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註解
子母癧爲病名,即瘰癧大小不一者[1]。出自《醫宗金鑑》卷六十四。《黃帝內經靈樞·寒熱》:“寒熱瘰癧,在於頸項者。”瘰癧又名鼠瘻、鼠瘡、老鼠瘡、九子瘡、鼠癧、走鼠瘡、螻蛄癧、延珠瘭、野瘭、串瘡等[1]。小的爲瘰,大的爲癧[1]。多因肺腎陰虛,肝氣久鬱,虛火內灼,煉液爲痰,或受風火邪毒,結於頸、項、腑、胯之間[1]。初起結塊如豆,數目不等,無痛無熱,後漸增大串生,久則微覺疼痛,結塊粘連,推之不移,潰後膿汁稀薄,其中或夾有豆渣樣物質,此愈彼起,久不收口,可形成竇道或漏管[1]。相當於淋巴結結核、慢性淋巴結炎[1]。治法:初期宜疏肝解鬱,軟堅化痰,用逍遙散合二陳湯加減或服消瘰丸[1]。後期以滋補肺腎爲主,用六味地黃丸加沙蔘、麥冬等[1]。如屬風熱結毒,應以祛風清熱爲主,佐以軟堅散結,服防風清毒飲[1]。未潰者外用陽和解凝膏,已潰者外用丹藥或生肌散[1]。
3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2.