴,胃热呕吐,肺热咳嗽,吐血,衄血,咳血,尿血,急性肾炎水肿,黄疸。
-
地菅
概述:地菅为中药名,出自《名医别录》,为《本草经集注》记载的白茅根之别名。别名:茅根、地菅、地节根、茅草根、丝毛草根。性味归经:甘,寒。入肺、胃、膀胱经。功能主治:功在清热,凉血,止血,利尿。主治热病烦渴,胃热呕吐,肺热咳嗽,吐血,衄血,咳血,尿血,急性肾炎水肿,黄疸。
-
光皮木瓜
概述:光皮木瓜为中药名,出自《广西本草选编》,为《本草经集注》记载的榠樝(zhā渣)之药材名。别名:土木瓜、光皮木瓜。来源及产地:蔷薇科植物榠樝Chaenomelessinensis(Thouin)Koehne的果实。性味:酸,平。功能主治:功在祛湿,舒筋活络,和胃化痰。主治风湿痹痛,吐泻转筋,痢疾,恶心,泛酸。
-
网虫
概述:网虫为中药名,出自《现代实用中药》,为《本草经集注》记载的蜘蛛之别名。来源及产地:圆珠科动物大腹圆珠Araneaventrlcosa(L.Koch)等的全虫。分布全国各地。性味归经:苦、寒,有毒。功能主治:祛风,消肿,解毒。1.治小儿慢惊,初生儿口噤,疳积,狐疝偏坠。2.治疔肿,疮疡,瘰疬,鼻瘜肉,蜈蚣、蜂、蝎螫伤。
-
竹皮
概述:竹皮为中药名,出自《金匮要略方论》,即《本草经集注》记载的竹茹的别名。性味归经:甘,凉。主治胃热呕吐、呃逆,虚烦不寐,妊娠恶阻,肺热咳嗽,咯痰黄稠,小儿热痫;亦治吐血,衄血,崩漏。化学成分:竹茹含2,5-二甲氧基对苯醌、丁香醛、对苯二甲酸-β-羟乙基甲基酯等。药理作用:本品可抗菌,抑制酶活性。
-
竹油
概述:竹油为中药名,出自《中国药学大辞典》,即《本草经集注》记载的竹沥的别名。性味归经:甘,寒。入心、肝、肺经。肺热多痰,咳喘胸闷;热病神昏惊厥;妊娠子烦,小儿惊痫。化学成分:本品含多种氨基酸以及甲酚、苯酚、愈创木酚、水杨酸、苯甲酸、葡萄糖、果糖、蔗糖等。药理作用:鲜竹沥对小鼠有镇咳祛痰作用。
-
竹二青
概述:竹二青为中药名,出自《中国药学大辞典》,即《本草经集注》记载的竹茹的别名。性味归经:甘,凉。主治胃热呕吐、呃逆,虚烦不寐,妊娠恶阻,肺热咳嗽,咯痰黄稠,小儿热痫;亦治吐血,衄血,崩漏。化学成分:竹茹含2,5-二甲氧基对苯醌、丁香醛、对苯二甲酸-β-羟乙基甲基酯等。药理作用:本品可抗菌,抑制酶活性。
-
羊负来
概述:羊负来为中药名,出《本草经集注》,为《备急千金要方·食治》记载的苍耳之别名。1.治感冒头痛,鼻渊,目赤,目翳,湿痹拘挛,麻风,痢疾。运用:苍耳花:煎服治白痢;捣敷治白癞顽痒。化学成分:叶含苍耳内酯(Xanthinin)、隐苍耳内酯(Xanthiumin)、苍耳醇(Xanthanol)、异苍耳醇、胆碱、植物甾醇及萜醇。
-
羊角菜
概述:羊角菜为中药名,出自《救荒本草》,为《本草经集注》记载的萝藦之别名。别名:白环藤、羊角菜、婆婆针线包、奶浆藤。来源及产地:萝藦科植物萝藦Metaplexisjaponica(Thunb.)Mak.的全草或根。性味:甘、辛,平。功能主治:补气益精,通乳消肿解毒。1.治虚损劳伤,阳痿,遗精,白带,乳汁不足,小儿疳积。
-
新修本草
唐·苏敬等撰于659年。《新修本草》正文二十卷,目录一卷,是在《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和《本草经集注》等书基础上进一步增补了隋、唐以来的一些新药品种,并重加修订改编而成。其《本经》药物365种仍按上中下三品之制,并朱书其文。本书不唯保存了一些古本草著作的原文,而且还系统总结了唐以前的药物学成就。
-
桐君
相传为黄帝之臣,以擅长本草著称。从事采药,多识草木性味,定三品药物,立君、臣、佐、使医方理论。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序强调:“至於药性所主,当以识识相因,不尔何由得闻,至于桐雷,乃著在於编简,此书应与《素问》同类”,“又有桐君《采药录》,说其花叶形色;《药对》四卷,论其佐使相识”。
-
小青
马鞭草科植物豆腐木的根或茎·小青:小青为中药名,出自《全国中草药汇编》,为《本草经集注》记载的腐婢之别名。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1.防治流行性乙型脑炎,治腮腺炎。血热之吐血、衄血。鲜叶捣敷。运用:木蓝的根名大靛根,煎服治丹毒。化学成分:全草含靛苷,氧化成靛蓝,又含靛玉红。
-
竹茹
分枝常于秆基部第一节开始分出,数枝簇生节上。叶披针形至狭披针形,长10~性状:本品为不规则的丝条,卷曲成团或长条形薄片。主治胃热呕吐、呃逆,虚烦不寐,妊娠恶阻,肺热咳嗽,咯痰黄稠,小儿热痫;竹茹用于痰热咳嗽、胆火挟痰、烦热呕吐、惊悸失眠、中风痰迷、舌强不语、胃热呕吐、妊娠恶阻、胎动不安。
-
白芍
概述:白芍为中药名,出自《药品化义》,为《本草经集注》记载的白芍药之处方名。白芍为眼科常用平肝熄风药,具有平抑肝阳,养血敛阴,柔肝止痛的功效:(1)用于肝阴不足、肝阳上亢所致的头目胀痛,眩晕耳鸣等。化学成分:本品含芍药苷(Paeoniflorin)、氧化芍药苷、苯甲酸、β-谷甾醇、鞣质及挥发油等。
-
白檀
檀香科植物檀香的心材·《中医大辞典》·白檀:白檀为中药名,出自《本草经集注》,为《名医别录》记载的檀香之一种。性味归经:辛,温。入脾、胃、肺经。功能主治:理气,散寒,和胃,止痛。4.5g,后下。药理作用:檀香萜醇有较强的抗菌作用,曾用作尿道消毒药,治疗白浊等症。生境分布:东北、华北、华东、台湾、云南。
-
朱砂
含量测定:取本品粉末约0.3g,精密称定,置锥形瓶中,加硫酸10mL与硝酸钾1.5g,加热使溶解,放冷,加水50ml,并加1%高锰酸钾溶液至显粉红色,再滴加2%硫酸亚铁溶液至红色消失后,加硫酸铁铵指示液2ml,用硫氰酸铵滴定液(0.1mol/L)滴定。用于心悸易惊,失眠多梦,癫痫发狂,小儿惊风,视物昏花,口疮,喉痹,疮疡肿毒。
-
麦芽糖
概述:麦芽糖为中药名,出自《药材学》,为《本草经集注》记载的饴糖之别名。性味归经:甘,温。测定法:取本品适量,精密称定,加水溶解并定量稀释制成每1ml约含麦芽糖10mg的溶液,精密量取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可用于治疗气虚倦怠、虚寒腹痛、肺虚、久咳久喘等症。
-
小托盘
概述:小托盘为中药名,出自《中药材手册》,为《本草经集注》记载的覆盆子之别名。性味归经:甘、酸,平。入肾、肝经。治遗精,滑精,早泄,阳痿,尿频,遗尿,虚劳,目暗。化学成分:本品含并没食子酸、β-谷甾醇、覆盆子酸、糖类及少量维生素C。药理作用:煎剂在试管中对葡萄球菌、霍乱弧菌有抑制作用;
-
九姜连
《峨眉山药用植物》·九姜连:九姜连为中药名,出自《峨眉山药用植物》,即《本草经集注》记载的山姜之别名。主治:治脘腹冷痛,泄泻,食滞腹胀,风湿痹痛,四肢麻木,跌损瘀滞,月经不调。或浸酒饮。别名:廉姜、箭杆风、华良姜、九姜连。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干根含油,内有α-丁香烯高良姜素、桉叶素、荜澄茄烯等。
-
山蓟
为《本草经集注》记载的白术之别名。别名:於术、冬术、山蓟、山精来源及产地:菊科植物白术Atrac-tylodesmacrocephalaKoidz.的根茎。性味归经:甘、苦,温。功能主治:健脾,益气,燥湿,消痰,利水,止汗。治脾胃虚弱,食少倦怠,消化不良,虚胀,泄泻,痰饮眩晕,水肿,黄疸,湿痹,小便不利,自汗,胎动不安。
-
山精
为《本草经集注》记载的白术之别名。别名:於术、冬术、山蓟、山精来源及产地:菊科植物白术Atrac-tylodesmacrocephalaKoidz.的根茎。性味归经:甘、苦,温。功能主治:健脾,益气,燥湿,消痰,利水,止汗。治脾胃虚弱,食少倦怠,消化不良,虚胀,泄泻,痰饮眩晕,水肿,黄疸,湿痹,小便不利,自汗,胎动不安。
-
川椒目
概述:川椒目为中药名,出自《赤水玄珠》。为《本草经集注》记载的椒目之处方名。别名:川椒目来源及产地:芸香科植物青椒ZanthoxylumschinifoliumSieb.etZucc.或花椒Z.bungeanumMaxim.的种子。性味归经:苦、辛,寒,有毒。入脾、膀胱经。功能主治:去水,平喘。治水肿胀满,痰饮喘息。化学成分:本品含挥发油。
-
马蓟
概述:马蓟为中药名,出自《范汪方》,为《本草经集注》记载的大蓟之别名。别名:马蓟、虎蓟、野红花、牛刺芳菜、鸡姆刺、大刺儿菜来源及产地:菊科植物大蓟CirsiumjaponicumDC.的全草或根。1.治衄血,吐血,咯血,尿血,便血,月经过多,崩漏,乳痈,肠痈,高血压,肺结核。鲜叶含柳穿鱼苷、柳穿鱼素等黄酮类。
-
马蜞
概述:马蜞为中药名,出自《本草经集注》,为《神农本草经》记载的水蛭之别名。主产山东及江苏等地。性味归经:咸、苦,平,有毒。入肝、膀胱经。功能主治:破血祛瘀,通经消瘕。1.治血滞经闭,瘕瘕积聚,跌打瘀痛。2.治急性结膜炎,角膜瘢翳。现治高脂血症,制成片剂、注射剂用。药理作用:水蛭素能阻碍血液凝固。
-
马蹄决明
概述:马蹄决明为中药名,出自《本草经集注》,为《神农本草经》记载的决明子之别名。入肝、肾、大肠经。化学成分:小决明种子含蒽醌化合物:大黄酚、大黄素-6-甲醚、美决明子素(Obtusifolin)、决明素(Obtusin)、橙黄决明素(Aurantio-obtusin)、甲基决明素(Chrysoobtusin)及大黄酚-9-蒽酮等,还含胡萝卜素。
-
木芍药
概述:木芍药为中药名,出自西晋·崔豹《古今注》,即《本草经集注》记载的赤芍药的别名。性味归经:苦,微寒。2.治闭经,痛经,瘀血腹痛,胸胁疼痛,崩带淋浊,疝瘕积聚,痈肿,跌打损伤。化学成分:芍药根含芍药苷(Paeoniflorin)、牡丹皮酚、芍药花苷(Paeonin),苯甲酸、鞣质、树脂、挥发油、β-谷甾醇、三萜类等。
-
牛虻
概述:牛虻为中药名,出自《本草崇原》,即《本草经集注》记载的虻虫的别名。别名:蜚虻、牛虻、瞎蠓。性味归经:苦,微寒,有毒。功能主治:逐瘀血,消癥结。治血滞经闭,癥瘕寒热,跌打瘀痛。使用注意:孕妇忌服。药理作用:本品有溶栓、活化纤溶系统的作用。复方可降低大鼠血黏度。
-
牛刺竻菜
概述:牛刺竻菜为中药名,出自《江西民间草药验方》,为《本草经集注》记载的大蓟之别名。别名:马蓟、虎蓟、野红花、牛刺芳菜、鸡姆刺、大刺儿菜来源及产地:菊科植物大蓟CirsiumjaponicumDC.的全草或根。性味归经:甘、微苦,凉。1.治衄血,吐血,咯血,尿血,便血,月经过多,崩漏,乳痈,肠痈,高血压,肺结核。
-
水狗肝
概述:水狗肝为中药名,出自《本草纲目》,为《本草经集注》记载的獭肝之别名。来源及产地:鼬科动物水獭LutralutraL.的肝脏。主产吉林、黑龙江、云南。性味归经:甘、咸,平,有小毒。入肝、肾经。功能主治:养阴,除热,宁嗽,止血。治虚劳骨蒸潮热,盗汗,咳嗽,气喘,咯血,肝气痛,夜盲,痔疮下血。
-
右旋藤
概述:右旋藤为中药名,出自《贵州民间方药集》,为《本草经集注》记载的忍冬藤之别名。性味:甘,寒。入心、肺经。主治温病发热,疮痈肿毒,热毒血痢,风湿热痹。茎含鞣质、生物碱。药理作用:所含木犀草素对离体兔肠平滑肌有解痉作用,并有抗炎作用,在体外能抑制葡萄球菌和枯草杆菌,亦具抗癌作用。
-
卢都子
概述:卢都子为中药名,出自《中藏经》,为《本草经集注》记载的胡颓子之别名。别名:卢都子、蒲颓子、半含春、羊奶奶、土萸肉、蒲栗子。来源及产地:胡颓子科植物胡颓子ElaeagnuspungensThunb.的果实。功能主治:止泻,开胃,止血。化学成分:本品含鞣质、有机酸及草酸盐等。
-
白余粮
概述:白余粮为中药名,出自《本草经集注》,为《滇南本草》记载的土茯苓之别名。别名:白余粮、冷饭团、仙遗粮、饭团根。性味归经:甘、淡,平。1.治梅毒,筋骨挛痛,肾炎水肿,乙型肝炎,脚气,腹泻,淋浊,带下,钩端螺旋体病。2.治湿热疮毒,痈肿,丹毒,瘰疬;化学成分:本品含落新妇苷、黄杞苷、莽草酸等。
-
白环藤
概述:白环藤为中药名,出自《本草拾遗》,为《本草经集注》记载的萝藦之别名。别名:白环藤、羊角菜、婆婆针线包、奶浆藤。功能主治:补气益精,通乳消肿解毒。1.治虚损劳伤,阳痿,遗精,白带,乳汁不足,小儿疳积。化学成分:本品含酯型苷,从中分得萝蘼苷元、肉珊瑚苷元、去酰牛皮消苷元、夜来香素(pergularin)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